02书屋 > 铁血兵王:从纨绔到战神 > 第53章 二等功勋,实至名归

第53章 二等功勋,实至名归


周振雄师长一行人来得快,去得也快,如同卷过走廊的一阵刚风,留下的,却是足以撼动人心的力量与温度。

当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消失在走廊尽头,林国栋和王淑芬依旧久久地站在原地,未能从刚才那番郑重其事的对话中完全回过神来。

林国栋脑海里,反复回响着周师长那句“我们,是林枫的家人”,以及自己最后那句发自肺腑的“你们……还给了我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他一生都在商场中追逐着成功与财富,习惯了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一切的价值。他曾以为,自己送给儿子的是一条通往安逸生活的康庄大道,却被儿子视若敝屣;他曾以为,部队生活是惩罚与磨砺,却没想到,那里给予儿子的,是一种他倾尽财富也买不来的、名为“荣誉”与“信仰”的东西。

这种东西,无形,却重逾山岳。

这种东西,无价,却光芒万丈。

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理解了“军人”这两个字背后所承载的重量。那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精神的归属,一个荣誉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每一个成员的荣辱,都与集体紧密相连。儿子用生命捍卫了这份荣誉,而这个集体,也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回报他应得的荣光。

“国栋,”王淑芬轻轻地靠在他的肩上,声音里带着一丝如梦似幻的恍惚,“我刚才……不是在做梦吧?那位师长说……要给枫儿请功?是……是军功?”

“嗯。”林国栋揽住妻子的肩膀,手掌能清晰地感觉到她身体的颤抖,他自己的声音也同样不稳,“是二等功。周师长说,完全符合标准。”

二等功。

这三个字,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是如此的陌生,又是如此的神圣。它不像商业奖项那样可以公关运作,也不像财富榜单那样可以用数字堆砌。它是和平年代里,一个军人所能获得的、最接近战火洗礼的至高荣誉之一。它代表着奉献,代表着牺牲,代表着在关键时刻,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

王淑芬的眼泪,再次无声地滑落。但这一次,泪水中浸泡的,不再仅仅是心痛与悲伤,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滚烫的骄傲与自豪。她的儿子,那个曾经让她操碎了心、让她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的儿子,如今,却即将拥有一份足以光耀门楣、让整个家族都为之肃然起敬的功勋。

这份荣誉,洗刷了过去所有的不堪,也抚平了她心中多年的积怨与失望。

就在他们沉浸在这种复杂而激动的情绪中时,他们并不知道,一场围绕着“英雄林枫”的、高效到堪称恐怖的军事机器,已经全面开动。

距离京海市数百公里外的“猛虎师”师部作战指挥中心,气氛严肃而紧张。

刚刚通过视频连线,向集团军首长汇报完情况的周振雄,脸色凝重地挂断了通讯。他身后的政治部陈主任,则拿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还带着温度的文件,快步走了过来。

“师长,集团军政委的指示下来了。”

周振雄接过文件,目光如电,迅速扫过。

文件内容言简意赅,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度。

一、特事特办,简化流程。林枫同志的立功材料,由师政治部直接起草,集团军政治部全程指导,绕过逐级上报的常规程序,务必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所有审核,将请功报告呈报军区。

二、舆论引导,主动出击。由集团军宣传处牵头,师宣传科配合,立即与中央级军事媒体对接,主动、正面、详实地报道林枫同志的英雄事迹。要将宣传的重点,从“见义勇为的市民”,转移到“休假在家的革命军人”,要让全社会都看到,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党和人民最忠诚的卫士。

三、全力保障,不惜代价。成立医疗保障专项小组,由集团军后勤部牵头,协调军区总医院乃至全国最顶级的烧伤科专家,随时准备进行远程会诊或转院治疗。一切费用,由军队承担。

“命令,政治部宣传科、保卫科,立刻派专人赶赴京海市。宣传科负责收集整理所有与林枫同志救人事迹相关的影像资料、媒体报道、目击者证词;保卫科负责核实林枫同志入伍以来的全部表现,确保所有材料真实、可靠、无懈可击!”周振雄放下文件,声音斩钉截铁。

“是!”陈主任一个立正,转身便去传达命令。

“命令,师医院成立专家小组,即刻与京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联系,实时跟进林枫同志的病情发展,每日三次向我汇报!”

“是!”一旁的作训参谋立刻记录。

一道道命令,从这间指挥中心发出,如同一条条精准的指令流,驱动着庞大的军事体系,围绕着一个普通士兵的荣誉与安危,高速运转起来。

这就是中国军队的反应速度。在战争时期,这种速度意味着抢占先机,意味着胜利。而在和平年代,这种速度,则意味着对英雄最迅速、最坚决的捍卫与褒奖。

效率,高得惊人。

仅仅过去了不到十八个小时。

第二天下午,当林国栋和王淑芬依旧守在监护室外时,师政治部的陈主任,再次出现在了他们面前。

这一次,他不再是孤身一人,身后跟着两名手捧着摄像机和照相机的宣传干事。他的神情,比昨日更加肃穆,眼中,甚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

“林先生,王女士,打扰了。”陈主任走到他们面前,先是关切地询问了一下林枫的最新情况,得知依旧平稳后,他点了点头,然后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份用红色封皮包裹的、装裱得极其郑重的文件。

他双手捧着那份文件,递到了林国栋的面前。

“林先生,这是刚刚从东部战区陆军司令部,通过加密通道传真过来的,由集团军军长、政委联合签发的《关于给林枫同志记个人二等功的通令》红头文件影印件。原件,正在送来的路上。”

林国栋的呼吸,猛地一滞。

他的目光,死死地落在了那份文件上。鲜红的封皮,烫金的国徽,以及那一行醒目的“嘉奖通令”,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一种神圣而威严的气息,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他的手,微微颤抖着,伸了出去。那双签署过无数份价值连城的商业合同的手,在触碰到这份薄薄的文件时,却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甸甸的重量。

他缓缓地,打开了封皮。

白色的纸张上,是印刷得工工整整的宋体字。

最上方,是鲜红的“夏国人民解放军XX集团军”字样。

正文内容,庄重而有力:

“通令:我部‘猛虎师’侦查一连下士林枫,于X年X月X日探亲休假期间,途经京海市蓝湾国际小区突发重大火灾现场。在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该同志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不畏艰险,孤身冲入火场,从十八层高楼中成功救出一名被困儿童,自身遭受重度烧伤……”

“林枫同志在关键时刻,展现了一名革命军人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发扬了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其英勇事迹,影响广泛,感人至深,为我军赢得了崇高荣誉……”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广大官兵,根据《夏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相关规定,经集团军党委研究决定,给林枫同志记个人二等功一次。”

“此令。”

落款,是集团军军长和政委的名字,以及两枚鲜红的、带着钢印的印章。

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子弹,精准地,射入林国栋和王淑芬的心脏。但那不是疼痛,而是一种激荡的、足以让他们灵魂都为之战栗的震撼与共鸣。

白纸,黑字,红章。

它将儿子那场惊心动魄的、九死一生的壮举,用最庄严、最正式的方式,永远地,镌刻了下来。

这不是口头的承诺,不是媒体的赞誉,而是来自夏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规格的官方认证!

“啪嗒。”

一滴滚烫的泪水,从王淑芬的眼角滴落,砸在了文件的透明保护膜上,晕开一小片水花。她伸出颤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文件上“林枫”那两个字,仿佛在抚摸着儿子的脸颊。

她的儿子,不再仅仅是她的儿子。

他是英雄。

是被军队盖章认证的、真正的英雄!

林国栋紧紧地抿着嘴唇,努力地控制着自己翻涌的情绪,但那通红的眼眶和剧烈起伏的胸膛,却早已出卖了他。他小心翼翼地,将文件合上,紧紧地,抱在怀里,仿佛抱着一件稀世珍宝。

“陈主任,”他抬起头,声音嘶哑得不成样子,“我……我代表我们全家,代表林枫……谢谢部队,谢谢首长们……”

陈主任庄重地摇了摇头:“林先生,您言重了。这不是部队对他的恩赐,而是他用生命和鲜血,为自己赢得的荣誉。我们,只是在为英雄加冕。他,实至名归!”

说着,他侧过身,对身后的宣传干事点了点头。

“咔嚓!咔嚓!”

闪光灯亮起,将这历史性的一幕,定格成了永恒。

一位满脸泪痕的母亲,一位强忍激动的父亲,共同捧着那份代表着至高荣誉的红色通令,他们的身后,是重症监护室内,那个仍在与伤痛搏斗的、年轻的英雄。

这张照片,连同那份措辞严谨、情感饱满的嘉奖通令,在当天下午,便通过新华社、解放军报、央视军事频道等一系列最具权威性的官方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

一时间,舆论的海洋,再次被引爆。

如果说,之前的网络热议,还夹杂着对英雄身份的猜测与好奇。那么此刻,当官方的通报,如同一枚定海神针般落下时,所有的情绪,都汇聚成了一股更加纯粹、更加磅礴的敬意洪流。

《休假士兵林枫,火海救人荣立二等功!》

《英雄身份确认!“烈火中的托举”来自人民子弟兵!》

《特事特办,火线立功!军队绝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一个个醒目的标题,迅速占领了所有新闻客户端的头条。

“二等功!我的天!和平年代的二等功啊!这分量太重了!”

“我就说嘛!这股子悍不畏死的劲儿,绝对是咱当兵的人!”

“‘实至名归’这四个字,用在他身上,我心服口服!向英雄致敬!向我国军人致敬!”

网络上,赞誉如潮。

而医院的走廊里,林国栋夫妇捧着那份红色的通令,久久无言。

这份功勋,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郑重,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儿子,已经真正地,属于了那个更加伟大的集体。

他,是国家的利刃。

他,是人民的英雄。

而他们,是英雄的父母。

这份认知,让他们心中的骄傲,攀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他们看着监护室内那个沉睡的身影,眼神中,再无一丝一毫的阴霾,只剩下无尽的温柔、自豪与期待。

期待着,他们的英雄,能够早日醒来,亲手,接过那枚用生命换来的、闪亮的军功章。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094/4368207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