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十万旌旗
土改政策的春风吹遍了新光复的湖广、江西与巴蜀大地。
当祖祖辈辈奢望却不可得的田契,真真切切地按上手印、分发到手中时,那股积压在亿万农夫心头的沉郁之气,化作了对华夏护国军、对向大统领发自肺腑的感激与拥戴。
“均田免赋”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家家户户的门楣上,悄然贴上了“向公赐福”的红纸;
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身影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
然而,武昌统帅部内,气氛却并不轻松。
地图上,尽管南方大片区域已染上代表华夏的赤色,但北方的广袤疆土仍在清廷铁蹄之下。
多尔衮虽在开封受挫,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清廷依旧控制着中原、江南财税重地以及其起家的辽东。
向拯民与柳明、覃玉等人清醒地认识到,欲要实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宏愿,仅凭现有的兵力是远远不够的。
北伐,需要更多新鲜的血液。
一项决议迅速从武昌传出,通告新光复的各府州县:《华夏护国军扩编令》。
通告言辞恳切而激昂,既阐述了当前抗清大势与北伐的必要性,也明确指出了保卫土改成果与参军卫国的直接关联——“鞑虏未灭,田亩难安!欲保自家田,需挺手中枪!”没有强征,没有摊派,只有自愿。
但这一次,自愿的洪流,来得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汹涌澎湃。
辰州府,那个曾被老独臂剿灭“坐山雕”和熊恶霸的山村。
村头的打谷场上,临时搭起了征兵的台子,台上挂着“保卫田土,光荣参军”的横幅。治安警老独臂,带着他那空荡荡的袖管,站在台前,不用多说什么,他的存在就是最好的动员。
村民李老栓,就是当初偷偷向老独臂报信的老农。
他拉着刚满十八岁的儿子铁蛋,挤到台前。“长官!俺家铁蛋,报名!”
李老栓声音洪亮,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要不是向公,要不是咱们华夏军,俺家这傻小子,现在还在给熊家当牛做马,别说田,连口饱饭都混不上!现在田分到手了,鞑子还没滚蛋,这田就睡不踏实!
让铁蛋跟你们去,打鞑子,保咱们的田!”铁蛋黝黑的脸上满是激动,挺着胸膛,大声道:“俺要去!俺有力气,俺不怕死!”
老独臂用独臂拍了拍铁蛋的肩膀,重重点头:“好小子!是条汉子!你爹和你家的田,有我们呢!”
更让人动容的是,李老栓自己也往前一站:“长官,你看俺……俺年纪大了点,上前线冲锋不行,但俺会做饭,能扛东西,给队伍当个火头军、运粮夫行不?俺也得为咱华夏出份力!”
最终,铁蛋如愿穿上了崭新的土黄色军装,李老栓也被编入了后勤运输队。
山村当日,报名青壮超过百人。
吉安府,一座由武昌派来的新式教员开办的“启明义塾”内。
年轻的塾师陈知远,一位前明落魄秀才的儿子,在课堂上放下了手中的《华夏新编地理》。
他看着台下那些刚刚开始识文断字、眼中充满求知欲的孩童,又望向窗外刚刚插下秧苗、属于这些孩子家的稻田,心潮澎湃。
他曾熟读圣贤书,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目睹了南明小朝廷的腐朽和清军的残暴。
是华夏军的到来,是“均田”与“兴学”的政策,让他看到了真正的希望。
下课后,他找到负责此地征兵的治安警中队长孙瘸子。
“孙队长,学生陈知远,请求入伍。”陈知远拱手,文质彬却语气坚定。
孙瘸子有些意外:“陈先生,你是读书人,教书育人,也是为华夏做贡献啊。”
陈知远摇头,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孙队长,昔日班超投笔从戎,是为定远西域。
今日知远效仿先贤,是为驱逐鞑虏,恢复我华夏衣冠!课堂之上,我可教孩童识字明理;
军营之中,我亦可用笔为刀,记录我军英勇,鼓舞士气,或以所学,参赞军务!前线后方,皆是战场!”
孙瘸子看着他清秀面容下的坚毅,肃然起敬:“好!陈先生,欢迎加入!咱们华夏军,正需要你这样的读书人!”
像陈知远这样受到感召,毅然投笔从戎的年轻学子,在新光复区并非个例。他们为军队带来了宝贵的文化知识,注入了新的活力。
长江畔,重庆码头。这里刚刚恢复了往日的繁忙。
一群码头搬运工,围着征兵点,议论纷纷。
领头的工头王大力,是个虎背熊腰的汉子,以前没少受清军和把头的欺压。
他扯着嗓门喊道:“弟兄们!以前咱们扛包流汗,养肥了那些官老爷和鞑子兵!
现在好了,向公给咱们分了码头份子,干活有钱赚,有田分!
可这好日子,是前线将士用命换来的!鞑子还没打完,要是他们再打回来,咱们这一切,全得泡汤!”
他猛地脱下汗衫,露出古铜色的结实肌肉,一拍胸膛:“我王大力,报名参军!有力气,就得用在砍鞑子的刀把子上!谁跟我一起?”
“我去!”“算我一个!”“大力哥说得对!保卫咱们的好日子!”
呼啦啦,码头上近百名精壮汉子,当场报名。
他们中有的人,兄弟数人争相报名,最后只能由抽签决定谁去。
王大力的亲弟弟抽中了,兴奋得直跳,王大力则用力抱了抱弟弟:“好小子,到了队伍里,别给咱码头工人丢脸!多杀几个鞑子!”
这样的场景,在湖南的田间、江西的市镇、四川的乡村,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父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甚至还有不少身体健硕的妇女,要求加入后勤或医护队伍。
那股压抑了太久的力量,一旦找到了宣泄口和奋斗的目标,便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征兵点前,人潮涌动,却秩序井然。负责登记的官员和治安警们忙得脚不沾地,看着那一张张充满希望和决绝的面孔,眼眶时常湿润。
“俺叫张石头,湘阴县的,分了五亩水田!”“李二狗,南昌人,俺家三代佃户,从没想过能有自己的地!”“王秀娥,请求加入医护队,俺会采药,会包扎!”没有强迫,只有自愿。但这自愿,比任何强制命令都更有力量。短短两个月时间,原定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十万新兵征召任务,不仅圆满完成,甚至略有超出!十万农家子弟、码头工人、年轻学子……他们或许还带着泥土的气息、码头的汗味、书卷的墨香,但此刻,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夏护国军新兵。
新兵们被迅速编组成一个个新兵营,开赴设在各地的新兵训练基地。
操场上,口令声、脚步声、拼刺刀的呐喊声,汇成了新的交响乐。
他们学习队列,练习射击,聆听教官讲解为何而战,了解华夏护国军的纪律与传统。
虽然训练艰苦,但这些新兵眼里有光,心中有火。
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在为虚无的朝廷或某个皇帝卖命,而是在保卫自己亲手耕种的土地,保卫那个给了他们尊严和希望的“华夏”。
武昌城内,向拯民登上城楼,远眺着城外连绵的新兵营寨,那里旌旗招展,杀声震天。
覃玉站在他身旁,轻声道:“民心可用,士气如虹。”
向拯民缓缓点头,目光仿佛已越过千山万水,看到了中原的烽烟:“是啊,十万旌旗……这不仅仅是十万兵员,这是百万、千万民心所向!有了他们,我们才能真正挥师北上,直捣黄龙!”
十万新血,如同奔流不息的江河,注入了华夏护国军这具日益强大的躯体。北伐的巨轮,拥有了更为澎湃的动力,即将承载着亿万黎民的期望,向着北方,向着那最后的决战,破浪前行!
(https://www.02shu.com/5037_5037945/5028318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