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泰山终结者
【嬴子慕的声音透过天幕,清晰而富有穿透力,回荡在历朝历代的天空:
“各位,在讲今天这位‘主角’之前,咱们先得明白,泰山封禅在古代帝王心中,究竟是个什么分量。”
“封禅,是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封’是指在泰山顶上筑圆坛祭天,报天之功。
‘禅’是指在泰山脚下的小山(如梁父山)筑方坛祭地,报地之功。
能举行封禅大典的帝王,那得是功高德厚、天下太平、天降祥瑞的‘天命所归’之君,
是帝王功业的巅峰认证,是能吹嘘几千年的顶级荣耀!”
“历史上,真正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举行了泰山封禅的帝王,屈指可数。
比如,秦始皇,一统六合,书同文车同轨,他去了。
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他也去了。
还有那‘勒石燕然’的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他也去了。
再有就是唐高宗李治也去了。
看这名单,哪一个不是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雄主明君?”
天幕下的历代帝王百姓,尤其是那些尚在宋之前的时代,纷纷点头。
确实,能去泰山封禅,那是何等荣耀,非大功大德者不可为。
“然而——”嬴子慕话锋一转,语气带上了几分戏谑,
“正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位‘泰山封禅终结者’,就是凭一己之力,生生把这顶帝王界的这神圣无比的典礼,给拉下了神坛,
搞得后世帝王们一提泰山封禅,就忍不住撇嘴,心想:‘可别拿我跟那位相提并论!’”
“这位神奇的人物,就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
天幕之下,北宋,皇宫。
正在大臣们商议的宋真宗赵恒听到自己的名字,手中的茶杯猛地一颤,茶水洒了出来。
他脸色瞬间变得难看,周围的大臣们也面面相觑,气氛一下子尴尬起来。
【“那么,赵恒陛下究竟做了什么呢?”嬴子慕开始娓娓道来,
“话说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攻宋,一路打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都城汴京。
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真宗陛下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还在阵前射杀了辽军主帅萧挞凛。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嬴子慕叹了口气,
“真宗陛下却选择了……议和。最终与辽国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这个盟约呢,客观上说,用每年三十万的岁币,也就是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换来了宋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对于百姓休养生息是有利的。
但是!
在传统观念里,这毕竟是‘纳贡’求和,算不上什么光彩的功绩,
更别提跟前面那几位封禅的帝王相比了。”
“咱们的真宗陛下呢,心里也清楚这一点。
他觉得自己这皇帝当得有点憋屈,不够‘威猛’,尤其怕被后人看不起,心里憋着一股劲想要‘刷声望’、‘挣面子’。”
“这时候,好巧不巧,有个‘贴心’的宰相叫王钦若,此人被《宋史》列为‘五鬼’之一,他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
他知道直接劝皇帝去封禅,理由实在拿不出手,您老人家刚给北边邻居送了岁币,有啥脸去泰山报告天地之功啊?
于是,他给真宗陛下指了条‘明路’——制造祥瑞,假托天意!”
“王钦若说:‘陛下,只有封禅才能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主要是辽国)。但封禅需要天降祥瑞才行。
不过呢,前代所谓的祥瑞,哪有几个是真的?多半是圣人自己搞出来,然后用来相信天下罢了。’ 这话简直是赤裸裸的教唆造假啊!”
“咱们的真宗陛下呢,一听,心领神会,还有点犹豫,怕被宰相王旦等正直大臣反对。
王钦若又说:‘我去跟王旦说,告诉他这是陛下的意思,他不敢不从。’
果然,王钦若去一说,王旦虽然心里可能不以为然,但终究没敢坚决反对。
真宗陛下又亲自设宴招待王旦,宴后还送给他一坛酒,王旦回家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珍珠!
这下,王旦彻底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和决心,再也不敢提反对意见了。”
“好了,朝中障碍扫清,祥瑞大戏正式开演!”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真宗陛下召集文武百官,一脸神秘和激动地宣布:‘朕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半夜,刚躺下,忽然看到满室光明!一位星冠绛袍的神人出现,对朕说:“下个月,宜于正殿建黄箓道场一月,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朕正要起来详问,神人却不见了。朕从十二月初一就开始吃斋祈福,建道场等待。刚才接到皇城司奏报,说左承天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卷黄帛!’”
“于是,大臣们赶紧跑去查看,果然!取下来一看,黄帛里面包着如同诏书一样的卷轴,缄封处隐隐有字。
打开一看,天书三篇,内容嘛,无非是夸赞赵恒能以至孝至道绍世继位,让他保持清净简俭,宋朝的国运必能永祚绵延等等。
还特别强调要‘善视抚育’那位教唆他搞这套的王钦若……这‘天意’还真是‘体贴’啊!”
“从此,大宋境内‘祥瑞’遍地开花。
什么泰山醴泉出,锡山苍龙现,各种各样的‘吉兆’层出不穷。
到了这一年六月,又有一位叫王守贞的‘热心市民’在泰山醴泉亭北发现了第二份‘天书’!
内容自然是催促皇帝赶紧去泰山封禅啦!”
“万事俱备,连‘东风’(天书)都自己刮了两阵,再不去就对不起‘天意’了。
于是,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宋真宗赵恒,率领着庞大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出发前往泰山。”
“这场封禅大典,规模空前,耗资巨大。光仪仗队伍就有一万六千多人,
沿途修建行宫,赏赐群臣百姓,耗费国库钱财无数。
整个过程极尽奢华铺张,与其说是庄严的祭典,不如说是一场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和‘大型真人秀’。”
“更讽刺的是,”嬴子慕忍不住吐槽道,
“在封禅过程中,据说还发生了一些‘意外’。
比如,在祭祀玉皇的环节,本该由皇帝亲自献上的玉册,据说因为当时天气突变,风大雾浓,能见度极低,负责流程的官员怕出错,
竟然没让真宗陛下亲自献玉册,而是由近臣匆匆完成。这……连‘天’都懒得看他表演全套了吗?”
“封禅之后,真宗陛下自然是志得意满,觉得自己的文治武功(自认为的)已经超越了古代帝王,可以跟昊天上帝称兄道弟了。
他忙着给自己加尊号,给神仙加封号,还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玉清昭应宫来存放那些‘天书’,继续着他的自我感动和麻醉。”
“然而,”嬴子慕的声音变得严肃起来,
“后世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次充满人为操纵、自欺欺人色彩的封禅,彻底玷污了‘泰山封禅’这块金字招牌。
从此以后,泰山封禅的神圣性、权威性一落千丈。
后世的帝王,哪怕功绩再大,如朱元璋、朱棣等,都再也不提去泰山封禅这茬儿了。”
“他们不屑于与赵恒为伍,生怕自己辛苦建立的功业,会因为一次效仿赵恒的封禅而被后人嘲笑,拉低了自己的历史档次。
宋真宗赵恒,凭借着他那场荒唐的‘天书闹剧’和耗资巨大的封禅表演,
成功地终结了延续千年的泰山封禅传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泰山封禅终结者’!”
“所以啊,”嬴子慕总结道,
“有时候,没有那个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
硬要往自己脸上贴金,结果可能就是,不仅金没贴上,还把原本脸上那点光彩都给蹭没了,顺便还把后来人的路给堵死了。
这,就是宋真宗赵恒和泰山封禅的故事了。”
“哎~,也就是泰山没有脚,但凡泰山长腿了,都得连夜跑路。”】
(https://www.02shu.com/5036_5036712/4378571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