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破冰 > 第六十七章 为国捐躯

第六十七章 为国捐躯


老李头本名李天宝,土生土长的漠河人,他的整个童年都是在伪满政府的统治下度过的。

那个时期的东北三省完全可以用民不聊生来形容,人被分成了三等,一等自然是日本人,二等是朝鲜人,而中国人反而成了最下等。

伪满洲国还在像漠河这样的农村推行“粮谷出荷”制度,以极低的价格、以极其野蛮的方式强制征购农民手中的粮食,甚至将农民赖以生存的口粮和种子都搜刮殆尽。

这直接导致了广大农民夏无单衣护体,冬无棉衣御寒,食不果腹,饿死或是难以忍受而自杀的比比皆是。

李天宝就是在这种几位困苦的环境下长大,目睹了日寇一手造成的太多人间惨剧。

直到1945年,苏联红军对日宣战,漠河才得到光复,看着原本高高在上的日本恶魔被苏维埃的钢铁洪流杀得丢盔弃甲,躲在门口观察的李天宝心里就此埋下了一颗保家卫国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李天宝如愿以偿参了军,随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从广播里听到消息的他心急难耐,恨不得立马跑去和美帝国主义分个你死我活。

但因为当时所在的部队有镇守北方边境的任务在身,所以直到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李天宝也没能完成“心愿”。

退伍复员后,他回到漠河村的老家,通过媒人介绍娶了邻村一位贤惠的姑娘。

婚姻生活安稳平静,偏远的边境小村也没有遭受太多“时代变迁”的困扰,接连三个大胖儿子的出生更是让李天宝脸上天天都挂着笑容。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小李渐渐成为了老李,但那颗赤诚的爱国心却一点没变,在他的影响下三个儿子里有两个穿上了军装,最宝贝的小儿子也进入了军工厂工作。

1979年底的时候,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老李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先后奔赴战场,两人都英勇无比,立功无数。

但战场的残酷超乎寻常,在堪称“绞肉机”的谅山战役中,兄弟俩所属的部队遭到顽强狙击,先是老大为了拔掉敌方火力制高点而壮烈牺牲,几天后老二也为了给战友创造突围条件选择孤身诱敌,结果同样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奇穷河。

李天宝对前方的战事一无所知,老两口只能天天站在村口盼着能看到儿子凯旋的身影,但最终等来的只有两套军装,还有一块“一等功”和一块“二等功”的勋章。

妻子受不了打击,在几个月后也撒手人寰,当老三从沈阳赶回来的时候,原本温馨热闹的家就只剩下了李天宝一个人。

“这老李头也真是倔脾气,本来组织上为了照顾他,专门给老三安排好了县政府的工作和房子,沈记者你猜怎么着?他一口就给回绝了,说为国捐躯是光荣的事,如果以此向国家讨要奖励,那就是……那个词怎么说来着,对,就是恃功务高。”

老韩的酒量极差,才两三杯自制的米酒下肚,就大着舌头开始“胡言乱语”,急得霍尔查都想冲过去捂住他的嘴。

“沈记者,说实话,就老李头这思想觉悟,几个人能做到?谁不想让娃娃待在自己身边?县里这么好的待遇,难道不比咱漠河村穷乡僻壤的地方强?换成我遇到这好事,给领导磕头还来不及呢。”

“而且明明就是拿两个儿子的命换来的,为啥不要?真是说不清哩……”

最后抒发了一顿情绪,老韩仰头倒在炕上呼呼大睡,留下一桌村民和霍尔查面面相觑,他们不断用余光偷瞄着老沈,想看看这位“北京领导”是啥反应。

“烈士为国捐躯,给予他们的家属照顾和奖励是应该的,就好像这次李家老三跟着考察队去南极,同样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在为国家事业做贡献,等三月份他回来,国家一样会有表彰。”

见老沈并未较真,甚至还帮忙转移话题,霍尔查脸上的笑容瞬间就回来了,站起身来又是敬酒又是夹菜,小小的屋子里重新变得“热气腾腾”。

“沈记者,你给我们讲讲南极呗?光听李家老三去那边当了英雄,但到底是哪里?去做什么?为啥国家特别重视?这些咱都不知道啊。”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霍尔查的脸也上了红色,他拍了拍老沈的肩膀,替在场的村民们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

“是啊,沈记者,给我们说说呗,要是真那么好,以后让我闺女也去南极当队员,就算搞不了科学研究,打扫卫生总还是能干的嘛。”

盛情难却,老沈虽然没喝多少酒,但同样被大家的热情所感染,干脆把腿往炕上一盘,讲起了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的故事。

这顿午饭实实在在吃到了下午,老沈好不容易告别了依依不舍的村民们,在霍尔查和老韩的陪同下朝着村子深处走去。

“不好意思啊,沈记者,年纪大了,酒量也变差了,刚才我没说啥胡话吧?”

一路上老韩都处于胆战心惊的状态,他其实知道自己酒喝多了爱乱说话,但没想到会醉得这么快,看霍尔查“玩味”的表情,刚才多半是闯了祸。

“到了,沈记者,前面就是老李头的家了。”

不等老沈回答,走在最前面的霍尔查就指着小坡上一座破破烂烂的矮房说道。

那房子纯靠土坯搭建,屋顶盖着五颜六色的袋子,老沈想了一会觉得其作用应该是防水,大门和窗户都是用木头做的,看着像是大兴安岭特有的落叶松。

房子外的空地上晒着一些认不出来的野菜,旁边整整齐齐摆放着劈砍好的柴火,条件虽然简陋,但确实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老李,我带北京来的沈记者来看你了。”

老韩熟门熟路,进门先点起了一盏煤油灯,借着昏黄的光亮,一位正在努力从床铺上坐起的老人映入眼帘。

老沈知道那就是今天的采访对象,他赶紧上前搀扶,视线却注意到了老人腿上厚厚的绷带。

“没事,已经快好了,多亏村长的帮衬,镇医院的陈医生也一直来看我,沈记者你有机会一定要帮他们在上面说说好话。”

从言语间就能听出老李头的淳朴,明明自己生活算不得方便,却还是先关心起了老韩的“前途”。

老沈当然不会驳了面子,连连点头应允,随后他还主动介绍起了李家老三在南极考察队的经历和表现,老李头听得聚精会神,对报道需要了解的问题也是知无不言。

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期间还有件事让老沈多少有些惊讶,那就是老韩从头到尾一直在“忙活”。

清扫地面、擦拭玻璃、大缸添水、劈柴垒堆……

他甚至还跑去灶台做了几个家常小菜,摆在方台上用竹头罩子盖好。

一开始老沈也觉得这位村长又在“逢场作戏”,但很快就看出那种熟练程度绝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或许先前老韩吹的牛里那个“每天都会上门照顾老李头生活的人”说不定就是他自己。

所以评价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只看表面,“做什么”永远比“怎么说”要重要得多。

整个采访非常轻松愉快,老李头并没有老沈想象中的那种“迂腐”,相反思想还格外开明,虽然提起牺牲的两个儿子还是会黯然神伤,但只要说起老三他就会再次两眼放光。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能够向您在南极的儿子带一句话,您想说什么?”

老沈合上笔记本,这是他每次采访固定的压轴问题,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有夸赞,有祝福,有思念,有期盼。

老李头想了很久,坐在床上的他出了神,老沈就这样静静的等着,就连霍尔查和老韩也找了张椅子在一旁坐下。

“没什么,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带着颤抖的鼻音,仿佛抽掉了老李头一身的力气。

老沈不知道在这几分钟他的脑海里到底闪过了什么。

是两个儿子挥手告别时的音容笑貌?

是和妻子守在村口日复一日的翘首以盼?

是被叠放整齐的军装和闪闪发光的勋章?

这个一辈子都把“为国捐躯”挂在嘴边的老人终究还是在最后说了“心里话”。

“一切平安,爸爸等你回家。”


  (https://www.02shu.com/5036_5036245/4425143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