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远方亲人
1985年2月14日的晚上,长城站的通讯栋灯火通明。
两套由1.6千瓦单边带发射机、单边带接收机、电传打字机和遥控设备组成的通讯系统正在全力工作。
穿着蓝色薄棉服的郭坤神色平静,他手持话筒坐在设备前,身后则是站着南极洲考察队的副队长和班长们。
因为通讯栋空间有限,大部分队员都没办法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但赵阳作为新闻班的代表却挤了进来,他就站在郭坤身侧一步的位置,举起相机随时准备按动快门。
“北京,北京,我是长城,我是长城,听到请回复,听到请回复……”
因为跨极区的远程通讯采用的是单边带话方式,所以郭坤说完后需要等待北京接受信号再返回传送,时间大概就是个十来秒,但对于在场的所有人来说就好像过了十年那么久。
“长城,长城,这里是北京……”
就当赵阳感觉自己快要因为屏气而窒息的时候,话筒里终于传出了来自祖国的声音。
但接下来才是最紧张的时刻,只见郭坤挺直了腰板,端正了坐姿,向万里之外的首都一个字一个字说出了期盼已久的那句话。
“北京,北京,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已胜利建成!重复,中国南极长城站已胜利建成!”
整整二十七个日日夜夜,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的队员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政治热情、坚强的战斗意志、严格的组织纪律、顽强的拼搏精神,斗志不衰、干劲不减、行为不松、作风不散。
他们与“J121”船海军突击队的官兵们一起在南极洲的大路上创造了极地建筑史上的奇迹。
“北京收到,北京收到,祝贺你们,祝贺你们!”
赵阳见过很多“大场面”,自认为心理素质在整个新华社的记者里也算顶尖。
当年和老沈跟着武警战士直面凶狠的“菜刀帮”,那明晃晃的利刃距离他只有几公分,拍出来的画面依然那么稳。
但今天赵阳却发现竟然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双手了,它们止不住的轻微颤抖,就和他的呼吸一样,越发急促。
“赵阳,把我拍好看点,还有待会让队员们一个个进来,大家都和电台照个相。”
郭坤的一声打趣将赵阳从紧张的状态里拽了出来,他甚至还配合地比了个“剪刀手”,一下子就惹得房间里的众人哄堂大笑。
“咔嚓!”
恢复平静的赵阳不再犹豫,快门果断按下,定格的笑容是如此灿烂,但在照片之外,是591颗赤忱滚烫的爱国心破开了南极的冰雪,实现了中国几代极地工作者的夙愿。
第二天一早,长城餐厅里,兴奋得一宿没睡的赵阳正打着哈欠。
“哟,赵记者这是没睡好啊,那来碗热粥养养胃,配点馒头和我做的小腌菜,保证你一整天都有劲。”
李树根乐呵呵的,赵阳发现他竟然也顶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可见昨晚当真是考察队的不眠之夜,就连厨子都激动得睡不着觉。
“呀,你今天来这么早啊?怎么没见马舒舒?昨天表白又失败啦?”
刚吃了两口馒头,赵阳就看到杨明推门走了进来,和其他队员喜气洋洋的表情不同,这个“痴情男人”眉头紧皱,嘴里一直在碎碎念,与食堂里欢愉的氛围格格不入。
“阳哥,你说舒舒姐是不是真的不喜欢我,这都已经第二十七次表白了,她还是扭头就走。”
李树根亲手做的花卷馒头也没能拯救杨明的情绪,他就像个“被欺负的孩子”,坐在那一个劲地唉声叹气。
如果不是考虑到杨明的确还是个20岁的“小孩”,赵阳真想冲上去一巴掌把这个“海洋局的天才少年”给扇醒。
“老实说吧,我觉得马舒舒心里是有你的,之前你在小艇上失踪,她那种发自内心的紧张和焦急是装不出来的。”
“但我觉得你表白的时机太差,现在这是什么时地方?我们是来干什么的?”
“队里的所有人都拧成了一股绳奔着完成任务去,结果你整天在这搞儿女情长,不要说马舒舒看不惯,其他队员也有意见,只是因为你年纪小,大家都惯着。”
“要我说啊,你应该把精力全都先放在工作上,只要有亮眼的表现,马舒舒对你的看法自然就会改变。”
“再说了,现在是1985年了,又不是回去了你们两个就见不到了,何必急于一时呢?”
赵阳“苦口婆心”,他虽然在男女感情上也没啥特别丰富的经验,但贵在看人极准。
马舒舒是典型的“川渝婆娘”,行事作风泼辣,内心却非常柔软细腻,她对杨明是有感情的,但却更看重肩膀上承担的责任。
“真的吗?阳哥你没骗我吧?太好了,我一定好好工作,争取多搞几项科研成果出来。”
到底是个“嫩后生”,杨明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来了个180°大转弯,一边咬着馒头,一边开始谋划怎么才能在马舒舒面前好好表现。
“对了,过几天不是要搞长城站的落成典礼嘛,听说国内会派大领导过来,还会给优秀队员颁发奖章,你说我有没有机会?这要胸前带个红花接受表扬,舒舒姐对我的印象不就扭过来了嘛?”
对于杨明的“白日做梦”,赵阳狠狠地泼了盆冷水,直言如果他能选上“优秀队员”,那铁定是“暗箱操作”。
玩笑归玩笑,其实赵阳也很想知道会是谁从国内千里迢迢跑来南极为他们的劳动成果庆祝,毕竟这代表着对南极考察队辛勤付出的一种肯定,也是祖国10亿同胞跨越万里的祝福。
赵阳的好奇心在当天下午就得到了满足,郭坤交给他了一张表格,上面写着参加长城站落成典礼的领导和宾客名单。
“当天老罗要陪着接待,所以新闻班就临时交给你指挥,一定要把记录工作搞好,每一张照片,每一段影像,甚至你们写的通讯稿未来可能都是要进博物馆的,一定要严谨,要专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如此重任落在肩膀上,赵阳恍惚间回想起了当初在穆老的办公室第一次接下参加《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的场景。
时光流转,他已经从对南极一无所知的“小白”,逐渐成长为了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分子。
视线回到表格上,映入眼帘的就是一连串的重磅“来宾”名单,里面有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主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有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等等。
除此之外,中国驻阿根廷大使夫妇以及驻智利大使夫妇等十多位使馆工作人员也将跟随慰问团来到南极。
如此高规格的阵容着实让赵阳吓了一大跳,要知道这可不是在国内,而是风暴如家常便饭的南极,那么多领导同志们亲自莅临,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别太有压力,武主任和杨司令都是老南极了,他们为这次的建站之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有钱局长,正是他多方协调,我们在乌斯怀亚的锚泊和补给才会那么顺利。”
“你应该把来访的代表团看作远方的亲人,我们在南极有了‘家’,他们带来祖国的祝贺,这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啊。”
自从长城站建设完后,郭坤就卸下了“扒皮队长”的外号,重新变回了之前风趣幽默的样子。
但他的几句话却的确让赵阳感同身受,从上海黄浦江出发到现在已经三个月的时间了,乡愁是所有队员没有说,但早就在心底“泛滥”的情结。
在胜利之际,能有来自远方的亲人赶来恭贺,所带来的自豪感绝不是靠三言两语能描述清楚的。
此时此刻,唯有尽己所能完成好任务,才是对祖国人民关心的最好回报。
“郭老师,您放心,我保证配合好班长,坚决完成任务。”
(https://www.02shu.com/5036_5036245/4425143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