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破冰 > 第九十四章 后日杂谈

第九十四章 后日杂谈


“你也是真的厉害啊,跑遍了几乎整个中国去采访队员们的家属。”

驶向北京的14次特快列车上,赵阳放下老沈所撰写的系列报道,脸上写满了大大的“佩服”。

“行了吧,你就别吹捧了,我只是在国内跑跑,你们可是越过了大洋去到南极建设考察站,这难度不可同日而语啊。”

老沈笑嘻嘻地耸了耸肩,这次他能跟着南极考察队回北京参加庆功大会绝对是占了赵阳的光。

而且在了解了建立长城站的始末后,老沈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考察队的队员们是真正经历了生死考验才胜利完成了任务。

“对了,听说你向社里打了申请,以后要专职搞极地方面的新闻报道?这可不是个肥差,说不定还要跑几次南极甚至北极,你家李燕没意见?”

两人有着胜似兄弟的友谊,所以讲话向来没啥顾忌,按照老沈的想法,这次赵阳立了大功,升职加薪那是最起码的,理应去到更需要人才的岗位上去发光发热。

“我以前也觉得一个好的新闻记者就应该满世界跑,应该涉猎更多的题材,这样才能把视野拓宽,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报道。”

“但是经过这次南极之旅,我意识到想要写出好的新闻,并不取决于走过多少地方,遇到过多少人,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当做其中的一份子,而不是单纯的旁观者。”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与其走马观花,我愿意真正投身于中国极地事业,用我的相机,用我的笔,让更多老百姓知道这些勇敢破冰的故事。”

老沈默契地没再继续整个话题,就像当初在工字楼前劝说赵阳不要参加首次南极考察队一样,他知道不管搬出什么“道理”也终将无功而返。

“如果他妥协了,或许就不是赵阳了。”

这是颠簸的火车上,迎着窗外的逆光,老沈真正的心里话。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赵阳跟着考察队的部分队员参加了许多公开活动,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受到群众的追捧。

长城站的建立不仅为中国在南极事务的会议桌上争得了一席之地,更是在无数年轻人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新华社等多家重量级媒体也都开辟了专门报道极地科考工作的专栏,真正让神秘的南极和北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当然在工作之余,赵阳也没忘了抽空陪伴家人,他不仅带着李燕去了全聚德,吃了一顿已经欠了大半年的烤鸭,还带着蹒跚学步的瑶儿逛遍了北京的公园,好好享受了一番天伦之乐。

但“好景不长”,郭坤的一通电话让赵阳再次踏上了征程。

长城站的成功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极地事务提供了基础,经过细致的研究和论证,在南极建立第二座科学考察站的计划被正式提上日程。

国家有需要,自是义不容辞。

许多首次南极考察队的队员们纷纷主动请缨,加入了第二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任务当中。

在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后,考察队成功组建,而这次,赵阳的岗位变成了新闻班的班长。

又是在汪洋大海中与狂风恶浪展开殊死搏斗,又是在冰天雪地中寻求一线生机,又是在外国科学家不看好的情况下力挽狂澜。

1989年2月26日,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地,第二座常年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中山站拔地而起。

随后的数年里,以长城、中山两座考察站为基地,我国广泛开展极地气象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海洋学、生物学、高空大气物理学、测绘学、环境科学和人类医学等多学科考察和研究工作,不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极地考察经验,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极地科学研究和后勤支援领域的技术人才。

为了完成探索“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南极冰盖海拔最高点冰穹  A的梦想,自1997年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起,我国开始了南极内陆探索。

第一次深入冰盖300公里;第二次深入冰盖近500公里,钻取到50余米冰芯;第三次深入冰盖1100余公里,到达冰穹  A区域,在海拔3800多米处钻取了百米深的冰芯,创造了当时最深纪录。

南极研究同时也拓展到陨石研究、格罗夫山花岗石研究、内陆冰川研究等新的领域。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外一极——北极的科学考察工作也在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9年7月1日,“雪龙”船从上海起航,一路向北,开展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2004年7月28日,北极黄河站竣工,中国也就此成为第八个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

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至,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使得我国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科技的发展让极地科学考察工作开始大踏步地前进,船舶、飞机、车辆、电话、网络等现代化设施的加入使得南极内陆考察成为了现实。

2004年12月12日,赵阳所参加的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派出了13名队员,驾驶4台雪地车,拉着一百多吨物资,开始了我国第四次南极内陆考察。

次年1月18日,让赵阳无法忘怀的一幕终于出现,队员们在距大本营60公里的地方找到了冰穹A的至高点——高程4093米。

中国人不但踏出了“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冰穹A的第一步,而且还在寒风中升起了五星红旗。

当嘹亮的国歌响彻天空,中国也终于在国际南极事务委员会赢得了在冰盖最高点建立考察站的机会。

2008年,当举国人民还在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而欢呼喝彩的时候,赵阳跟着中国南极内陆队再次出发,28名队员驾驶11台雪地车,装载着超过500吨的物资,经过整整20天的长途跋涉,穿越了1300多公里的雪原,成功抵达冰穹A区域。

但严峻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之后的20多天里,队员们克服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与时间赛跑,终于让我国第一座、世界第六座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昂首在冰盖之巅。

巍巍昆仑,高耸入云,廿天成站,不世功勋。

这是赵阳在头版报道的标题栏写下的话。

昆仑站的建成,是中国南极科考的又一个里程碑,实现了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扩展的历史性跨越。

随后为了解决从中山站到昆仑站路线长、行车缓慢、风险大、效率低的问题,2014年2月8日,我国在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建成了第四个考察站——泰山站。

泰山站是典型的中转枢纽站,具备科学观测、人员住宿、供电、物资储备、机械维修、通信及应急避难等功能,为长期持续开展南极科考提供了良好条件。

四座南极科考学考察站,一座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极地实力突飞猛进,而见证了一切的赵阳也从年轻小伙成为了别人口中经验丰富的“老赵”。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就连杨明和马舒舒的孩子都从大学毕业加入了海洋局从事极地科学研究工作了,赵阳却还觉得自己没学够。

这不,在一场新华社内部的业务讨论会上,他又被新鲜出炉的一份文件摘要给吸引住了。


  (https://www.02shu.com/5036_5036245/4425140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