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代表团名单
木樨地,顺着电梯上楼,打开电梯就能看到曹禹高挂在门口的“身体抱恙、恕不接待”的牌子。
他们恰好碰到一群人走上电梯下去,刘一民看了对方一眼,好像是戏剧家协会的人,就是不知道是哪一个话剧团的。
下去的几人看到刘一民等人在电梯里嘟囔了一嘴:“不是身体抱恙吗?”
“那能一样吗!”另外一人回复道。
刘一民轻轻敲了敲门,正在做饭的李玉如喊道:“老万,应该是一民他们来了,你看看。”
“我来吧!”万方放下手中的扫把,快速地走到门口,侧耳倾听了一下,脸上随即露出笑容,伸手打开了门。
“一民,霖霖,朱叔、朱姨。”万方捏了捏刘雨的脸蛋。
“师姐,你这是最近都在这儿帮老师招待客人?”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万方挑了挑头发,留出门口的通道:“没办法啊,来的人多,我要是不搭把手,光靠李姨忙不过来。不过今天本来不准备来的,要上班了。但今天单位有集体外出活动,我没参加就来了。”
走进客厅,刘雨和刘林扑到了曹禹怀里,一口一个师公,曹禹赶紧将桌子上的牛轧糖抓起往两人兜里塞,又给两人剥开一个放进嘴里。
“甜不甜?”曹禹高兴地问道。
万方冲朱父朱母说道:“朱叔叔,朱阿姨,你们赶紧坐。”
“赶紧坐,朱教授,朱医生,咱们都是一家人,不用太客套。”曹禹笑着说道。
“万院长,新年好啊!”朱父高兴地说道。
“新年好,新年好,每逢新年添一龄啊!”
朱霖放下手中的东西,到厨房帮忙,刘一民站在厨房门口,跟师娘李玉如聊了起来。
李玉如将这阵子发生的事情一一告诉了他们,有抱怨,也有开心事儿:“大年初二的时候家里可热闹,都是自家人。”
初二的时候,李玉如和前夫的孩子也来了,所以李玉如格外的高兴。
过了初二之后,就是文艺界人士过来拜年,从早上到晚上人都没停过。本来曹禹身体挺好的,可一天折腾下来,血压都不稳了。
要是光拜年就好了,拜年的时候还要处理各种事情,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需要曹禹去平衡。
“师娘,油炸的花生呀,好吃吗?”刘一民探着脑袋看着桌子上摆着的糖炒花生。
李玉如端起花生说道:“忘了,拿出去让两个小家伙尝尝。柜子里还有炒栗子,你自己去拿吧。”
刘一民端着走了出去,刘雨和刘林看到后眼珠子一动不动:“两个小馋虫,快谢谢奶奶!”
“谢谢奶奶!”
在厨房做饭的李玉如听到后,笑着大声应了一声:“不要吃太多,一会儿还有好吃的。”
曹禹从怀里掏出红包塞到了刘雨和刘林的口袋里:“拿好,别丢了,以后长大了,自己买糖吃。”
“谢谢师公。”
两个小家伙奶声奶气地声音,逗得曹禹哈哈大笑。不是曹禹在哄孩子,而是两个小家伙哄曹禹,简直把曹禹哄成了老小孩儿。
万方跟朱母聊着天,朱父则跟曹禹聊天,曹禹关心目前高校工科的发展,毕竟国家工业要发展,离不开工科。
朱父也没想到曹禹对工科了解这么多,嘴里时不时还能讲出一些工业发展的专有词汇。
讲着讲着,朱父就讲到了自己的论文上,曹禹听到后看了刘一民一眼:“老朱啊,好好写,国家现在很欠缺一些顶层设计,各种产业的整体规划。
这些都是需要专业人士做出专业调研之后得出专业的判断。”
“万院长,没想到您这么了解。”
“我呀,就是门外汉。上面领导经常提工业发展,听的多了,知道的就多了。文人嘛,不能只将目光放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上,需要从整体看问题,这样才不至于陷入狭隘。”曹禹揉了揉刘林的脑袋,轻声问道:“你说对不对呀?”
刘林啥都不懂,但懂得点头。曹禹有四个女儿,但是并没有儿子。
众人聊天的时候,外面仍能时不时地听到脚步声,或者叹气而归的人。
等到十一点左右,李玉如高兴地宣布饭菜已做好,等到饭菜上来,客厅里都是饭菜的香味。
李玉如和曹禹一边聊天,一边喂两个小家伙吃饭,刘一民说道:“老师,师娘,你们俩可别太惯着他们两个。”
“没有惯,有吗?”李玉如又夹了一块瘦肉送到刘雨的嘴边。
两个小家伙再有两个月就三岁了,刘一民和朱霖正在培养他们用筷子和勺子的能力。平常用勺子还可以,但是筷子还有点捏不住。
曹禹今天高兴,特意开了一瓶酒和刘一民、朱父一起喝,三个人喝一瓶酒,除了朱父之外,其余人大概不会醉。
“一民,你知道为什么要锺书去拉美吗?”
“因为钱老在国际上的名声很大。”刘一民说道。
“也不是,老钱懂西班牙语啊,拉美那地方,都是讲西班牙语。”
钱锺书懂西班牙语,但他这地位也不能让他做翻译,所以还得配一个翻译。
朱父对于拉美之行也很好奇,不断讲起自己颇为了解的拉美作家。
吃到最后,朱父已经喝的脑袋晕晕的,朱母不好意思地说道:“他就这样,喝不了多少酒。”
曹禹笑着说道:“刚好也没了,不喝了,不喝了,稍微喝点挺好,喝多了难受。”
吃完饭,刘一民和朱霖将朱父朱母送了回去,李玉如和朱母临走时相约到正月十七一起去逛灯会。
下午,朱父在家睡觉,刘一民和朱霖带着两个小家伙陪着朱母逛了逛公园,公园里小商贩众多,各种玩具和小吃目不暇接。
刘一民买了一只风筝,他也是第一次放,经过多次尝试之后,才和朱霖配合着将风筝给放了起来。
朱霖调侃道:“刘老师,写《追风筝的人》的作家不会放风筝,这说了谁相信呐!”
“写的容易,这放着难!”刘一民轻轻拽了拽风筝,让老鹰形状的风筝飞的更高。
刘雨和刘林在旁边跳着鼓掌,朱母看两人的帽子有掉的痕迹,连忙给两人正了正帽子。
“初八公园里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家都去上班了,前两天这里人挤人,还有人唱《冬天里的一把火》,穿着费翔的衣服,发型也一样。我想看,你爸非拉着我走。”朱母说到最后抱怨起来了朱父。
刘一民嘿嘿一笑,老岳父这心眼也不大呐!
下午四点,太阳缓缓落下,公园里冷风一吹,聚集在这里的人就开始缓缓散去。
“回去吧,要冷了。”刘一民笑着开始收风筝。
回到家里,朱父已经醒了,正坐在书房里看汽车产业相关的资料。
“我决定了,等过几天我要去亲自去一汽、二汽还有准备合资的车企跑一圈,这样才能得出更准确的数据。”
朱母拍了拍胸脯:“去就去,吓我一跳,我还以为你要说什么事儿。”
“这是大事儿,我去了可能就没办法照顾家里了。”朱父严肃地说道。
朱母被他的严肃搞的一愣一愣的,笑着说道:“朱教授,家里你什么时候管过,好了,你要去就去,家里你放心。”
电话声响起,是喜梅打来的,询问他们晚上回不回去吃饭。
“吃完饭再走,我去做饭。”朱母连忙说道。
刘一民对着电话说道:“喜梅,我们吃完饭再回去。”
吃完饭,刘一民和朱霖开车回到了华侨公寓,家里已经打扫一新,太阳不大,但被子晒一晒好歹没那么潮了。
“喜梅,辛苦了,今天没人过来吧?”
“刘振云同志来了,随行的还有史铁生同志,另外还有一名自称是您的学生,见您不在家,就走了。”
“好,我明白了。”刘一民说道。
刘一民走进书房,给刘振云和史铁生打了一个电话,另外一名自称是学生,应该就是闫真。
电话打完之后,刘一民坐在书房开始写中国外交官何凤山的故事,刘一民以此时欧洲大陆经历开始,鱿太人被小胡子当做鸡仔一样一枪一个。
德国大军吞并奥地利,命令各国驻奥大使馆必须改为领事馆。
此时,视角转向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一名中国外交官正在摘除掉大使馆的牌子,挂上名为“驻维也纳领事馆”的木牌。
中国大使的背后,则是混乱的奥地利街头,纳粹军人疯狂的将犹太人赶往集中营.
故事从此开始,引出何凤山的经历,开始是描绘何凤山艰难的心路历程,之后重点描绘何凤山不屈不挠,面对各方压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风雨之中,他怜悯地望着排队的犹太人,激励他们好好活下去。
另外,17岁的鱿太少年,在街头仓皇寻找救命稻草,最后在中国领事馆得救。这个角色也是刘一民需要重点塑造的鱿太角色,除此之外要突出西方国家互相推诿的国际环境。
正是因为西方采取绥靖政策,才让德国得以做大,并将德国变成战争机器。
整体内容刘一民已经想好,但是本书的名字还没有想好。
三个小时,刘一民写了三千多字,朱霖过来喊他睡觉。
“明天不用去万老师家了,那我明天就去上班了。”朱霖轻声说道。
刘一民笑着说道:“好啊,自己开车一定要注意点。”
“嗯!”
“不过明天我还得找万老师,我问问他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
这时间,刘一民没有再打电话,估计曹禹已经休息了。
晚上,卧室里,刘一民和朱霖缠绵了一阵才罢休。这几天在老家,两人的被窝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浑身是劲没处发泄。
“晚安,刘老师!”朱霖轻声说道。
翌日吃完饭,刘一民看着朱霖成功开车走出华侨公寓才转身到书房给曹禹打了一通电话。
“来家里吧!”曹禹此时正坐在书房里听唱片。
“行!”
刘一民抵达木樨地,跟李玉如打了声招呼之后,直接走进了书房。
曹禹站在窗边看风景,看到刘一民进来,转身关掉了唱片:“你给老于推荐的演员不错嘛,这两天不少导演都在夸。”
“我也是顺手而为。”刘一民说道。
曹禹坐下说道:“现在就咱们两个人了,我给你讲一讲赴拉美代表团的事情,这是名单,你看看。”
刘一民接过名单,仔细地将上面的人名看了一遍【团长:曹禹,副团长:钱锺书、刘一民,代表团成员:汪曾琦、马识途、李凖、阿城。】
李凖是豫省人,今年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同时也是著名编剧,《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全都是他进行改编的。
阿城1949年出生,以一篇《棋王》正式进入文坛,他的文学之路起步较晚,《棋王》84年才发表,一经发表就获得了小说奖,让无数人认识到了这个年轻人。
阿城是这次除刘一民之外的年轻作家代表,文联是想多选一些年轻作家,可是思来想去,还是让老作家占了多数,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年轻人实在是太少了。
“你对阿城熟悉吗?”曹禹问道。
“看过作品,但人没见过。”
“咱们这次三月十六出发,四月十号归国,为期半个多月,中间还会参加委内瑞拉举办的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这个小说奖是拉美国家的盛世,马尔克斯也会出席。”
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以委内瑞拉总统加列戈斯命名,他同时也是一位小说家。
此时的委内瑞拉有钱,奖金十分丰厚,达到十几万美元,欧元出来之后,标准为十万欧元。
可惜等到委内瑞拉的石油被制裁后,经济一落千丈,再也无力举办此等盛事,加列戈斯文学奖于17年暂停颁发。
“咱们去看看,看看委内瑞拉怎么慢慢把文学奖的国际影响力提上来的。”曹禹轻笑道。
“怎么提?还是钱呗,用钱砸,跟意大利国际文学奖一样。”
曹禹看了刘一民一眼:“你说的是对的,但要是有不那么花钱的办法就好喽。”
名单上的人除了李凖和阿城刘一民没见过之外,其他的都很熟,倒是不需要再进行了解。
“翻译是谁?”刘一民问道。
“翻译?翻译是沪市外国语大学的教授黄锦炎,他懂马尔克斯,是老巴推荐的。”
刘一民撇了撇嘴,黄锦炎正是盗版《百年孤独》的翻译推手之一,和同事一起翻译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怎么了?”
“没什么,马尔克斯在国内的文学作品出版是没有得到许可的,黄教授的版本流行很广。”
曹禹沉吟片刻后说道:“你说的锺书同志跟我讲了,所以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同志也会随行,目的就是想正式跟马尔克斯签订出版合同。目前国内没有正版,读者不得不看盗版。”
中午,刘一民就在木樨地吃饭。曹禹告诉刘一民,上面已经批准由文研所作为东道主邀请岛上左翼作家来大陆讨论传统文化,顺便参观一下改革开放成果。
“行,那我回去之后就拟一个名单,到时候再交给部里审核一下!”
曹禹笑着说道:“人数不要太多,十人左右即可。”
“行!”
从曹禹家里出来,刘一民直接去了一趟文研所,所里的人基本上已经到齐了。桌子上摆着不少东西,都是各自从家里带来的。
办公室里各种食物的味道交织,刘一民走进去尝了几口:“看来大家关系处的不错!”
“刘老师,您尝尝我家的炸鱼,特别好吃!”
“不错!”刘一民捏着炸鱼走进了办公室,闫真随即跟了进来。
“老师,要不要禁止大家带吃的进办公室?”
“算了吧,刚开学没那么多讲究,但平常不能这样。你去我家了?”
“对,但是保姆说您不在家,我就走了,想跟您拜个年。听说您又获得茅盾文学奖了,恭喜您。”
“你也新年快乐。”
“老师,文学奖快要颁奖了吧?”
“过了十七就要颁奖了,不聊这个,咱们所准备邀请岛上左翼前来访问。下阶段,所里的工作重点除了科研之外,就是这件事情了。”刘一民迅速地打开桌子上的文件夹。
“岛上作家?什么时候?这样干好吗?”闫真瞪大眼睛问道。
刘一民饶有深意地看了闫真一眼,闫真尴尬地笑了笑,文研所这样干,肯定是得到授意。
“咱们用不用做一些招待准备?”
“也没什么要准备的,既然来了,做的准备太多,反而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正常工作,大家形象、精气神提起来,住宿饮食安排好就行。”刘一民摆手说道。
“行,我明白了,要是外面的同志们听说了这件事情,一定会非常高兴。”
“一会儿我对他们讲,我拟一下名单。”
闫真点了点头,笑着转身走出办公室。没过多久,一份九人名单就拟好了。
Ps:另一更明天补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5036_5036057/1111053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