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家宴(续)
茶过几巡,宁方远看似不经意地将话题引向了现在:“说起来,琴岛真是个好地方啊。我这次去调研,感觉城市发展得真快,活力十足。特别是金水区,搞得有声有色。林静你在区里组织部门,感觉压力大不大?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不容易吧?”
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领导对下属工作的寻常关心,又带着老同学般的随口一问。
林静谨慎地回答:“谢谢宁部长关心。压力肯定有,但主要是动力。区里领导都很重视组织工作,我们也就是按照市委、区委的要求,努力把工作做实做细。”回答得四平八稳,完全是标准口径。
宁方远点点头,表示理解,却又话锋微转,像是纯粹的好奇:“金水区是琴岛的门面,一把手刘书记我调研时见过,思路很清晰,干劲也足。听说他是从市委办公厅下去的?”
这个问题就稍微深入了一点,触及到了具体人物的背景。林静心里微微一紧,但觉得这也不算太敏感的信息,便答道:“是的,刘书记之前是市委的副秘书长,能力很强,对我们区里发展抓得很紧。”
“嗯,强将手下无弱兵嘛。”宁方远赞许了一句,随即像是闲聊般问道,“市委王书记对金水区的发展也很关注吧?我听说他之前在省里经贸委工作过,对经济工作很有一套。”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更高层面,但语气依旧像是朋友间的讨论。
提到市委书记,林静更加谨慎了,她斟酌着词语:“王书记确实非常关注全市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前沿区域。他经常下来调研指导工作。”她只说了公开场合都能看到的情况。
这时,杨雪恰到好处地插话,仿佛是对琴岛很好奇:“琴岛发展得这么好,领导们肯定都很有能力。我听说李市长是从省发改委调过去的?搞经济规划肯定是行家了。”她以一个外来家属的好奇口吻提问,极大地降低了攻击性。
周海洋作为市发改委的处长,对市长的履历自然更熟悉一些,而且问题是由“家属”提出,他下意识地放松了些警惕,接过话头道:“是的,夫人。李市长在省发改委时就主管重点项目建设,理论水平和实操经验都非常丰富,到我们市里后,抓大项目、促发展的力度非常大。”他的语气中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对直接领导的敬佩。
宁方远看似随意地听着,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不经意间又问:“一把手和二把手都这么强,班子团结协调很重要啊。看来琴岛的班子战斗力很强,省里赵书记和孙省长对琴岛的工作也都很放心。”
他这句话,轻轻一点,看似在夸赞,实则将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也带入了话题范畴,试探着琴岛高层与省里的关系。
周海洋和林静交换了一个眼神,都觉得这个问题不好直接回答。林静笑了笑,含糊地说:“市委市政府班子在王书记和李市长的带领下,确实非常团结,一心扑在发展上。省里领导也经常给予我们重要的指示和支持。”
宁方远没有再追问,而是赞同地点点头:“团结就好,团结就是力量。看来琴岛的局面一片大好,未来可期啊。”他适时地终止了这个方向的话题,转而聊起了琴岛的风景名胜和特色海鲜,仿佛刚才真的只是随口一问。
杨雪则热情地向林静请教起哪里买海产品实惠,哪家老字号饭店味道正宗等生活话题,气氛再次变得轻松起来。
然而,就在这看似漫无边际的家常聊天中,宁方远那双看似温和的眼睛,却从未停止过观察和分析。从林静和周海洋那些谨慎却又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信息碎片中,从他们对不同领导评价时细微的语气差异和措辞选择中,他已经像拼图一样,逐渐勾勒出琴岛权力结构的基本轮廓:
市委书记王海波,大概率是省委书记赵建国颇为倚重的干将,作风强势,注重掌控大局;市长李政,则是省长孙为民线上过来的经济能手,专注于项目和发展。这两股力量在琴岛并存,既有合作,恐怕也存在一定的博弈和制衡。而这一切,又都处于省委书记和省长那更高层面的目光注视和微妙平衡之下。
这些信息,并非什么绝密,但对于一个初来乍到、需要快速厘清局面的组织部长而言,却至关重要。它提供了观察鲁省政治生态的一个关键切片。
午餐就在这种看似轻松愉快,实则暗藏机锋的氛围中进行。宁方远和杨雪再没有问任何敏感问题,只是热情地招呼客人用餐,聊着家常里短和风土人情。
饭后,又喝了一会儿茶,周海洋和林静便识趣地起身告辞。宁方远和杨雪亲自将他们送到门口。
“今天真是打扰宁部长和夫人了。”周海洋和林静再次恭敬地道谢。
“哪里的话,老同学能聚聚,我们很高兴。”宁方远笑着与他们握手告别,“以后常联系。回琴岛路上注意安全。”
看着周海洋的车缓缓驶离大院,宁方远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杨雪在一旁轻声问:“怎么样?”
宁方远微微颔首,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不虚此行。琴岛这盘棋,心里大概有数了。”
回到屋内,他踱步到书房的窗前。一次看似寻常的同学家宴,却已然成为他深入洞察这齐鲁官场棋局的第一步落子。而这盘大棋,才刚刚开始。
(https://www.02shu.com/5036_5036009/4419991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