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完美的归宿
张老和王老,都是铁路退休干部。张老三天两头来我书店看书,买书;而王老是第一次来我书店买书。
他俩没想到,几年不见的老同事竟然在我书店偶遇了。王老问张老:“好久不见,咋样啊老伙计?”
“老样,看书,买书,藏书呗。”张老笑笑,“你呢?还找人下棋?”
“不下象棋了,孙子教我下围棋,我来找本围棋书。”王老也笑笑。
“围棋比象棋有品味。”张老说。
“我觉得也比象棋有意思。”王老点头。
“你收藏多少书了?”王老问。
“一万册多吧。”张老笑笑。
“买这么多书,当吃?当喝?”王老不解。
“也当吃也当喝,它们是精神食粮啊?”张老乐呵呵地说。
两人在我书店见面后,好几个月不见他俩再来我书店了。
张老很健谈,每次来书店,都跟我聊一会。他当兵时,把战友们看过不要的书,包上书皮收藏起来。到复员,他攒了四五炮弹箱子书。
复员分配到铁路宣传部门工作,一直干到退休。工作中,单位或同事准备当废品卖的书,他照单全收。平时,他也喜欢从新华书店,个体小书店,地摊,集市,古玩市场买书。
当买到一本心仪的书时,或者配齐一套上、下册或上、中、下册的书时,那份兴奋无法言表。好几次逛书摊,发现了好书,等回家拿够钱后,书被人买走。于是,他戒了烟酒,把省的钱全买了书。
朋友借书,迟迟不还,遂催要,结果朋友说丢了。从此,再不借书给人。书架上贴字条:凡书不借,请免开尊口。也告诫儿女,不许再拿书给同学看。
家里到处摆满了书,像杂货铺。老伴常跟他拌嘴。他就把书装在纸箱和编制袋中,堆在地下室,结果被老鼠咬坏了不少。老伴还把好几袋书当废纸卖了,让他疼心不已。
老伴见他爱书如命,也就支持他了。只要楼下有吆喝收破烂的,老伴就下楼看看有没有他喜欢收藏的书。几个常来小区收废品的大爷被她发展成了“供货商”,他们收到好书,就给他和老伴打电话。
每当张老跟我说起这些事的时候,都兴奋不已。退休这些年,他收集了很多本地文史资料方面的书籍,比如好几个版本的市志,区志、县志;还有好几种版本的晚清、民国时期的老县志;一千多本各朝代的线装本古籍。
为了管理好这些书籍,他学习图书分类学和版本学等书籍,把书籍重新归类,编号,登记造册。以往找一本书费半天劲,现在按图索骥,就能轻松自如地找到一本书。
为更好管理这些图书,他腾出家里最大的房间,用十个书橱盛放这些书籍。他每天去书房,看看这些书籍,摸摸这些书籍,陪伴这些书籍。跟它们交流和倾诉。
一个书商看上了他那一千多本线装古籍,想出高价购买,他没同意。书商找到他儿子,来家里跟他协商此事,被他撵走。
张老也跟我谈过他的身后事,最担心他藏书的归宿。他曾专门跟儿女谈过,希望兄妹俩能接手他的藏书,让他辛苦大半辈子收藏的图书,有个好的归宿,可是俩儿女都摇头。
我说把藏书捐给图书馆吧?张老想了一下,点头说,这是个好办法,他可以考虑。
王老第二次来我书店买书,我问他见张老没?他沉重地说,张老走了,他和同事到殡仪馆送了张老最后一程。我一阵悲伤。
我问张老那些藏书呢?王老说,张老想把藏书捐给图书馆,老伴和儿女都坚决反对。他孙子年底要结婚。张老和老伴准备给孙子10万元钱。孙子说不要10万元钱,想要他爷爷那些藏书。张老不想给,还想捐给图书馆。
不过,张老临终时还是答应把藏书留给了孙子。他孙子在他爸爸任教的大学旁开了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兼咖啡屋,免费供大学师生和附近居民看书,借书;还搞了个读书沙龙,每周举办一次读书讲座。书店生意很火爆。
王老还告诉我,他孙子把她爷爷收藏的那些有价值的线装古籍和那些本地的文史资料书籍全部捐给了图书馆。
我感觉很欣慰,张老的藏书终于有了完美的归宿。
(https://www.02shu.com/5036_5036004/5032174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