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漠北战场,那个令北元闻风丧胆的燕王又回来了。
昔日在沙场上策马扬鞭、挥斥方遒的豪情壮志重新涌上心头,那金戈铁马的岁月仿佛就在昨日,战鼓声犹在耳畔回响。
血液中那股久违的杀伐决断再次涌动起来,驱散了连日来的憋闷与迟疑。
这些天在应天府受的窝囊气,在这一刻化作了熊熊燃烧的战意,烧得他浑身发热,眼神都变得凌厉了几分,整个人如同出鞘的利剑。
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这个计划虽然冒险,但值得一试。
成则海阔天空,败........他朱棣从不考虑失败。
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认输”这两个字。
他向来就是个敢把天捅个窟窿的主儿,这点风险又算得了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
不就是一个稷下学宫吗?
它能做到的,本王未必就做不到。
朱棣骨子里的不服输被彻底激发出来,那股混不吝的劲头又上来了。
凭什么他朱煐就能办成的事,我朱棣就办不成?
论胆识,论谋略,他自认绝不输给任何人。
这口气,他非要争回来不可!
稷下学宫就算是未来大明第一学府,那也只是未来而已。未来的事,谁说得准呢?变数太多了。
他朱棣,就是要成为那个最大的变数!
他倒要看看,到底是谁能笑到最后。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胜负还未可知!
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
只要没有建成,那一切都还只是空中阁楼。
本王就要在这阁楼建成之前,先拆了它的地基!
他心中发狠,眼神锐利如刀。
既然你朱煐不仁,就休怪我朱棣不义!
这京城的水,本来就该浑一些才好。
搅浑了,才好摸鱼!
你能用一个稷下学宫聚拢商贾之银,我朱棣怎么就不能开个燕王府,抢你学宫的风头?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就再也遏制不住。
如同野火燎原,瞬间占据了他的全部思绪。
一个模糊的计划轮廓逐渐变得清晰。
对,就这么干!他朱棣什么时候怕过事?越是难啃的骨头,他越要啃下来!
朱棣心中冷笑。
他已经能看到朱煐吃惊的表情了。
想到那张总是从容淡定的脸上出现惊愕之色,他便觉得一阵快意。
这口气,他必须要出!不仅要出,还要出得漂亮!让所有人都看看,他燕王朱棣不是好惹的。得罪他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倘若只是他一个人,朱棣自然没有把握,且不说一个人实力不足,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京城,不是北平府,自己除了身份是燕王之外,调动不了太多的资源,就凭着自己,想要和对方打擂台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现实的因素,他必须考虑清楚。
在北平,他是一言九鼎的燕王;在京城,他不过是诸多藩王之一。
此间的差距,犹如云泥。
强龙难压地头蛇啊!
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明白。但明白归明白,该争的还是要争!
不过........朱棣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并非全无胜算。
棋盘上,有时候一枚关键的棋子,就能扭转整个局势。而他,恰好知道该从哪里找到这枚棋子。
这京城之中,最不缺的就是想要往上爬的人。
只要找准了人,事情就成了一半。
朱棣已经找好了队友。一个强大且合适的队友。一个同样对朱煐心怀不满,且急需建立功业以稳固地位的队友。
这样的盟友,简直是天赐良机。
只要运作得当,未必不能成事。
这步棋,他走定了!
没错。就是同样昨日在朱煐府前丢了颜面的朱允炆!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老话永远不会过时。
尤其是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之上。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点,他深信不疑。
利益一致,就是最好的盟友。
朱棣的眼眸中精光闪烁........这一刻,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一条对抗朱煐、甚至可能影响朝局的路径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这不再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恶气,更是一场关乎未来格局的博弈。
而他,必须要在这场博弈中占据先机。
这关系到他在朝中的地位,甚至关系到未来的布局。
这一步,必须走好!
倘若自己能够让对方和自己合作........
那这盘棋,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从一枚可能被踢出局的棋子,瞬间变成了可以对弈的棋手。
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朱棣,从来都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是时候让那些人看看他的手段了。这京城,也该变变天了!
争储之事在殿试的国本之争后就几乎已经抬到了明面上,几乎就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
如今京城之中,无人不在议论此事。
茶楼酒肆,私下里都在猜测谁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这已是一场公开的较量。
各方势力都在暗中布局,等待着最佳的出手时机。
而他,也要在这盘棋中落子了。
朱允炆和朱允熥之争,大明皇储之争。
这不仅是两个皇孙的竞争,更是两股势力的较量。
牵一发而动全身。
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聪明人都在审时度势,寻找着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他朱棣,也要找个好位置。
朱允炆背后站着的是整个文官集团,而朱允熥背后站着的是蓝玉和淮西一脉。
双方势均力敌,难分高下。
谁都看得出,老爷子还在犹豫。这犹豫,就是机会。
一个可以让他朱棣趁虚而入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必须牢牢抓住!
这已经是朝中人尽皆知的事情。
每日早朝,都能感受到这两派人马之间的暗流涌动。
表面上一团和气,底下却是刀光剑影。
只是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而这平衡,正是他可以利用的关键。
只要轻轻一推,局势就会发生变化。而他,就是要做那个推手!
倘若自己能够和朱允炆合作,那就等于获得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支持........
这个诱惑,实在太大。大到足以让他冒险一试。
文官集团掌握着舆论、士林清议,这些都是办学宫不可或缺的资源。
有了他们的支持,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不亏。这步棋,走得妙!
这开设学宫,要是什么?
朱棣在心中细细盘算。
不仅仅是银子,那只是第一步。
有了文官的支持,银子或许反而不是最难的问题。
那些清流文人的名声和门生故旧,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这些资源,正是他目前最需要的。
有了这些,何愁大事不成?
是老师,是名望高的鸿儒,文人!而这些,不正是文官集团最擅长的吗?
他们掌握着天下清议,把控着学问的诠释权。翰林院、国子监,多少饱学鸿儒都与他们关系匪浅。
这些人脉资源,正是他朱棣最欠缺的。
若能借来一用,何愁大事不成?这一步,走得对!
朱棣的眼中精芒越来越亮........这个计划,似乎比想象中还要可行。
一条清晰的破局之路已然在脑海中成型。
以文制文,借力打力,或可一战!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朱煐措手不及的模样。
想到那个场面,他就忍不住想要大笑三声。这口恶气,总算是能出了!
........
很快,朱棣的心腹就将礼物都给朱棣准备好了。
准备都是些珍奇古玩,既不失体面,也不会太过招摇。
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符合他藩王身份,也显出了对东宫的尊重。
这份礼,既要表达诚意,又不能显得像是在巴结。
其中的尺度,需要精心把握。
好在这些事,他向来都很在行。
朱棣拿着见面礼当即前往东宫。
既然决定要合作,那就要拿出诚意来。姿态要做足。
初次登门,礼数不可废。
这是他作为叔叔和潜在合作者的基本修养。
在这些细节上,他向来都很注意。礼多人不怪,这个道理他懂。
既然决定要和朱煐一方打擂台,让他们知晓知晓自己也不是好欺负的,那朱棣办事就不会磨蹭。
他一向雷厉风行,说做就做。
拖延,是战场和朝堂上的大忌。
战机稍纵即逝。
既然看准了,就要果断出手。
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也是他能有今日地位的重要原因。
........
朱棣入宫的时候已然临近中午。
宫门处的守卫见到燕王车驾,纷纷行礼让道。
规矩森严,无人敢怠慢这位威名在外的王爷。
但朱棣能从他们恭敬的眼神深处,看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这深宫之中,从来就不缺少眼线。
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注视之下。
.......
烈日高悬,日上三竿。灼热的阳光洒在琉璃瓦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也为这肃穆的宫城增添了几分焦灼之气。
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波。
连天气都在暗示着今日的不同寻常。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决心。
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宫道上的金砖,好在烘烤的时间还不算长,金砖也并未滚烫。朱棣的靴子踏在金砖上,发出沉稳的声响。
一如他此刻的决心,坚定而有力。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开弓没有回头箭。
这一局,他赌定了!
东宫,朱允炆早早地就已经起床读书。
这个年轻的皇孙,向来勤奋好学。
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份自律。
在这深宫之中,勤奋往往是最可靠的阶梯。
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众多皇孙中脱颖而出。
朱允炆的成功也并非偶然,倘若当真不学无术,历史上老朱又怎会将皇位传承到他的身上?
勤奋和自律,是他最大的资本。
也是他母亲吕氏多年精心培养的结果。
这一点,朱棣心知肚明。这对母子的不容易,他都看在眼里。
也正因如此,他才觉得有合作的可能。
在吕氏从小的严格要求下,朱允炆每天都起得很早,起来之后就是温习昨天的功课。
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了十几年。早已刻入了骨子里,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有时甚至不需要吕氏督促,他也会自觉完成。这份自觉,在这个年纪实属难得。也难怪老爷子会看重他。
所谓温故而知新,一天之中早上温习昨天的东西效果是最好的。能让你的记忆印象更深刻........
这是吕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成了朱允炆笃信不疑的准则。
这些年来,他就是靠着这样的勤奋,一步步赢得老爷子的认可。
这份坚持,确实令人佩服。
就连朱棣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侄子在读书上是真的下了苦功。
朱允炆手持书卷,在房间中缓缓踱步,口中是朗朗读书声........神情专注,心无旁骛。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
这份定力,在这个年纪实属难得。
若非生在帝王家,或许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学者。
可惜,身在帝王家,注定了要与权谋相伴。
........
吕氏也是早早起床的。
天还未亮透,她便已梳洗完毕,端坐在偏殿,手中虽也拿着一卷书,心思却大半放在儿子身上。
耳朵时刻留意着外面的动静。
作为母亲和潜在的“后宫之主”,她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这深宫之中,一步错,可能满盘皆输。
这个道理,她比谁都懂。
也正因如此,她才能在这深宫中站稳脚跟。
朱允炆读书的时候吕氏大都陪着。
这些年,无论寒暑,几乎从未间断。
她深知在这深宫之中,学问是立身的根本,一刻也懈怠不得。
更是争夺那个位置的重要筹码。
学问、德行、能力,缺一不可。
她必须把儿子培养成最完美无缺的继承人。这是她此生最大的使命。为此,她愿意付出一切。
今天从一大早吕氏陪读一直陪着朱允炆读到了中午。
期间除了用些简单的茶点,几乎没有停歇。
这份坚持,连伺候的宫人都暗自佩服。
都说吕娘娘对皇孙的学业抓得紧,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这几乎是吕氏的日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改变过。
为了儿子的前程,她愿意付出一切。这份执着,让人不得不佩服。
......
这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好坏的区别只是在于评定标准的不同以及所站的角度不同。便如这宫闱之事,恩怨情仇,往往难辨黑白。
成王败寇而已。
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所以她吕氏,必须要做那个胜利者!
为了这个目标,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这是她的选择,也是她的宿命!
站在朱允熥的角度,吕氏自然是一个恶人,一个大恶人。
她占据了本属于他母亲的位置,她的儿子威胁着他嫡子的地位。
这是不死不休的局,没有转圜的余地。
既然如此,她只能选择做那个最狠的恶人。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这个道理,她比谁都明白。
可站在朱允炆的角度,吕氏却是一个无私的母亲。
她将所有的心血与期望都倾注在他身上,为他谋划,为他铺路。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哪怕为此背负骂名,她也无怨无悔。
这就是一个母亲的执念。为了儿子,她愿意与全世界为敌。
吕氏对朱允炆要求严格,但同时对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朱允炆的教育是她亲自抓的。
从蒙学识字到经史子集,从礼仪规范到为君之道,无一不是她精心安排。不容有失。她要将儿子培养成最合格的继承人。
这是她此生最重要的使命。
为此,她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这份决心,从未动摇过。
朱允炆也早就习惯了读书的时候有吕氏陪读。
有母亲在身边,他总觉得心安,读书也更能沉得下心。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依赖。也是一种无形的掌控。
吕氏通过这种方式,牢牢地将儿子掌控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
这份掌控,是她安身立命的根本。
也是她最大的倚仗。
不过今天的早读注定和以往不同了。
平静被突如其来的拜访打破。
宫人匆匆的脚步声带来了变数,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这深宫之中,从来就不缺少意外。
而这次意外,或许会改变很多事情的走向。
是福是祸,现在还不好说。
很快就有下人入宫来报朱棣来访。
朱允炆放下了手里的书,疑惑地看向吕氏。
眼神中带着询问,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燕王叔为何突然来访?是福是祸?
这位手握重兵的王爷,向来与东宫往来不多。
他的突然到访,让人不得不心生警惕。这深宫之中,从来就不缺少算计。
吕氏的脸上也满是困惑。
她微微蹙眉,朱棣与东宫素无深交,此时前来,意欲何为?是敌是友?他的到来,意味着什么?
在这敏感时刻,任何风吹草动都值得警惕。
尤其是这位手握重兵的藩王,更是需要小心应对。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两人疑惑地互视。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猜测不安的氛围。
无声地交流着彼此的疑虑。
这一刻,东宫平静的表面下,暗流开始涌动。
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
连伺候的宫人都感受到了这不寻常的气氛,一个个屏息凝神,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整个东宫,都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之中......
.........
“娘?”
如今的朱允炆还远远不是几年后什么事情都能自己拿主意的建文帝,此刻的朱允炆还是个少年,不过是十来岁的少年。
骤遇此等意料之外的情况,难免有些无措。
本能地寻求母亲的庇护和指引。
他还需要时间来成长和历练。
现在的他,还离不开母亲的扶持。
这一点,他自己也很清楚。
在这深宫之中,他唯一能完全信任的,也只有母亲了。
在迷茫的时候下意识就想要询问吕氏。
这几乎成了他的本能。也是吕氏多年经营的结果。
她成功地成为了儿子最依赖、最信任的人。这种依赖,是她权力的根基。也是她最大的安慰。
有了这份依赖,她所做的一切才有了意义......
........
“你王叔既然来拜访,于情于理都得见一见,先看看。”
吕氏沉吟片刻,迅速恢复了镇定。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无论如何,不能失了礼数和气势。
她倒要看看,这位燕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在这深宫之中,镇定往往是应对变故最好的武器。
慌乱,只会让对手有机可乘。这个道理,她比谁都懂。
说着吕氏让宫人将朱棣带进来。同时用眼神示意朱允炆稳住心神。
无论面对什么,都要保持皇孙的威仪。
不能让人看了笑话。
尤其是在这些藩王面前,更不能露怯。这关系到东宫的体面,也关系到未来的格局。
这一点,必须时刻谨记。
........
很快,朱棣就入了东宫。
他步履沉稳,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既不显得过于热络,也不让人觉得疏离。分寸拿捏得极好,显示出他丰富的阅历和城府。
这位久经沙场的王爷,显然深谙人情世故。
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这份从容,是多年历练的结果。
吕氏和朱允炆都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朱棣。都在暗自揣度他的来意。
心中快速盘算着各种可能性。
这位王爷的到访,绝不仅仅是礼节性的。
必然有所图谋。而且这图谋,恐怕不小。
否则不会选在这个敏感时刻登门。
这让他们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
朱棣笑呵呵地走到了这母子面前。
目光在吕氏和朱允炆脸上扫过,将两人的细微表情尽收眼底。
心中已然有了初步判断。
这对母子,谨慎中带着试探,正是他可以利用的心态。看来,事情有戏。这一趟,没有白来。这步棋,走对了!
“大嫂,允炆,这大早上的打扰了。”
朱棣拱手一礼,姿态放得颇低。
他给足了这对母子面子。
想要合作,就得先放下身段。这点道理,他朱棣还是懂的。
在这些细节上,他向来都很注意。礼数周全,总不会有错。
朱棣上前客气了两句。言语间透着对兄嫂的尊敬。
礼数周全,让人挑不出错处。这是他作为弟弟和臣子的本分,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至于心里怎么想,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这深宫之中,表面功夫往往比真心实意更重要。这个道理,他们都懂。
“王叔说的哪里话?王叔入京多日,允炆未曾前去拜见是允炆的错,不曾想王叔先来东宫了。”
见朱棣言行有礼,朱允炆和吕氏心里头都松了口气。
两人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些。
看来不是来兴师问罪的。只要不是来找麻烦的,一切都好说。
目前东宫的处境,实在不宜再多一个敌人。能少一事,是一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是来找麻烦的就好。
这是两人最先闪过的念头。
目前局势微妙,实在不宜再树强敌。
能少一个对手,总是好的。
尤其是朱棣这样手握重兵的藩王,更是能不得罪就不得罪。
多一个朋友,总好过多一个敌人。
这个道理,他们都明白。
两人实在是这段时间被朱煐给整出了心里阴影,每次一出事就是坏事,就是大事不妙,以至于都有些风声鹤唳了。生怕又有什么意想不到的祸事。
朱煐的崛起,给他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
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中兴侯,简直就像是他们的克星。
每次出手,都让他们措手不及。
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他们实在是受够了。
看朱棣的态度,两人明白今天朱棣前来,该不是什么坏事。
至少,表面上看不是。
这让他们稍微安心。
只要不是坏消息,就有转圜的余地。
或许,这位燕王能带来一些转机?
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这个道理,他们都懂。
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愿意坐下来谈。
人家既然笑脸相迎,那自己自然也不能冷面对待。
朱允炆这才笑着和朱棣打招呼,语气也自然了许多。
恢复了平日待人接物的从容。
他是皇孙,该有的气度不能少。
尤其是在这位战功赫赫的王叔面前,更不能失了身份。这份气度,是他母亲多年来悉心培养的结果。
也是他能在朝中立足的根本。
不过此刻朱允炆和吕氏却也因为朱棣的态度,心里泛起了嘀咕........
这位手握重兵的燕王叔,如此客气地主动登门,究竟所为何来?
绝不可能只是简单的问候。背后必定有所图谋。
而且这图谋,恐怕不小。
否则不会如此郑重其事。这让他们不得不更加警惕。
........
朱允炆和吕氏都不由得看向朱棣,等待朱棣主动说出自己的目的。
寒暄已过,该切入正题了。房间内的气氛再次变得微妙起来。
三人都知道,真正的对话即将开始。
这将是一场关乎利益的谈判。
成与败,可能就在今日一见。
这一点,三人心照不宣。
朱棣入京已经有一阵时间了,这段时间可一直和东宫没有什么联系,今天忽然上门,不可能是没有事情。
无事不登三宝殿,尤其是在这敏感时期。
他的到来,必然带着明确的目的。
这目的,很可能与当前的朝局有关。
甚至可能与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有关。
这一点,三人心照不宣。也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朱棣也不打马虎眼,让吕氏屏退了左右。有些话,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隔墙有耳,不得不防!
接下来的谈话,将决定他们是否能够成为盟友。也将决定未来朝局的走向。
这样的谈话,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这一点,他们都明白。
房间里只剩下了吕氏,朱允炆和朱棣三人。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微妙和严肃。
真正的谈话,现在才开始。没有了外人,许多话就可以摊开来说了。
利益,合作,交换,这些才是他们今天要谈的核心。
其他的,都是虚的。
这一点,他们都心知肚明。
“嫂嫂,这里只剩下了我们三人,那本王也就不藏着掖着,有话直说了。”
朱棣收敛了脸上的笑容,神色变得郑重起来。
目光灼灼地看着吕氏。他要展现出自己的诚意和决心。
也要让这对母子明白,他不是在开玩笑。接下来的话,句句属实。
这也关系到他们共同的利益。
房间里只剩下了三人之后朱棣当即单刀直入,不再遮掩。时间宝贵,没必要浪费在互相试探上。
成败在此一举。
他必须说服这对母子。
这关乎他接下来的全盘计划。
也关乎他们共同的利益。这一点,他必须让他们明白。
见朱棣神色郑重,吕氏和朱允炆心中疑惑更甚,不过也都不敢放松,集中起了注意力........
知道接下来要说的话,恐怕非同小可。
可能关系到未来的走向。
甚至关系到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这一刻,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三人的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些。
整个房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之中。
“想必嫂嫂也知道,这段时间入京以来,我与中兴侯之间的事情。”
朱棣开口,直接将话题引向了朱煐。
这个名字,如今在京城可谓是如雷贯耳,也是他们之间一个潜在的共同话题。
一个他们都想要对付的敌人。
从这个话题切入,最是合适不过。也最能引起共鸣。
........
“刚入京纵马就被中兴侯送入了应天府府衙大牢,父皇也因此对我颇有看法。”
提及此事,朱棣语气中仍带着一丝难以释怀的郁气。
这件事,让他颜面尽失,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朱煐的难缠。
这个亏,他吃得实在窝囊。
从小到大,他何曾受过这等委屈?
这笔账,他一定要算!
“此后中兴侯又频频针对,昨日本王亲自上门登门恭贺,结果被扫地出门,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他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明显的愤懑。
拳头不自觉地握紧,指节有些发白。
这口气,他实在是咽不下去。
从小到大,他朱棣何曾受过这等羞辱?
这个仇,他一定要报。不仅要报,还要报得漂亮!
“这口气本王忍不了!”
朱棣斩钉截铁地说道,说着目光看向朱允炆和吕氏。
眼神锐利,带着寻求认同的意味。
他要看看这对母子的反应。
他想知道,他们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
是否也对这个突然崛起的中兴侯心怀不满。
如果他们也有同样的感受,那合作就有了基础。
这一点,至关重要。
“燕王和我们母子说这些做什么?我们这孤儿寡母的,却也帮不上燕王什么。更何况中兴侯也是朝中栋梁,深受陛下看中,如今更是主管重开稷下学宫之事,不好得罪........”
吕氏沉吟着开口,语气谨慎,带着试探。
她并未立刻接茬,而是先撇清关系,观察朱棣的反应。
这是她一贯的谨慎作风。
在摸清对方真实意图之前,绝不轻易表态。
这是她在深宫中生存的法则。
也是她能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她比谁都清楚。
吕氏话音未落就被朱棣给打断。
“大嫂你就别试探了,本王诚心前来,”
朱棣摆了摆手,显得有些不耐烦这种绕弯子,“昨日允炆也登门了,不也被中兴侯赶了出来?”
他直接点破了昨日之事,表明自己并非一无所知。
大家都是明白人,没必要装糊涂。
共同的遭遇,或许能成为合作的基石。
既然都有共同的敌人,何不联手对敌?
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
也最能打动人心。
“很明显,中兴侯和我那二哥已经彻底绑在了一起,今早晋王也入京了,大嫂你想想,有我那二哥,三哥,再加上中兴侯,凉国公,哪怕我那允熥侄儿性子确实是弱了些,难道便当真扶不得了?”
朱棣分析着局势,语气急促,试图营造出一种紧迫感。
他要让吕氏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如果让朱允熥一方得势,他们都不会有好果子吃。这是在逼吕氏做出选择。
要么合作,要么等着被边缘化。
这个选择,并不难做。
“父皇如今身体还算康健,可有时间重新培养我那侄儿,到时候........”
朱棣的话留了半截,但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到时候,你们母子处境就堪忧了。
他相信吕氏能听懂这弦外之音。
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位大嫂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儿子地位的维护。
这是她的软肋,也是他可以利用的地方。
这一招,他很有把握。也必须要成功。
朱棣的话却并未让朱允炆和吕氏有什么反应。
两人神色平静,甚至吕氏嘴角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仿佛在听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
这种反常的平静,让朱棣心中疑窦丛生。
这和他预想的反应完全不同。
这太不寻常了。
这让他不得不重新评估眼前的局势。
朱棣看着两人反应心中疑惑。
这和他预想的画面不一样。
他们不应该如此镇定。
按照常理,涉及到储位之争,听到对手势力壮大,不该是这种云淡风轻的反应。
这太不正常了。
除非........他们另有打算。
或者,他们掌握着什么他不知道的底牌。
这不应该啊........
按照常理,涉及到储位之争,听到对手势力壮大,不该是这种云淡风轻的反应。
这不合常理。
除非........他们另有倚仗,或者,情况并非如他表面所见。
这对母子,一定还藏着什么他不知道的底牌。
这个认知,让他不得不重新评估眼前的局势。
也让他对这对母子刮目相看。
朱允炆和朱允熥争储,按理说自己说出这番话,无论是吕氏还是朱允炆都该重视才对,可眼下这是什么情况?
朱棣心中念头急转。一定有什么地方被他忽略了。
或者说,这对母子掌握着他所不知道的底牌。这让他不得不重新评估眼前的局势。
或许,这对母子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这个认知,让他既惊讶又警惕。
面对疑惑的朱棣吕氏自信笑道:“燕王有所不知,允熥这孩子啊,从小性子懦弱,你未曾与他有过接触不知其性子有多软弱。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若是允熥这孩子成了未来大明之主,陛下就该担心这臣强而主弱了。”
她的语气带着一种笃定,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
那种掌控一切的从容,让朱棣心惊。
这绝不仅仅是对侄子性格的了解那么简单。
这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这个认知,让他不寒而栗。
也让他对这位大嫂刮目相看。
........
朱棣听着吕氏自信的这话,心中顿时一凛。
这绝不仅仅是对侄子性格的了解那么简单。
背后定然有更深层的原因。
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吕氏话里行间那种非同寻常的把握。
那是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中的从容。
这种从容,绝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源于绝对的自信。
这份自信,从何而来?
他的心中一瞬间就想到了很多。吕氏为何如此笃定?
朱允熥的软弱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所致?
许多模糊的线索似乎在这一刻串联起来。
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骇人的猜测浮现在他脑海。
难道说........朱允熥的性格,是吕氏有意为之?
这个念头让他不寒而栗。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位大嫂的心机和手段,就太可怕了。与她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意识到这一点,让他既警惕又兴奋。
片刻后朱棣才眯着眼睛看着吕氏:“看来大嫂是早有考虑,还真是深谋远虑啊。”
他这话说得意味深长,目光锐利地看向吕氏,试图从她脸上看出更多东西。
这话既是感叹,也是试探。
他想印证自己的猜测。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位大嫂的心机和手段,就太可怕了。
与她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但眼下,他似乎别无选择。
“燕王过奖了,不过燕王若是有心帮忙的话,却是恰逢其会,本宫却也想让允炆干些事情,练练本事,在他陛下面前也露露脸,免得被人看轻了。”
吕氏顺势接过话头,既肯定了朱棣的“夸奖”,又明确表达了合作的意愿,并且指出了合作的方向——帮朱允炆建功立业,提升威望。
话说到这个份上,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她接受了朱棣递过来的橄榄枝,但也明确了合作的主次——是以辅助朱允炆为核心。
她才是这场合作的主导者。这一点,必须明确。
也必须要让朱棣明白。
吕氏的话让朱棣心中又是一凛。
这话几乎是挑明了。
承认了她对朱允熥的“塑造”,也接受了他的合作提议。
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是一种危险的捆绑。
从这一刻起,他们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了。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吕氏说出这话基本上也就意味着她默认了朱棣的猜测。
她并不否认自己在朱允熥性格养成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一种危险的默契。
双方都掌握了对方一些不欲人知的秘密。
这种关系既牢固又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反目成仇。
让他们都不得不更加小心。
为什么吕氏能够这么笃定朱允熥绝对不会是朱允炆的对手?
这个问题在朱棣心中有了答案。一个让他对这位大嫂刮目相看,同时也心生警惕的答案。
这个女人,为了自己儿子的前途,竟然能做到这一步........这份心机和狠辣,实在令人胆寒。
与她合作,必须万分小心。
但眼下,合作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
之所以吕氏如此自信,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朱允熥的软弱性子就是吕氏亲手造成的,所以她可以如此肯定!
这个认知让朱棣对眼前这位看似温婉的大嫂,生出了更深的忌惮。
这个女人,不简单。与她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但眼下,他似乎别无选择。
想要对付朱煐,就必须借助这对母子的力量。
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至于其他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而在这只有三人的房间里,吕氏也没有藏着掖着,而是直接默认了朱棣的话。
这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坦白,表明合作的基础已经建立。
双方都握有对方的把柄,或者知晓了对方的底牌。
这是一种脆弱的平衡,但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合作模式。
各取所需,互相制约。这样的关系,反而最是稳固。
也最能保证合作的长久。
朱棣眯着眼睛看着眼前的吕氏。
心中重新评估着这位嫂子的分量。
她远比表面上看起来更有城府和手段。
与这样的人合作,必须万分小心,时刻保持警惕。
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她吃得连骨头都不剩。
意识到这一点,让他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策略。
也让他对未来的合作既期待又警惕。
不过这话里头的意思........倒是有想同自己联手的意思?
朱棣迅速把握住了吕氏话语中的核心。
合作,是当下双方共同的需求。
对抗共同的敌人朱煐,以及他背后的势力。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只要利益一致,就有合作的可能。
这一点,他深信不疑。
也正因如此,他才觉得这次合作大有可为。
朱棣没有再多想。
目的既已达到,深究细节反而不美。
有些事,心照不宣即可。
点破了,对谁都没有好处。只要能达到目的,过程并不重要。
这是他多年来总结出的经验。
也是他能有今日地位的重要原因。该糊涂时就要糊涂。
此行的目的本就是来找朱允炆联手,先前的一番话也只是想提升合作的可能性,以朱允炆的竞争对手朱允熥向其施压,劝他合作。虽然过程有些出乎意料,但结果一致。这就够了。
他成功地找到了对抗朱煐的盟友。
这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不必太过在意。
虽然朱允熥并没有能够成功压力到朱允炆,但朱允炆愿意合作。
这就足够了。
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
他需要文官集团的支持来实施他的“燕王府”计划,而吕氏母子需要他的力量和某种程度的“外力”来增加筹码。
这是一场双赢的交易。
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这样的合作,最是稳固。
这就好了,毕竟达成目的才是最重要的么。
过程有些曲折,但无伤大雅。他成功地找到了对抗朱煐的盟友。
一场新的较量,即将拉开序幕。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一次,他一定要让朱煐尝尝失败的滋味。这口恶气,总算是能出了!
至于过程........并不重要。
朱棣心中暗道,脸上重新浮现出笑容,只是这笑容里,多了几分心照不宣的意味。
一场各怀心思的联盟,就此初步达成。
未来的路布满荆棘,但至少,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有了这对母子及其背后的文官集团支持,他就有信心和朱煐好好斗上一斗!
这场好戏,才刚刚开始。
而他,已经迫不及待了!
(https://www.02shu.com/5035_5035188/4415566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