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明:天天死谏,我成千古明君了? > 第104章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第104章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漠北战场,那个令北元闻风丧胆的燕王又回来了。

昔日在沙场上策马扬鞭、挥斥方遒的豪情壮志重新涌上心头,那金戈铁马的岁月仿佛就在昨日,战鼓声犹在耳畔回响。

血液中那股久违的杀伐决断再次涌动起来,驱散了连日来的憋闷与迟疑。

这些天在应天府受的窝囊气,在这一刻化作了熊熊燃烧的战意,烧得他浑身发热,眼神都变得凌厉了几分,整个人如同出鞘的利剑。

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这个计划虽然冒险,但值得一试。

成则海阔天空,败........他朱棣从不考虑失败。

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认输”这两个字。

他向来就是个敢把天捅个窟窿的主儿,这点风险又算得了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

不就是一个稷下学宫吗?

它能做到的,本王未必就做不到。

朱棣骨子里的不服输被彻底激发出来,那股混不吝的劲头又上来了。

凭什么他朱煐就能办成的事,我朱棣就办不成?

论胆识,论谋略,他自认绝不输给任何人。

这口气,他非要争回来不可!

稷下学宫就算是未来大明第一学府,那也只是未来而已。未来的事,谁说得准呢?变数太多了。

他朱棣,就是要成为那个最大的变数!

他倒要看看,到底是谁能笑到最后。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胜负还未可知!

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

只要没有建成,那一切都还只是空中阁楼。

本王就要在这阁楼建成之前,先拆了它的地基!

他心中发狠,眼神锐利如刀。

既然你朱煐不仁,就休怪我朱棣不义!

这京城的水,本来就该浑一些才好。

搅浑了,才好摸鱼!

你能用一个稷下学宫聚拢商贾之银,我朱棣怎么就不能开个燕王府,抢你学宫的风头?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就再也遏制不住。

如同野火燎原,瞬间占据了他的全部思绪。

一个模糊的计划轮廓逐渐变得清晰。

对,就这么干!他朱棣什么时候怕过事?越是难啃的骨头,他越要啃下来!

朱棣心中冷笑。

他已经能看到朱煐吃惊的表情了。

想到那张总是从容淡定的脸上出现惊愕之色,他便觉得一阵快意。

这口气,他必须要出!不仅要出,还要出得漂亮!让所有人都看看,他燕王朱棣不是好惹的。得罪他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倘若只是他一个人,朱棣自然没有把握,且不说一个人实力不足,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京城,不是北平府,自己除了身份是燕王之外,调动不了太多的资源,就凭着自己,想要和对方打擂台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现实的因素,他必须考虑清楚。

在北平,他是一言九鼎的燕王;在京城,他不过是诸多藩王之一。

此间的差距,犹如云泥。

强龙难压地头蛇啊!

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明白。但明白归明白,该争的还是要争!

不过........朱棣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并非全无胜算。

棋盘上,有时候一枚关键的棋子,就能扭转整个局势。而他,恰好知道该从哪里找到这枚棋子。

这京城之中,最不缺的就是想要往上爬的人。

只要找准了人,事情就成了一半。

朱棣已经找好了队友。一个强大且合适的队友。一个同样对朱煐心怀不满,且急需建立功业以稳固地位的队友。

这样的盟友,简直是天赐良机。

只要运作得当,未必不能成事。

这步棋,他走定了!

没错。就是同样昨日在朱煐府前丢了颜面的朱允炆!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老话永远不会过时。

尤其是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之上。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点,他深信不疑。

利益一致,就是最好的盟友。

朱棣的眼眸中精光闪烁........这一刻,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一条对抗朱煐、甚至可能影响朝局的路径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这不再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恶气,更是一场关乎未来格局的博弈。

而他,必须要在这场博弈中占据先机。

这关系到他在朝中的地位,甚至关系到未来的布局。

这一步,必须走好!

倘若自己能够让对方和自己合作........

那这盘棋,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从一枚可能被踢出局的棋子,瞬间变成了可以对弈的棋手。

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朱棣,从来都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是时候让那些人看看他的手段了。这京城,也该变变天了!

争储之事在殿试的国本之争后就几乎已经抬到了明面上,几乎就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

如今京城之中,无人不在议论此事。

茶楼酒肆,私下里都在猜测谁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这已是一场公开的较量。

各方势力都在暗中布局,等待着最佳的出手时机。

而他,也要在这盘棋中落子了。

朱允炆和朱允熥之争,大明皇储之争。

这不仅是两个皇孙的竞争,更是两股势力的较量。

牵一发而动全身。

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聪明人都在审时度势,寻找着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他朱棣,也要找个好位置。

朱允炆背后站着的是整个文官集团,而朱允熥背后站着的是蓝玉和淮西一脉。

双方势均力敌,难分高下。

谁都看得出,老爷子还在犹豫。这犹豫,就是机会。

一个可以让他朱棣趁虚而入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必须牢牢抓住!

这已经是朝中人尽皆知的事情。

每日早朝,都能感受到这两派人马之间的暗流涌动。

表面上一团和气,底下却是刀光剑影。

只是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而这平衡,正是他可以利用的关键。

只要轻轻一推,局势就会发生变化。而他,就是要做那个推手!

倘若自己能够和朱允炆合作,那就等于获得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支持........

这个诱惑,实在太大。大到足以让他冒险一试。

文官集团掌握着舆论、士林清议,这些都是办学宫不可或缺的资源。

有了他们的支持,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不亏。这步棋,走得妙!

这开设学宫,要是什么?

朱棣在心中细细盘算。

不仅仅是银子,那只是第一步。

有了文官的支持,银子或许反而不是最难的问题。

那些清流文人的名声和门生故旧,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这些资源,正是他目前最需要的。

有了这些,何愁大事不成?

是老师,是名望高的鸿儒,文人!而这些,不正是文官集团最擅长的吗?

他们掌握着天下清议,把控着学问的诠释权。翰林院、国子监,多少饱学鸿儒都与他们关系匪浅。

这些人脉资源,正是他朱棣最欠缺的。

若能借来一用,何愁大事不成?这一步,走得对!

朱棣的眼中精芒越来越亮........这个计划,似乎比想象中还要可行。

一条清晰的破局之路已然在脑海中成型。

以文制文,借力打力,或可一战!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朱煐措手不及的模样。

想到那个场面,他就忍不住想要大笑三声。这口恶气,总算是能出了!

........

很快,朱棣的心腹就将礼物都给朱棣准备好了。

准备都是些珍奇古玩,既不失体面,也不会太过招摇。

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符合他藩王身份,也显出了对东宫的尊重。

这份礼,既要表达诚意,又不能显得像是在巴结。

其中的尺度,需要精心把握。

好在这些事,他向来都很在行。

朱棣拿着见面礼当即前往东宫。

既然决定要合作,那就要拿出诚意来。姿态要做足。

初次登门,礼数不可废。

这是他作为叔叔和潜在合作者的基本修养。

在这些细节上,他向来都很注意。礼多人不怪,这个道理他懂。

既然决定要和朱煐一方打擂台,让他们知晓知晓自己也不是好欺负的,那朱棣办事就不会磨蹭。

他一向雷厉风行,说做就做。

拖延,是战场和朝堂上的大忌。

战机稍纵即逝。

既然看准了,就要果断出手。

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也是他能有今日地位的重要原因。

........

朱棣入宫的时候已然临近中午。

宫门处的守卫见到燕王车驾,纷纷行礼让道。

规矩森严,无人敢怠慢这位威名在外的王爷。

但朱棣能从他们恭敬的眼神深处,看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这深宫之中,从来就不缺少眼线。

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注视之下。

.......

烈日高悬,日上三竿。灼热的阳光洒在琉璃瓦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也为这肃穆的宫城增添了几分焦灼之气。

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波。

连天气都在暗示着今日的不同寻常。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决心。

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宫道上的金砖,好在烘烤的时间还不算长,金砖也并未滚烫。朱棣的靴子踏在金砖上,发出沉稳的声响。

一如他此刻的决心,坚定而有力。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开弓没有回头箭。

这一局,他赌定了!

东宫,朱允炆早早地就已经起床读书。

这个年轻的皇孙,向来勤奋好学。

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份自律。

在这深宫之中,勤奋往往是最可靠的阶梯。

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众多皇孙中脱颖而出。

朱允炆的成功也并非偶然,倘若当真不学无术,历史上老朱又怎会将皇位传承到他的身上?

勤奋和自律,是他最大的资本。

也是他母亲吕氏多年精心培养的结果。

这一点,朱棣心知肚明。这对母子的不容易,他都看在眼里。

也正因如此,他才觉得有合作的可能。

在吕氏从小的严格要求下,朱允炆每天都起得很早,起来之后就是温习昨天的功课。

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了十几年。早已刻入了骨子里,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有时甚至不需要吕氏督促,他也会自觉完成。这份自觉,在这个年纪实属难得。也难怪老爷子会看重他。

所谓温故而知新,一天之中早上温习昨天的东西效果是最好的。能让你的记忆印象更深刻........

这是吕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成了朱允炆笃信不疑的准则。

这些年来,他就是靠着这样的勤奋,一步步赢得老爷子的认可。

这份坚持,确实令人佩服。

就连朱棣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侄子在读书上是真的下了苦功。

朱允炆手持书卷,在房间中缓缓踱步,口中是朗朗读书声........神情专注,心无旁骛。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

这份定力,在这个年纪实属难得。

若非生在帝王家,或许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学者。

可惜,身在帝王家,注定了要与权谋相伴。

........

吕氏也是早早起床的。

天还未亮透,她便已梳洗完毕,端坐在偏殿,手中虽也拿着一卷书,心思却大半放在儿子身上。

耳朵时刻留意着外面的动静。

作为母亲和潜在的“后宫之主”,她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这深宫之中,一步错,可能满盘皆输。

这个道理,她比谁都懂。

也正因如此,她才能在这深宫中站稳脚跟。

朱允炆读书的时候吕氏大都陪着。

这些年,无论寒暑,几乎从未间断。

她深知在这深宫之中,学问是立身的根本,一刻也懈怠不得。

更是争夺那个位置的重要筹码。

学问、德行、能力,缺一不可。

她必须把儿子培养成最完美无缺的继承人。这是她此生最大的使命。为此,她愿意付出一切。

今天从一大早吕氏陪读一直陪着朱允炆读到了中午。

期间除了用些简单的茶点,几乎没有停歇。

这份坚持,连伺候的宫人都暗自佩服。

都说吕娘娘对皇孙的学业抓得紧,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这几乎是吕氏的日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改变过。

为了儿子的前程,她愿意付出一切。这份执着,让人不得不佩服。

......

这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好坏的区别只是在于评定标准的不同以及所站的角度不同。便如这宫闱之事,恩怨情仇,往往难辨黑白。

成王败寇而已。

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所以她吕氏,必须要做那个胜利者!

为了这个目标,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这是她的选择,也是她的宿命!

站在朱允熥的角度,吕氏自然是一个恶人,一个大恶人。

她占据了本属于他母亲的位置,她的儿子威胁着他嫡子的地位。

这是不死不休的局,没有转圜的余地。

既然如此,她只能选择做那个最狠的恶人。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这个道理,她比谁都明白。

可站在朱允炆的角度,吕氏却是一个无私的母亲。

她将所有的心血与期望都倾注在他身上,为他谋划,为他铺路。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哪怕为此背负骂名,她也无怨无悔。

这就是一个母亲的执念。为了儿子,她愿意与全世界为敌。

吕氏对朱允炆要求严格,但同时对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朱允炆的教育是她亲自抓的。

从蒙学识字到经史子集,从礼仪规范到为君之道,无一不是她精心安排。不容有失。她要将儿子培养成最合格的继承人。

这是她此生最重要的使命。

为此,她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这份决心,从未动摇过。

朱允炆也早就习惯了读书的时候有吕氏陪读。

有母亲在身边,他总觉得心安,读书也更能沉得下心。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依赖。也是一种无形的掌控。

吕氏通过这种方式,牢牢地将儿子掌控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

这份掌控,是她安身立命的根本。

也是她最大的倚仗。

不过今天的早读注定和以往不同了。

平静被突如其来的拜访打破。

宫人匆匆的脚步声带来了变数,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这深宫之中,从来就不缺少意外。

而这次意外,或许会改变很多事情的走向。

是福是祸,现在还不好说。

很快就有下人入宫来报朱棣来访。

朱允炆放下了手里的书,疑惑地看向吕氏。

眼神中带着询问,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燕王叔为何突然来访?是福是祸?

这位手握重兵的王爷,向来与东宫往来不多。

他的突然到访,让人不得不心生警惕。这深宫之中,从来就不缺少算计。

吕氏的脸上也满是困惑。

她微微蹙眉,朱棣与东宫素无深交,此时前来,意欲何为?是敌是友?他的到来,意味着什么?

在这敏感时刻,任何风吹草动都值得警惕。

尤其是这位手握重兵的藩王,更是需要小心应对。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两人疑惑地互视。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猜测不安的氛围。

无声地交流着彼此的疑虑。

这一刻,东宫平静的表面下,暗流开始涌动。

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

连伺候的宫人都感受到了这不寻常的气氛,一个个屏息凝神,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整个东宫,都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之中......

.........

“娘?”

如今的朱允炆还远远不是几年后什么事情都能自己拿主意的建文帝,此刻的朱允炆还是个少年,不过是十来岁的少年。

骤遇此等意料之外的情况,难免有些无措。

本能地寻求母亲的庇护和指引。

他还需要时间来成长和历练。

现在的他,还离不开母亲的扶持。

这一点,他自己也很清楚。

在这深宫之中,他唯一能完全信任的,也只有母亲了。

在迷茫的时候下意识就想要询问吕氏。

这几乎成了他的本能。也是吕氏多年经营的结果。

她成功地成为了儿子最依赖、最信任的人。这种依赖,是她权力的根基。也是她最大的安慰。

有了这份依赖,她所做的一切才有了意义......

........

“你王叔既然来拜访,于情于理都得见一见,先看看。”

吕氏沉吟片刻,迅速恢复了镇定。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无论如何,不能失了礼数和气势。

她倒要看看,这位燕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在这深宫之中,镇定往往是应对变故最好的武器。

慌乱,只会让对手有机可乘。这个道理,她比谁都懂。

说着吕氏让宫人将朱棣带进来。同时用眼神示意朱允炆稳住心神。

无论面对什么,都要保持皇孙的威仪。

不能让人看了笑话。

尤其是在这些藩王面前,更不能露怯。这关系到东宫的体面,也关系到未来的格局。

这一点,必须时刻谨记。

........

很快,朱棣就入了东宫。

他步履沉稳,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既不显得过于热络,也不让人觉得疏离。分寸拿捏得极好,显示出他丰富的阅历和城府。

这位久经沙场的王爷,显然深谙人情世故。

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这份从容,是多年历练的结果。

吕氏和朱允炆都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朱棣。都在暗自揣度他的来意。

心中快速盘算着各种可能性。

这位王爷的到访,绝不仅仅是礼节性的。

必然有所图谋。而且这图谋,恐怕不小。

否则不会选在这个敏感时刻登门。

这让他们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

朱棣笑呵呵地走到了这母子面前。

目光在吕氏和朱允炆脸上扫过,将两人的细微表情尽收眼底。

心中已然有了初步判断。

这对母子,谨慎中带着试探,正是他可以利用的心态。看来,事情有戏。这一趟,没有白来。这步棋,走对了!

“大嫂,允炆,这大早上的打扰了。”

朱棣拱手一礼,姿态放得颇低。

他给足了这对母子面子。

想要合作,就得先放下身段。这点道理,他朱棣还是懂的。

在这些细节上,他向来都很注意。礼数周全,总不会有错。

朱棣上前客气了两句。言语间透着对兄嫂的尊敬。

礼数周全,让人挑不出错处。这是他作为弟弟和臣子的本分,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至于心里怎么想,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这深宫之中,表面功夫往往比真心实意更重要。这个道理,他们都懂。

“王叔说的哪里话?王叔入京多日,允炆未曾前去拜见是允炆的错,不曾想王叔先来东宫了。”

见朱棣言行有礼,朱允炆和吕氏心里头都松了口气。

两人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些。

看来不是来兴师问罪的。只要不是来找麻烦的,一切都好说。

目前东宫的处境,实在不宜再多一个敌人。能少一事,是一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是来找麻烦的就好。

这是两人最先闪过的念头。

目前局势微妙,实在不宜再树强敌。

能少一个对手,总是好的。

尤其是朱棣这样手握重兵的藩王,更是能不得罪就不得罪。

多一个朋友,总好过多一个敌人。

这个道理,他们都明白。

两人实在是这段时间被朱煐给整出了心里阴影,每次一出事就是坏事,就是大事不妙,以至于都有些风声鹤唳了。生怕又有什么意想不到的祸事。

朱煐的崛起,给他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

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中兴侯,简直就像是他们的克星。

每次出手,都让他们措手不及。

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他们实在是受够了。

看朱棣的态度,两人明白今天朱棣前来,该不是什么坏事。

至少,表面上看不是。

这让他们稍微安心。

只要不是坏消息,就有转圜的余地。

或许,这位燕王能带来一些转机?

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这个道理,他们都懂。

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愿意坐下来谈。

人家既然笑脸相迎,那自己自然也不能冷面对待。

朱允炆这才笑着和朱棣打招呼,语气也自然了许多。

恢复了平日待人接物的从容。

他是皇孙,该有的气度不能少。

尤其是在这位战功赫赫的王叔面前,更不能失了身份。这份气度,是他母亲多年来悉心培养的结果。

也是他能在朝中立足的根本。

不过此刻朱允炆和吕氏却也因为朱棣的态度,心里泛起了嘀咕........

这位手握重兵的燕王叔,如此客气地主动登门,究竟所为何来?

绝不可能只是简单的问候。背后必定有所图谋。

而且这图谋,恐怕不小。

否则不会如此郑重其事。这让他们不得不更加警惕。

........

朱允炆和吕氏都不由得看向朱棣,等待朱棣主动说出自己的目的。

寒暄已过,该切入正题了。房间内的气氛再次变得微妙起来。

三人都知道,真正的对话即将开始。

这将是一场关乎利益的谈判。

成与败,可能就在今日一见。

这一点,三人心照不宣。

朱棣入京已经有一阵时间了,这段时间可一直和东宫没有什么联系,今天忽然上门,不可能是没有事情。

无事不登三宝殿,尤其是在这敏感时期。

他的到来,必然带着明确的目的。

这目的,很可能与当前的朝局有关。

甚至可能与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有关。

这一点,三人心照不宣。也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朱棣也不打马虎眼,让吕氏屏退了左右。有些话,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隔墙有耳,不得不防!

接下来的谈话,将决定他们是否能够成为盟友。也将决定未来朝局的走向。

这样的谈话,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这一点,他们都明白。

房间里只剩下了吕氏,朱允炆和朱棣三人。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微妙和严肃。

真正的谈话,现在才开始。没有了外人,许多话就可以摊开来说了。

利益,合作,交换,这些才是他们今天要谈的核心。

其他的,都是虚的。

这一点,他们都心知肚明。

“嫂嫂,这里只剩下了我们三人,那本王也就不藏着掖着,有话直说了。”

朱棣收敛了脸上的笑容,神色变得郑重起来。

目光灼灼地看着吕氏。他要展现出自己的诚意和决心。

也要让这对母子明白,他不是在开玩笑。接下来的话,句句属实。

这也关系到他们共同的利益。

房间里只剩下了三人之后朱棣当即单刀直入,不再遮掩。时间宝贵,没必要浪费在互相试探上。

成败在此一举。

他必须说服这对母子。

这关乎他接下来的全盘计划。

也关乎他们共同的利益。这一点,他必须让他们明白。

见朱棣神色郑重,吕氏和朱允炆心中疑惑更甚,不过也都不敢放松,集中起了注意力........

知道接下来要说的话,恐怕非同小可。

可能关系到未来的走向。

甚至关系到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这一刻,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三人的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些。

整个房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之中。

“想必嫂嫂也知道,这段时间入京以来,我与中兴侯之间的事情。”

朱棣开口,直接将话题引向了朱煐。

这个名字,如今在京城可谓是如雷贯耳,也是他们之间一个潜在的共同话题。

一个他们都想要对付的敌人。

从这个话题切入,最是合适不过。也最能引起共鸣。

........

“刚入京纵马就被中兴侯送入了应天府府衙大牢,父皇也因此对我颇有看法。”

提及此事,朱棣语气中仍带着一丝难以释怀的郁气。

这件事,让他颜面尽失,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朱煐的难缠。

这个亏,他吃得实在窝囊。

从小到大,他何曾受过这等委屈?

这笔账,他一定要算!

“此后中兴侯又频频针对,昨日本王亲自上门登门恭贺,结果被扫地出门,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他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明显的愤懑。

拳头不自觉地握紧,指节有些发白。

这口气,他实在是咽不下去。

从小到大,他朱棣何曾受过这等羞辱?

这个仇,他一定要报。不仅要报,还要报得漂亮!

“这口气本王忍不了!”

朱棣斩钉截铁地说道,说着目光看向朱允炆和吕氏。

眼神锐利,带着寻求认同的意味。

他要看看这对母子的反应。

他想知道,他们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

是否也对这个突然崛起的中兴侯心怀不满。

如果他们也有同样的感受,那合作就有了基础。

这一点,至关重要。

“燕王和我们母子说这些做什么?我们这孤儿寡母的,却也帮不上燕王什么。更何况中兴侯也是朝中栋梁,深受陛下看中,如今更是主管重开稷下学宫之事,不好得罪........”

吕氏沉吟着开口,语气谨慎,带着试探。

她并未立刻接茬,而是先撇清关系,观察朱棣的反应。

这是她一贯的谨慎作风。

在摸清对方真实意图之前,绝不轻易表态。

这是她在深宫中生存的法则。

也是她能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她比谁都清楚。

吕氏话音未落就被朱棣给打断。

“大嫂你就别试探了,本王诚心前来,”

朱棣摆了摆手,显得有些不耐烦这种绕弯子,“昨日允炆也登门了,不也被中兴侯赶了出来?”

他直接点破了昨日之事,表明自己并非一无所知。

大家都是明白人,没必要装糊涂。

共同的遭遇,或许能成为合作的基石。

既然都有共同的敌人,何不联手对敌?

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

也最能打动人心。

“很明显,中兴侯和我那二哥已经彻底绑在了一起,今早晋王也入京了,大嫂你想想,有我那二哥,三哥,再加上中兴侯,凉国公,哪怕我那允熥侄儿性子确实是弱了些,难道便当真扶不得了?”

朱棣分析着局势,语气急促,试图营造出一种紧迫感。

他要让吕氏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如果让朱允熥一方得势,他们都不会有好果子吃。这是在逼吕氏做出选择。

要么合作,要么等着被边缘化。

这个选择,并不难做。

“父皇如今身体还算康健,可有时间重新培养我那侄儿,到时候........”

朱棣的话留了半截,但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到时候,你们母子处境就堪忧了。

他相信吕氏能听懂这弦外之音。

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位大嫂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儿子地位的维护。

这是她的软肋,也是他可以利用的地方。

这一招,他很有把握。也必须要成功。

朱棣的话却并未让朱允炆和吕氏有什么反应。

两人神色平静,甚至吕氏嘴角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仿佛在听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

这种反常的平静,让朱棣心中疑窦丛生。

这和他预想的反应完全不同。

这太不寻常了。

这让他不得不重新评估眼前的局势。

朱棣看着两人反应心中疑惑。

这和他预想的画面不一样。

他们不应该如此镇定。

按照常理,涉及到储位之争,听到对手势力壮大,不该是这种云淡风轻的反应。

这太不正常了。

除非........他们另有打算。

或者,他们掌握着什么他不知道的底牌。

这不应该啊........

按照常理,涉及到储位之争,听到对手势力壮大,不该是这种云淡风轻的反应。

这不合常理。

除非........他们另有倚仗,或者,情况并非如他表面所见。

这对母子,一定还藏着什么他不知道的底牌。

这个认知,让他不得不重新评估眼前的局势。

也让他对这对母子刮目相看。

朱允炆和朱允熥争储,按理说自己说出这番话,无论是吕氏还是朱允炆都该重视才对,可眼下这是什么情况?

朱棣心中念头急转。一定有什么地方被他忽略了。

或者说,这对母子掌握着他所不知道的底牌。这让他不得不重新评估眼前的局势。

或许,这对母子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这个认知,让他既惊讶又警惕。

面对疑惑的朱棣吕氏自信笑道:“燕王有所不知,允熥这孩子啊,从小性子懦弱,你未曾与他有过接触不知其性子有多软弱。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若是允熥这孩子成了未来大明之主,陛下就该担心这臣强而主弱了。”

她的语气带着一种笃定,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

那种掌控一切的从容,让朱棣心惊。

这绝不仅仅是对侄子性格的了解那么简单。

这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这个认知,让他不寒而栗。

也让他对这位大嫂刮目相看。

........

朱棣听着吕氏自信的这话,心中顿时一凛。

这绝不仅仅是对侄子性格的了解那么简单。

背后定然有更深层的原因。

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吕氏话里行间那种非同寻常的把握。

那是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中的从容。

这种从容,绝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源于绝对的自信。

这份自信,从何而来?

他的心中一瞬间就想到了很多。吕氏为何如此笃定?

朱允熥的软弱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所致?

许多模糊的线索似乎在这一刻串联起来。

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骇人的猜测浮现在他脑海。

难道说........朱允熥的性格,是吕氏有意为之?

这个念头让他不寒而栗。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位大嫂的心机和手段,就太可怕了。与她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意识到这一点,让他既警惕又兴奋。

片刻后朱棣才眯着眼睛看着吕氏:“看来大嫂是早有考虑,还真是深谋远虑啊。”

他这话说得意味深长,目光锐利地看向吕氏,试图从她脸上看出更多东西。

这话既是感叹,也是试探。

他想印证自己的猜测。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位大嫂的心机和手段,就太可怕了。

与她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但眼下,他似乎别无选择。

“燕王过奖了,不过燕王若是有心帮忙的话,却是恰逢其会,本宫却也想让允炆干些事情,练练本事,在他陛下面前也露露脸,免得被人看轻了。”

吕氏顺势接过话头,既肯定了朱棣的“夸奖”,又明确表达了合作的意愿,并且指出了合作的方向——帮朱允炆建功立业,提升威望。

话说到这个份上,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她接受了朱棣递过来的橄榄枝,但也明确了合作的主次——是以辅助朱允炆为核心。

她才是这场合作的主导者。这一点,必须明确。

也必须要让朱棣明白。

吕氏的话让朱棣心中又是一凛。

这话几乎是挑明了。

承认了她对朱允熥的“塑造”,也接受了他的合作提议。

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是一种危险的捆绑。

从这一刻起,他们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了。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吕氏说出这话基本上也就意味着她默认了朱棣的猜测。

她并不否认自己在朱允熥性格养成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一种危险的默契。

双方都掌握了对方一些不欲人知的秘密。

这种关系既牢固又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反目成仇。

让他们都不得不更加小心。

为什么吕氏能够这么笃定朱允熥绝对不会是朱允炆的对手?

这个问题在朱棣心中有了答案。一个让他对这位大嫂刮目相看,同时也心生警惕的答案。

这个女人,为了自己儿子的前途,竟然能做到这一步........这份心机和狠辣,实在令人胆寒。

与她合作,必须万分小心。

但眼下,合作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

之所以吕氏如此自信,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朱允熥的软弱性子就是吕氏亲手造成的,所以她可以如此肯定!

这个认知让朱棣对眼前这位看似温婉的大嫂,生出了更深的忌惮。

这个女人,不简单。与她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但眼下,他似乎别无选择。

想要对付朱煐,就必须借助这对母子的力量。

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至于其他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而在这只有三人的房间里,吕氏也没有藏着掖着,而是直接默认了朱棣的话。

这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坦白,表明合作的基础已经建立。

双方都握有对方的把柄,或者知晓了对方的底牌。

这是一种脆弱的平衡,但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合作模式。

各取所需,互相制约。这样的关系,反而最是稳固。

也最能保证合作的长久。

朱棣眯着眼睛看着眼前的吕氏。

心中重新评估着这位嫂子的分量。

她远比表面上看起来更有城府和手段。

与这样的人合作,必须万分小心,时刻保持警惕。

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她吃得连骨头都不剩。

意识到这一点,让他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策略。

也让他对未来的合作既期待又警惕。

不过这话里头的意思........倒是有想同自己联手的意思?

朱棣迅速把握住了吕氏话语中的核心。

合作,是当下双方共同的需求。

对抗共同的敌人朱煐,以及他背后的势力。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只要利益一致,就有合作的可能。

这一点,他深信不疑。

也正因如此,他才觉得这次合作大有可为。

朱棣没有再多想。

目的既已达到,深究细节反而不美。

有些事,心照不宣即可。

点破了,对谁都没有好处。只要能达到目的,过程并不重要。

这是他多年来总结出的经验。

也是他能有今日地位的重要原因。该糊涂时就要糊涂。

此行的目的本就是来找朱允炆联手,先前的一番话也只是想提升合作的可能性,以朱允炆的竞争对手朱允熥向其施压,劝他合作。虽然过程有些出乎意料,但结果一致。这就够了。

他成功地找到了对抗朱煐的盟友。

这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不必太过在意。

虽然朱允熥并没有能够成功压力到朱允炆,但朱允炆愿意合作。

这就足够了。

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

他需要文官集团的支持来实施他的“燕王府”计划,而吕氏母子需要他的力量和某种程度的“外力”来增加筹码。

这是一场双赢的交易。

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这样的合作,最是稳固。

这就好了,毕竟达成目的才是最重要的么。

过程有些曲折,但无伤大雅。他成功地找到了对抗朱煐的盟友。

一场新的较量,即将拉开序幕。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一次,他一定要让朱煐尝尝失败的滋味。这口恶气,总算是能出了!

至于过程........并不重要。

朱棣心中暗道,脸上重新浮现出笑容,只是这笑容里,多了几分心照不宣的意味。

一场各怀心思的联盟,就此初步达成。

未来的路布满荆棘,但至少,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有了这对母子及其背后的文官集团支持,他就有信心和朱煐好好斗上一斗!

这场好戏,才刚刚开始。

而他,已经迫不及待了!


  (https://www.02shu.com/5035_5035188/4415566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