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古代西瓜卖出了天价发家全靠它 > 第334章 早育苗早收粮

第334章 早育苗早收粮


那头翟家庄子上也闹哄哄地忙着安排育苗的事。晒谷场上围了几圈佃户,福伯站在中间,手里捧着时雯写的育苗法子,身前摆着堆好的腐叶土、细沙土,沤好的粪肥,还有刚浸过种的玉米籽,正一步一步给大伙演示。

“先把这腐叶土和沙土按三比一掺匀,得揉碎了……”福伯边说边用锄头把土块敲碎,他又指着旁边盖着湿布的玉米籽,“等土整好,把籽按进土里,每颗隔两指宽,盖层薄土,又舀来半瓢水,“浇水也有讲究,得慢慢浇,多了烂根,少了出不了芽。完了端进屋里,白天日头足的时候再搬出来晒,觉得不晒了就得挪回去。”

讲得仔细,底下人也听得认真,福伯放下手里的活,提高了嗓门:“你们都好好学!今年能不能吃上饱饭,全看你们自己上不上心!记牢了——放苗的屋子可不能冻着,不管白天黑夜,都得想法子让屋里暖和着,哪怕自己冻着都不能让苗子冻着!”

底下佃户们齐刷刷应着:“哎!福伯您放心!我们指定好好侍弄,半点儿差子都不出!”

人群里忽然有人举着手喊:“请问管家!这育苗的法子,我们能教给庄外的人不?家里亲戚万一也想学着育苗,总不能看着他们饿肚子。”

福伯一听,立马想起临走时雯特意跟他说的话——“谁想学就学,不用藏着掖着,多学会一家,就少些人饿肚子”。他朝那人摆了摆手,又转向大伙,朗声道:“能教!咋不能教?你们乐意告诉谁就告诉谁,无所谓!”

这话一落,晒谷场上顿时炸开了锅,佃户们你一言我一语,满是欢喜,末了竟凑出阵欢呼声。

也没费啥工夫,这玉米育苗的法子就跟长了腿似的,从翟家庄子传出去,先是邻近的村落,接着是镇上,没几天就传遍了整个唐县界内——庄户人得了好法子,都巴不得互相转告,你教我配土,我帮你看温度,连素日里不怎么往来的邻里,都因为讨教养苗的事热络起来,就盼着今年能靠这新法子,多收些粮食,全家人能安安生生吃顿饱饭。

不光唐县地界传得热闹,就连黑石县也正照着这玉米育苗的法子,在全县推开来。时满心里头一直记着时老太常说的那句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眼下这天气没个准头,多攥着些稳妥的法子,乡亲们才能少些饿肚子的风险。所以这天气刚刚暖和一点,立马就安排人去挨村挨户教,生怕晚了耽误了育苗的好时候。

这边忙着推广育苗,黑石县城里的建设也没落下。城里盖房要的砖石木材,打从冬天就没断过进项——时满让人拉着车,往相邻的几个县跑了一趟又一趟,不管是山里窑场烧好的青砖,还是林子里伐下的粗木,能收多少就收多少,零零散散攒了大半个冬天,堆在城外的空地上,就等天暖了好开工。

如今的黑石县,是真有了些春天的模样。刮过来的风不似先前那般刮脸刺骨,裹着点温乎乎的气儿。街边的柳条也有了动静,枝桠上鼓着一个个圆鼓鼓的芽包,紧紧裹着里头的新叶,就跟揣着啥宝贝似的,只等着春姑娘的脚步再近些,风一吹,就舒舒展展地把绿叶子摊开,给街道添上些活气儿。

黑石县的风一暖,街上的人也跟着换了行头。那些十四五六岁的半大小子,本就火力壮实,先前裹着的厚棉袄早穿不住了,这会儿都换成了夹棉的薄袄,有的嫌热,还把袄襟敞着,露着里面的粗布小褂,干起活来也利索,不似冬天那般笨手笨脚。

更别说那些干体力活的汉子——扛砖的、挑木的、拆房的,一个个抡着胳膊干活,浑身早热出了汗,厚棉袄早被他们叠着放在了一边,身上只穿件靛蓝粗布春衫,领口、袖口都挽着,露出结实的胳膊,干活时动作舒展,连喘气都比裹着棉袄时顺溜多了。

县城北区那边,正时义带着人热火朝天地忙建设。刚开始动工时,乡亲们都犯嘀咕——好好的土坯房住着,虽说漏风漏雨,可好歹是个窝,为啥非要拆了重盖?好些人站在边上瞅着,脸上挂着不乐意,手里的活也慢半拍。

直到时义让人把盖好的样板房敞开了门,大伙凑进去一瞧,全都乐了:墙是厚实的青砖砌的,再也不用怕下雨天墙皮掉渣;屋顶铺了新瓦,连个漏缝都找不着;屋里盘着暖和的炕,这下没人再嘀咕了,嘴里都念叨着:“这么好的县令,咋就让咱们遇上了!”

时义早把规矩说清楚了:汉子们干扛砖、垒墙,挖地基这些重活,得分高;女人老人孩子搬砖,打扫,虽说分低些,但只要不偷懒,天天都能挣上分。这些分不白挣——能换粮食,顿顿能吃上饱饭;攒够了分,还能换一间新盖的砖瓦房。听说建好了后,还可以先入住,在还分。

这话一落地,乡亲们哪还有半分懈怠?汉子们撸起袖子挖地基,会垒墙那速度也叫一个快;女人们把一块块青砖从牛车上搬下来;连半大的孩子都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工地上到处是“嘿呦”的号子声、工具碰撞的叮当声,人人都卯着劲儿干,别说偷懒了,连歇口气都觉得亏得慌——都盼着早点挣够分,换间新屋子,再给家里多换些粮!

北区的地界热闹劲儿,没两天就传到了南区。南区的乡亲们拢着人,三三两两地往北区跑,一见到时义,就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时大人!时大人!我们南区的人,能不能也加入进来干活?”  说话的人眼里满是盼头。

时义见大伙急着打听,笑着点了点头,又把话说明白:“南区的乡亲们要过来,自然是行。不过眼下北区的活计,暂时只需要壮劳力——扛砖、垒墙、搬木料这些重活,得有力气才能干。而且眼下挣的分,只能先换粮食,至于新屋子,得等明年才能轮到南区这边安排。”

这话刚说完,底下立马响起一片应和声:“行!咋不行!”

一个黑瘦的汉子往前凑了凑:“能换粮食就行!我们不管去哪干、先换啥,反正都是出力挣铜钱买粮,现在干着活就能直接换粮,省得再跑粮铺子,划算!”

其他人也跟着点头附和,没一个挑拣的——只要能靠力气挣着粮,让家里人顿顿吃饱就行。

没多大工夫,南区的壮劳力就跟着北区的人上了工地,撸起袖子就帮着搬砖、递泥浆。虽说暂时换不了新房,可一想到干一天活就能领上粮食,手里的劲头更足了。


  (https://www.02shu.com/5034_5034384/4409202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