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继续建厂
1980年的四月,春寒尚未完全褪去,沪城郊外的金泽镇还裹着一层淡淡的凉意。
清晨的薄雾漫过成片待开发的荒地,沾在枯草上凝成细小的水珠,风一吹,便带着泥土的腥气掠过田埂。
赵全军和陆小曼在镇上的招待所已经住了三天,这地方是老式的砖瓦房,墙皮有些斑驳,房间里摆着两张木床,一张掉漆的书桌,唯一的电器是台吱呀作响的电风扇。
窗外的稻田刚冒出嫩绿的秧苗,远处偶尔传来几声农机的轰鸣,那声音断断续续,带着一股子笨拙的劲儿,却和他们眼下紧锣密鼓的商事形成了奇妙的对比。
陆小曼总爱在傍晚时分沿着田埂散步。
四月的夕阳不像秋天那样浓烈,而是带着柔和的橘色,把天空染得像块温吞的蜜糖。
她踩着田埂上的青草,看着远处农户家冒出的炊烟,心里却清楚,这片宁静的土地很快就会因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而焕发出截然不同的生机。
刘庆祝一行人原本也陪着考察,可市里的工作催得紧,第三天一早就急匆匆地赶回了。
临走前,他特意把赵全军拉到招待所门口的老槐树下,握着他的手反复叮嘱。
“全军啊,这园区可是咱们江浙沪三地的重点项目,现在这光景,政策刚松了点,能搞这么大的园区不容易!你要是能把配套厂搞起来,那可是大功一件!方天明是个干实事的,你们好好合作,别错过了这机会。”
刘庆祝的手粗糙有力,语气里满是急切,他身上的中山装还沾着昨天去田间考察时蹭的泥点,袖口磨得有些发亮。
那是那个年代干部们常见的打扮。
赵全军笑着点头应下,目送他们的吉普车卷起一阵尘土,消失在乡间小路的尽头。
新接手陪同工作的经济开发区主任方天明,果然如刘庆祝所说,是个雷厉风行的实干家。
他四十岁上下,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领口有些变形,皮鞋上沾着泥点,却丝毫不在意,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带着一股子闯劲。
每天天刚亮,天才蒙蒙亮,他就拿着卷成筒的园区规划图出现在招待所门口,规划图的边角都被磨得起了毛,上面用红蓝铅笔标满了密密麻麻的记号。
“赵先生,咱们今天先看东边那块地,地势平,离省道近,以后运零配件方便。”
方天明的声音带着江浙口音,洪亮又有干劲,他带着赵全军穿过还没翻耕的农田,裤脚被露水打湿了大半也浑然不觉。
走到一片长满野草的土地上,方天明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电线杆子说:“赵先生您看,那边已经在架电线了,园区里预留了变电站的位置,通电绝对不成问题。现在能有这条件不容易,咱们可是跟电力局磨了好几个月才批下来的指标。”
他的语气里满是自豪,眼神里闪着对未来的期待。
赵全军一边听着,一边弯腰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捻了捻。
土壤肥沃,透气性也好,确实是块建厂的好地。
他心里盘算着,这三万亩园区横跨苏省、浙省和沪城,说是金泽镇的地盘,实则是三地打破地域限制、协同发展的尝试,在 1980年私营经济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大环境下,能有这样的规划,确实称得上三省联合园区的名号。
其中一万五千亩已经敲定给通用汽车的零配件厂,剩下的一万五千亩,就是他此行的目标。
规划建设汽车美容、修理相关的配套厂。
为了这事,他特意从四九城把徐慧珍和蔡全有夫妻俩叫了过来。
徐慧珍和蔡全有赶到金泽镇的时候,是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
他们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又转了两趟长途汽车,到招待所的时候,身上还沾着旅途的尘土,眼睛里满是疲惫。
蔡全有的帆布包磨破了一个角,露出里面装的换洗衣物,徐慧珍则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她珍爱的几件小古董。
那是她的压箱底,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动。
夫妻俩此前按照赵全军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了十几家汽车服务店,有修理店也有美容店,可运营起来才发现,1980年的国内市场根本没有生产汽车美容产品和修理配件的厂子,店里用的东西全得靠从香江或者国外进口,不仅价格高,还经常断货。
“全军,你是不知道,上次从香港进一批汽车蜡,光运费就花了我们小两万,还得托关系找报关行,折腾了快一个月才拿到货。”
在园区的田埂上,徐慧珍揉着眉心抱怨,她的鬓角已经有了几根白发,这段时间为了门店的事,她没少熬夜。
蔡全有在一旁连连点头,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那是常年修理汽车留下的痕迹:“可不是嘛,有时候配件断货,客户的车在店里放半个月,人家天天来催,我们急得睡不着觉。”
“有一次一个客户急着用车,还跟我们吵了一架,最后没办法,我只能托人从粤东再调货,多花了好几千。”
赵全军停下脚步,转过身看着夫妻俩,他知道他们的难处,这也是他决定拉他们一起建厂的原因:“所以我才找你们来,咱们合资建配套厂,生产汽车蜡、修理工具、美容耗材这些东西。”
“技术上不用愁,我已经联系好了,从阿美莉卡买专利和机器,下个月就能运到国内。”
“咱们的成本优势摆在这,国内人工便宜,原材料也容易找,到时候不管是供给你们的门店,还是卖到国外,都能赚钱。”
徐慧珍眼睛一亮,可随即又皱起了眉头,她不是不心动,只是现实的困难摆在面前:“建厂是好事,可这投资..........”
“我们开十几家门店已经把家底掏空了,去年为了扩张,还跟别人借了点钱,实在拿不出多少钱。”
蔡全有也跟着叹气,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烟盒,里面只剩下几根烟:“是啊,全军,这可不是小数目,五千万听着就吓人,我们俩心里没底,万一赔了,这辈子都翻不了身。”
赵全军早就考虑到了他们的难处,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条,上面用钢笔写着初步的预算,字迹工整清晰:“我算过了,开这些厂子,总共不到五千万人民币。”
“我个人出百分之九十,占百分之八十的股份,多出来的百分之十,是给慧珍姐的管理股,你懂管理,厂子建成后,还得靠你盯着。”
“另外,政府有针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政策,利息低,还款期限也长,慧珍姐你不是有不少古董吗?”
“把那些不常用的挑几件,找个靠谱的拍卖行卖了,凑凑就能解决剩下的钱。”
徐慧珍和蔡全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讶。
五千万的投资,赵全军承担大头,还愿意给管理股,这样的条件在1980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徐慧珍咬了咬牙,她确实舍不得那些珍藏多年的古董,可一想到能跟着赵全军干一番大事业,不用再看别人脸色进货,又下定了决心:“行!我回去就挑几件古董,找你认识的拍卖行问问价,凑够五百万。”
“这生意,我们干了!”
她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满是坚定,之前的犹豫和担忧一扫而空。
蔡全有也跟着点头,他把烟盒里最后一根烟拿出来,点上吸了一口,脸上露出了笑容:“对,咱们好好干,以后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进货了!等厂子建起来,咱们的门店就能用上自己生产的东西,成本降下来,生意肯定能越来越好。”
赵全军见他们答应,心里也松了口气,随即又严肃起来,他知道1980年的政策环境还比较复杂,必须把丑话说在前面:“不过有件事得跟你们说清楚,现在国内对私营企业限制还多,很多政策还没明确,投资主体得用我在香江的公司。”
“你们暂时没有法律保障,只能先信我。等以后公司法出来了,情况就会好很多,到时候我再把股份转到你们名下。”
徐慧珍和蔡全有心里清楚这其中的风险,现在这年头私营经济还不被广泛认可,搞不好就会出问题。
可他们认识赵全军多年,知道他是个靠谱的人,也愿意赌一把。“我们信你,全军。”
徐慧珍坚定地说:“从你当初建议我们开汽车服务店,我就知道你有眼光,这次我们跟着你干,不后悔。”
接下来就是谈土地的事了。
徐慧珍心里有些犯嘀咕,她坐在招待所的书桌前,手里拿着方天明给的园区土地规划图,眉头紧锁:“咱们想要五千亩地,不知道方主任能给什么价格。”
“现在国营企业还是香饽饽,这园区这么重要,估计当地想把国营工厂塞进来,咱们这点投资,能竞争过人家吗?”
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规划图上划着,心里没底。
赵全军却胸有成竹,他坐在床边,喝了一口招待所提供的花茶,语气平静却充满信心:“放心,土地我以个人名义买,产权放香江公司名下,再低价租给咱们的配套厂用,这样既能减少前期的资金压力,也能避开一些政策上的麻烦。”
“香江的公司在国内投资,政策上会宽松一些,方主任那边我已经沟通过了,他很支持咱们建配套厂,毕竟这能带动当地就业,还能为园区吸引更多企业。走,咱们现在就去找方主任谈!”
蔡全有看两人还在商量,忍不住催促,他已经把行李收拾好了,就等着谈妥土地的事好回北京准备资金:“别聊了,赶紧去吧!这园区肯定有不少人盯着。”
“现在能有这么好的机会不容易,晚了就来不及了。”他说着,就拿起放在椅子上的外套,催促两人出发。
赵全军笑着摇了摇手上的车钥匙,那是一把黑色的卡罗拉车钥匙:“走!我从沪城稻壳汽车展览店借了辆车,这次不用麻烦官方的车了,咱们自己去,谈事情也方便。”
(https://www.02shu.com/5033_5033280/4335770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