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白鹿书院
王牛三哭丧着脸,“宋老爹,您要不坐旁边歇会,小人瞧您站着累脚。”
宋大山摆手,“不累。”
王牛三没了法子,硬着头皮继续干活。
巳时,周松年携礼登门。与宋家三人说了接风宴所在的酒楼,走前嘱咐王牛三,这差事要办好。
王牛三连连点头,瞧着老实巴交,靠谱的老实人样。
周松年颔首,这样的老实人在宋溪等人跟前办事他才放心,那些机灵的心眼也多,他可不想担风险。
巳时一过,王牛三让甘雨姑娘去通报一声,随后提前赶好马车在大门外候着。
待宋溪几人出来,门子和甘雨一起扶着老两口,王牛三半跪在地上当做踏垫。
老两口哪遇到过这种阵仗,平日里坐个牛车,后头一爬就上去了。
就是前头过来时坐马车,那也是踩着凳子,哪有把人当垫子踩的。
李翠翠拍了一下宋大山的胳膊,后者赶紧去拉王牛三,“小伙子,起来。”
“咋还跪着,没有小木凳踩啊。”李翠翠问道,后面的甘雨心领神会,赶紧回了屋里头搬出一个木墩子。
木墩子表面平滑,厚度也够,正好能踩着上去。
宋溪温声道:“王牛三,日后将这木墩子带着,不用跪了。我与双亲出身农家,不习惯这些礼束。”
王牛三赶紧点头,他人已经起来,“好勒,宋郎君,小人保管记在心里。”
他心里没什么想法,在外头做事就要听主家的。
王牛三将木墩子放在一侧,马车行驶过程平缓,实心的木墩子未挪动分毫。
接风宴周松年办的很好,不知宋家几人喜欢什么,就安排了唱小曲的姑娘。
老两口没见过这种,听得津津有味,主要这姑娘人长的也好。
清秀婉约,梳着双丫髻,着素雅的水绿襦裙。脸施淡妆,仅有薄粉、轻点绛唇。
声调温婉,周身灵秀。
待从酒楼离开,归家。
隔日,宋溪再次踏上了求学之路。
十月,江南仍带着暖意。
宋溪坐上马车,告别有些担忧的双亲,朝着书院而去。
王牛三在前头赶车,他的眉眼微扬,能瞧出几分藏不住的喜色。
听说主家是读书人,日后要日日去书院读书,王牛三高兴不已。
要是时时不能出去,困在院子里劈柴,那总叫人有些苦闷。
江南水乡,空气里总带着一股湿漉。
宋溪重新换上了青布长衫,人靠衣装,马靠鞍。
这一下就瞧出了他的气度。
宋溪没有带周松年给他安排的那个人,让其留在了家中。
周松年准备的院子,距离宋溪要去往的白鹿书院不远。
马车行驶约莫一刻钟,掀开车帘便能瞧见不远处的飞檐翘角。
再近一些,能够看到“白鹿书院”几个大字。
上书字形方正饱满,横细竖粗对比鲜明,是楷书。
这一路过来,越靠近书院,越发寂静无声。街道虽有店铺,但都静默着。
到了书院门前的大树下,宋溪下了马车。
他抬头瞧着白鹿书院的牌匾,又瞧见了书院的仪门还悬有“学达性天”的匾额。
王牛三未敢靠近,牵着马车,在不远处观望。
宋溪走至前面。
门役见他靠近,问及来何。
宋溪送去推荐信,门役接过推荐信时格外客气。
很快,书院门开,一名门役引着宋溪进去书院。
一路上,见到不少山水花草,像极了宋溪从前所知的园林庭院。
这与他从前在西安就读的书院有许多不同,陕南地区书院多依山而建,重在实用防御。
江南书院则多临水,一片悠然景致。
宋溪说不上来更喜欢哪一种,不过相比较而言,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环境更能给他带来安宁。
穿过栽满兰草的甬道,门役带着宋溪直往书院山长的知新堂去。
进堂前,门役将推荐信和宋溪都交给了堂内的杂役。
那杂役至一处门前,虚着手指轻敲门,语气恭敬朝里面道:“周山长,门外有自陕南地区来的新生宋溪。其持有您从前送出的推荐信,已验过文书属实,特来禀明您是否召见。”
内里,周行鹤正临窗批注《论语》,听到声音一笔落下才断墨。
“进来。”他的声音沉稳,朝外头道。
杂役神态恭敬,轻轻推开门,让出身位而后让宋溪独自进去。
宋溪深呼吸一口气,抬腿跨过门槛。
到了周行鹤面前,宋溪只粗略的看到了一眼对方的相貌,而后便依礼躬身行礼。
“晚生宋溪,见过山长。”
周行鹤瞧着面前约莫十一二岁的少年,语气瞧不出温度,“好。”
宋溪遂而站直身子,他将恩师沈常之手书的推荐信奉上给周行鹤。
一共有两封信,前者应付外头,后者才是重中之重。
周行鹤接过,展开信纸,笔墨有些熟悉。
他的目光扫过“此子颇有慧根,且躬行孝悌”的话,他想到了这是谁。
周行鹤眸中闪过一丝怀念,极快,再抬眼看宋溪时已经瞧不出波澜。
他问道:“陕南至江南千里水路,沿途可曾见民生百态?”
宋溪略一思忖,回道:“弟子过九江时,见圩田农人抢收晚稻,虽辛劳却无怨怼,方知‘民为邦本’非虚言。”
周行鹤颔首,指了指堂外的荷塘:“书院治学,首重‘知行合一’,明日辰时便去讲堂听先生讲《中庸》罢。”
宋溪见事情定下,虽然早料到如此,但还是有一丝心安和高兴。
“弟子记下了。”宋溪行礼告退。
周行鹤瞧着宋溪的离去的背影,重新提笔写注解。
只是下笔时,没有方才的果决。
周行鹤微微皱眉,没有再强迫书写,他放下笔。
看向窗外。
一时,不知思绪去了何方。
宋溪此时已经出了书院,他不打算住学舍,有了周行鹤的话他自然打算明日再来。
王牛三还在外头等着他,坐上马车回了院子。
老两口关切的问着此去如何,宋溪一字一句的认真回应。
他的语气轻松,让老两口心安不少。
次日天未亮,宋溪已经到了书院。
待晨钟敲了起来,他跟着众人到了致知堂晨读。
共有三十余名学子,各身着青衿,齐声诵读《论语》。
(https://www.02shu.com/5033_5033272/4331889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