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皇明 > 第443章 江南灾急,皇权下县(月票2000加更

第443章 江南灾急,皇权下县(月票2000加更


朱由校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袁可立发来的密折,内容让他震惊。

    只见袁可立的密折中写道:

    “苏、松、嘉、湖四府连日暴雨,江河溃堤。

    杭、嘉、宁、绍四府昨夜骤起飓风,海潮涌高数丈,如天崩地裂。

    杭州湾内战船翻覆者二十余艘,沿岸庐舍被卷走者千余间,人畜漂浮于水面,不计其数……”

    朱由校的呼吸陡然变重。

    前几日他其实也收到了江南奏报,只是奏报上说“阴雨连绵,需防涝情”。

    却没料到灾情竟严重到这般地步。

    他接着往下看,密折里的细节更让他心惊:

    “杭州贡院牌楼被巨浪冲垮,石柱断裂如劈。

    弼教坊临街商铺尽没于水,百姓攀附屋檐呼救,溺死者十之三四。

    绍兴上虞沿海村落,一夜之间被海潮吞噬,仅余断壁残垣;宁波盐场堤坝溃决,盐卤混入淡水,数月之内恐难产盐……”

    朱由校的眉头紧皱。

    江南!

    那是大明的“钱袋子”与“粮囤子”。

    苏松常嘉湖五府,每年上缴的漕粮占全国漕运的三成,丝绸、茶叶更是支撑外贸的支柱,如今一场“飓风+海潮”的复合型水灾,竟把这富庶之地搅得不成样子。

    江南本该是青瓦白墙、稻田连片的地方,此刻却成了一片泽国。

    运河里的粮船怕是早已翻覆,京师的粮仓本就因宣府平叛耗去不少,若漕粮断了,用不了一个月,米价就得涨到百姓买不起的地步。

    南京作为陪都,依着长江,海潮倒灌怕是连内城都受了影响,两地物价一旦腾贵,难免会引发恐慌。

    更让他忧心的是密折末尾的话:

    “圩田尽毁,军垒坍塌,沿海卫所士兵半数溺亡。

    丝绸作坊被淹,蚕茧霉变,今年外贸西夷的丝绸订单,恐难交付。

    水退后必有大疫,流民若四散,恐生民变。”

    圩田是江南农民防涝的根本,没了圩田,今年的稻谷肯定种不下去。

    军垒塌了,海防就成了空壳,倭寇若趁机来犯,更是雪上加霜。

    丝绸交不出,不仅会损失白银,还会失信于西夷,以后的外贸之路更难走。

    而最棘手的,是赈灾。

    如今国库刚因宣府平叛耗空,停了辽饷又少了一笔收入,江南不仅缴不上赋税,还得朝廷拨银子赈灾、防疫、安置流民,这笔钱从哪里来?

    朱由校抬手扶着额头,长长叹了口气。

    他之前整顿边镇、查贪腐,总觉得凭着帝王的权柄,能一点点把大明的乱象扳过来。

    可此刻面对这席卷江南的天灾,他才真切感受到“小冰河期”的威力。

    连月的暴雨、反常的飓风、汹涌的海潮,这些都不是人力能抗衡的。

    他能斩贪官、平叛乱,却挡不住天要下雨、海要涨潮。

    但.

    江南的水灾,绝对不能坐视不理。

    灾情虽大,但人定胜天。

    他当即命人将内阁众臣加之户部尚书李长庚、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前来东暖阁议事。

    没过多久。

    群臣皆聚。

    “臣等恭请陛下,圣恭万安!”

    群臣皆是对朱由校行礼。

    “朕安,起来罢,赐座。”

    众人谢恩起身之后,还未坐下锦凳,方从哲率先躬身行礼,问道:

    “陛下召臣等前来,不知有何要事?”

    朱由校没绕弯子,将密折往御案上一放。

    “江南发大水的消息,诸位可知否?”

    “江南大水?”

    方从哲猛地抬头,脸上满是错愕,他下意识地看向李长庚,见对方也一脸茫然,才拱手道:

    “陛下,臣昨日还收到南直隶巡抚的奏报,只说苏松一带阴雨连绵,需防涝情,却未提‘大水’二字啊……

    依往年惯例,便是雨水多些,江南河网密布,也不至于酿成大灾才是。”

    其余大臣也纷纷点头,邹元标补充道:

    “都察院派驻江南的巡按御史,五日前递来的折子也只说‘民生安稳’,未提灾情,陛下何以断定是‘大水’?”

    朱由校拿起密折,递向方从哲:

    “你们自己看。

    这是南京兵部尚书袁可立三日前递来的密折,六百里加急送抵的。

    苏、松、嘉、湖四府江河溃堤,杭、嘉、宁、绍四府遭飓风海潮,涌高数丈,杭州贡院、弼教坊都被冲毁,绍兴沿海村落尽没,死者已过万。”

    方从哲双手接过密折,展开时指尖都在微颤,李长庚、邹元标等人也凑上前,目光扫过密折,脸色渐渐从错愕转为凝重。

    李长庚低声道:

    “原来如此……密折走的是内府驿道,比地方官逐级上报的报灾奏疏快了至少三日。

    南直隶巡抚怕是还在核查灾情,没来得及递急报。”

    “报灾的奏疏不日必到,可灾情等不起。”

    朱由校斩钉截铁说道:

    “如今江南大雨依旧未停,圩田冲了,盐场毁了,运河漕船怕是也翻了不少。

    江南是大明的粮袋子、钱袋子,这灾若救晚了,夏粮绝收是小,饥民逃荒、粮价飞涨、再闹民变,那才是大麻烦!”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满殿大臣:

    “朕召你们来,就是要议出个赈灾的章程。

    既要快,又要准,还得严,绝不能让地方官借着赈灾贪墨,也不能让流民乱了局势。”

    方从哲沉吟片刻,扶着凳角站起身,语气已恢复沉稳:

    “陛下英明。

    江南水灾虽急,但按‘快、准、严’三字立策,三十日内定能稳住局面。”

    “首先是‘快’。

    粮要快到,人要快动。

    当优先动用江南本地的义仓,臣建议派户部两名郎中即刻南下,直接接管粮仓,避免地方官隐匿粮食、虚报损耗。

    同时从天津卫调水师战船二十艘,从漕运截留十万石粮食,走海路三日便可抵苏州、嘉兴,再转内河分拨各灾区,比走陆路快至少十日。”

    “其次是‘准’。

    捐输要准,赈济要准。

    江南盐商、布商富甲天下,可下旨征调他们捐输:

    扬州盐商捐银五十万两,苏州布商捐布二十万匹,许他们蠲免次年盐课、授予冠带,若有推诿者,派东厂番役监督,必要时可查抄其私库。

    赈济时则在苏、松、杭等府设‘赈灾总局’,下辖各州县赈济点,按‘户登记、人领粮’的规矩,每户每日发米半升,同时发草席、药材,避免流民四散。”

    “最后是‘严’。

    监督要严,防疫要严。

    派司礼监秉笔太监与都察院巡按御史共同牵头赈灾,太监掌钱粮调度,御史掌吏治监督,互相牵制,凡贪墨赈灾款、克扣粮食者,就地正法。

    另外,大水过后必生瘟疫,需太医院南下,在各赈济点设医棚,每日焚烧艾草防疫,避免疫情蔓延。”

    李长庚听完,连忙补充道:

    “陛下,方首辅的计策可行,只是截留漕粮、调拨水师需动用银子……

    臣方才查过,太仓还剩约八十万两,可先拨三十万两充作赈灾专款,后续若不够,再从盐商捐输中补足。”

    邹元标也点头附和:

    “臣赞同元辅的‘严监督’之策。

    江南地方官多与士绅勾结,往年赈灾便有不少贪墨案例,此番派太监与御史共管,可保钱粮用在实处。

    另外,臣建议从锦衣卫调百名校尉南下,协助维持赈济点秩序,防止流民哄抢。”

    朱由校坐在御座上,听着大臣们的建议,眉头渐渐舒展。

    他原本便想着借赈灾之机,让司礼监与东厂渗透江南,既掌控灾情,也借机敲打地方势力,方从哲的提议恰好合了他的心意。

    见到群臣皆献计开言,叶向高也坐不住了。

    他起身对着朱由校行了一礼,缓缓说道:

    “陛下,赈灾除了陛下、元辅所言的快、准、严之外,臣私以为,还需要‘安流民’。

    流民若散,则乱象生;流民若安,则江南定。”

    “臣建议在苏州、松江郊外的太湖高阜处设临时安置区。

    那些地方地势高,未遭水淹,用漕运废弃的木料搭建简易棚屋,既省时又省银。

    更要严令各地官府:严禁灾民向北方逃荒!

    一旦流民涌入山东、河南、北直隶,不仅会加重当地粮负担,更怕他们沿途聚集,成了流寇隐患。”

    尤其是山东、河南,去年遭了灾,今年还没好完全。

    涌入太多人进去,容易产生大乱。

    “再者,可组织青壮流民参与‘以工代赈’,比如加固苏州吴淞江的堤岸、清理嘉兴淤塞的支流。

    每日给他们发二升米、十文钱,既能让灾民有饭吃,又能把救灾和修水利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还有贪腐与粮价。”

    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严厉。

    “请陛下命巡按御史即刻南下,巡查各州县。

    若发现地方官克扣赈粮、富商囤积居奇,直接押解到南京审讯。

    查实后,贪污百两以上者立斩!

    另外在苏州、杭州的粮食集散地设‘官粜局’,从粮仓调粮,以低于市价三成出售,同时严令粮商抬价不得超过五成,违者没收全部粮食。”

    众人听得连连点头,连方从哲都忍不住颔首:

    “叶阁老此策周全,既安流民,又防贪腐,可解燃眉之急。”

    唯有朱由校端坐在御座上,手指轻轻叩着扶手,目光落在舆图上江南密密麻麻的县域名称上,似在思索更深层的问题。

    待叶向高话音落定,朱由校才缓缓开口。

    “叶阁老的办法不错,但朕要再加两条。”

    “其一,责任到人。

    凡治下县区、州府出现民变,主官须在十日内平定。

    若平不了,或是因赈灾怠惰引发乱局,朕不仅要罢他的官,还要追究其罪责。”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众臣心中凛然。

    以往赈灾,地方官多是敷衍了事,即便出了问题,也多是革职了事,如今陛下要“追究罪责”,显然是动了真格,要逼得官员们不敢懈怠。

    “其二,江南县级以下的基层,早已是‘乡绅垄断、里甲崩坏’。

    里甲制度名存实亡,赋税、治安、民生全被地方豪强把持,朝廷的政令连乡野都传不到。

    这次赈灾若是只停在州县,不触及基层,怕是灾情刚过,乱象又生。”

    “朕意设‘江南救灾司’,统管全省赈灾事务。

    司下按层级设‘县赈济总局’‘乡赈事务局’‘村赈点’。

    从里甲一级开始赈灾,由村赈点负责人逐户登记:

    户主姓名、人口数、田亩数、房屋损毁程度、是否缺粮。

    登记后需户主签字画押,再由乡赈局复核、县赈局备案,形成‘朝廷直达农户’的信息链,谁也别想在中间篡改数据。”

    “至于‘以工代赈’。”

    朱由校补充道:“要绑定‘户贴’,青壮灾民须凭村赈点发放的‘户贴’报名,每日领赈粮时,在‘户贴’上盖印。

    没有‘户贴’的,一律不得参与。

    这样既能确保赈粮精准到每一户,又能让百姓主动配合新机构的户籍登记,一举两得。”

    叶向高闻言,瞳孔微缩。

    他阅尽朝堂风云,瞬间就从“救灾司”的层级设置里,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

    如今大明的皇权,是“不下县”的,县以下的事务全靠乡绅与里正打理。

    可这救灾司,却要把“村赈点”设到每一个村落,还要逐户登记户籍、田亩,这哪里是在赈灾?

    分明是借着赈灾的由头,把皇权的触手,直接伸到了江南的乡野之间!

    方从哲也反应过来,心里暗自惊叹。

    陛下这一步棋,走得太妙了!

    借着赈灾的大义,没人敢反对。

    可灾情过后,这救灾司若是顺势转为常设机构,那江南的基层掌控权,就彻底落到了朝廷手里,再也不是乡绅豪强能把持的了。

    “陛下圣明。”

    叶向高率先躬身行礼,声音里带着几分复杂的敬畏。

    “救灾司之设,既能精准赈灾,又能厘清基层,实乃万全之策。”

    其余大臣也纷纷附和。

    这是皇帝的阳谋。

    抵抗“救灾”就是抗旨,一旦出了问题,便是掉脑袋的罪过。

    江南的官员、豪绅就算看出了陛下的深意,也只能乖乖配合。

    朱由校看着众臣的反应,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江南是大明的财赋重地,可基层失控太久,若不借着这次赈灾破局,日后想要掌控,只会更难。

    这救灾司,便是他皇权下沉的第一步。

    灾情过后,这“村赈点”“乡赈局”只需换个名字,就能变成朝廷管控基层的常设机构,到那时,皇权才能真正扎根江南。

    所以。

    灾难对于当权者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但对于朱由校来说,却更是一个机会。

    殿中沉默了片刻。

    叶向高很快出列了。

    救灾司统管江南数府赈灾,上涉粮款调度,下及流民安置,更兼“触及基层”的特殊使命,掌舵者的人选,直接关乎全局成败。

    “陛下,救灾司责任甚重,不知陛下属意何人总理?”

    叶向高躬身再问,目光不自觉地扫过殿中几位重臣,却见方从哲、李长庚皆面露沉吟,显然也在思索合适人选。

    他们很显然知晓了救灾司的关键性。

    若是能够掌控这个机构

    便相当于掌控了江南。

    朱由校轻笑一声,说道:“南京兵部尚书袁可立,可当此任。”

    此言一出,殿内先是一静,随即响起低低的附和声。

    方从哲抚须颔首:“陛下圣明!袁可立为兵部尚书,刚递来江南灾情密折,可见其对江南局势洞察敏锐。

    更兼他曾掌南京兵部,熟谙江南卫所调度、府县协调之法,既能镇住地方豪强,又能统筹军政力量。

    若有府县推诿,凭其南京兵部尚书之职,亦可强令配合。”

    朱由校微微颔首,对内侍抬手:

    “传朕旨意:南京兵部尚书袁可立兼任任江南救灾司总理,总领江南各省赈灾事宜。

    凡粮款调拨、安置区建设、以工代赈调度,皆由其决断。

    江南各省府县官署,须无条件配合,若有违抗、推诿者,袁可立可持朕赐‘便宜行事’令牌,先斩后奏。”

    “臣等遵旨!”

    众臣齐声应下,再无异议。

    朱由校挥了挥手,吩咐道:

    “都下去吧。

    户部三日内须备齐十万石漕粮、五十万两赈灾银。

    工部调运漕运废弃木料三千丈、生石灰万石(防瘟疫)。

    太医院遴选二十名擅治时疫的御医,随赈灾队伍南下。

    众爱卿各司其职,若有延误,朕唯尔等是问。”

    群臣躬身告退。

    没过多久,东暖阁内只剩朱由校以及几个太监。

    “取圣旨来!”

    内侍不敢怠慢,很快捧来一方紫檀木匣,匣内铺着明黄色锦缎。

    空白圣旨平铺在御案之上,朱由校当即开始泼墨。

    密旨的开篇,朱由校没有绕弯子,径直向袁可立挑明了救灾司的真正使命:

    “江南之患,不在水涝,而在乡绅垄断乡野。

    里甲崩坏百年,赋税、户籍、治安尽归豪强,朝廷政令如隔靴搔痒。

    朕设救灾司,名曰赈灾,实为借势破局,将皇权之根扎入村野,断士绅豪强臂膀。

    此乃朕之心腹事,卿需慎之又慎。”

    笔锋一转,他便写下最核心的“选人”之策。

    这是皇权能否穿透基层的关键,也是他反复斟酌多时的结果:

    “救灾司基层‘村赈点’负责人,绝不可用乡绅、里正,亦不可用州县吏员举荐之人。

    此类人非与豪强勾结,便是染尽官场积弊,只会将赈灾变成‘分肥’。

    卿须从江南‘寒素书生’中拔擢:

    凡家境贫寒、未入仕途却通经史、有口碑者,由县赈济总局出题考核(考‘民生策’,不问八股),合格者授‘村赈点主事’之职,月给俸禄五两(与九品官相当)。

    此类书生有三利:

    一者出身民间,知百姓饥苦,不会克扣赈粮。

    二者无乡绅背景,不易被拉拢腐蚀。

    三者渴望借朝廷差事改变命运,必尽心效力。

    卿可告知他们,赈灾结束后,表现优异者可保举入国子监,或补州县吏缺,让他们有奔头。”

    写到此处,朱由校顿了顿,想起辽东战场上那些带着伤归来的兵卒,笔尖又添上一段:

    “至于村赈点的差吏、护卫,可从辽东归兵中挑选。

    此番辽东平叛,归来的客军约万人,多是北方健儿,与江南乡绅无半点牵扯。

    他们见惯沙场生死,对朝廷忠诚无二,且执行力强。

    可让他们负责‘户贴’发放、灾民登记复核、安置区治安,每日给米二升、铜钱十文,若有战功者,可升‘村赈点巡检’。

    朕知此辈久后或染地方积习,然至少能为朕争取十余年时间。

    这十余年里,卿可助朕完善基层制度:

    村赈点主事三年一换,不得在原籍任职。

    巡检由救灾司直接调遣,不许与地方吏员勾结。

    每季度由巡按御史核查‘户贴’与实际人口,若有篡改者,连坐县赈济总局主官。

    如此循环,或可让基层真正归于朝廷掌控。”

    密旨的末尾,他特意加了一段“监督之法”。

    “卿若遇乡绅阻挠、地方官刁难,可直接调动南京卫所兵卒弹压。

    东厂已派百名番役随卿南下,专查‘贪腐、囤积’之事。

    凡贪污赈粮百两以上、囤积粮食千石以上者,无需奏请,就地斩决,悬首城门三日,以儆效尤。

    卿切记:救灾、掌基层,二者不可偏废。

    江南定,则大明财赋定;基层掌,则大明根基定。”

    写完最后一字,朱由校将笔掷在笔洗中,取过随身佩戴的“天子行宝”小印。

    这枚印玺比寻常御印小一圈,专用于密旨。

    他蘸了朱砂,在密旨落款处重重盖下。

    此时魏朝已奉召赶来,见御案上的密旨,连忙躬身:“奴婢恭迎陛下旨意。”

    “这封密旨,你亲自选三个最可靠的使者,每人备三匹快马,走内府驿道,日夜兼程送往南京袁可立手中。”

    朱由校将密旨折成细条,塞进特制的铜管,再用蜂蜡封死管口。

    “沿途驿站须优先供给马匹、干粮,若延误一刻,驿丞与使者一并问斩。

    另外,告诉袁可立,密旨内容,除他之外,不得有第二人知晓。”

    魏朝双手接过铜管,紧紧揣进贴身处的锦袋里,锦袋外还裹着三层防水的油布。

    “奴婢遵旨!即刻便去安排,定让密旨在三日内送到袁可立手上!”

    说罢,他躬身倒退着退出暖阁。

    时间缓缓流逝。

    三日后。

    一场淅淅沥沥的夏雨落在北京城上。

    给久旱的北直隶,带来了些许甘露。

    但却没给通政使司带来半分宁静。

    司署院落里,十几名吏员正围着堆积如山的奏报忙碌。

    这些从江南送来的“八百里加急”奏报,封皮上大多沾着泥浆与雨水,有的边角被水泡得发皱,墨字都晕开了几分。

    显然是从被淹的州县加急送出的。

    “苏州府奏:吴淞江堤坝溃决三处,淹没稻田两万三千亩,流民约八千余人!”

    “杭州府奏:海潮倒灌入城,弼教坊商铺尽毁,贡院牌楼塌了,溺死者已逾三千!”

    “绍兴府奏:上虞县七个村落被海潮吞噬,仅余四十余人生还,盐场堤坝全毁!”

    吏员们一边高声念着奏报摘要,一边按府县分类登记,再由专人送往内阁、户部与救灾司筹备处。

    孤睾战士通政使曹于汴亲自坐镇,手里攥着一本厚厚的登记簿,时不时用笔在上面勾画。

    虽灾情触目惊心,他脸上却不见慌乱,只因各部门早已按陛下旨意备妥了应对之策。

    而南京那边。

    袁可立接到密旨后,第一时间在南京兵部衙署设立了江南救灾司总局。

    之后。

    当即招募、考核读书人。

    同时,训练辽东之卒,让其能够配合救灾司属官,深入基层。

    从村野到州县,从流民到乡绅,都将在这场赈灾中,重新认识“皇权”二字的分量。

    夏雨依旧磅礴。

    江南的水患尚未平息。

    但大明的变革,已在这场雨水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5033_5033072/1111070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