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公元盛世
想要守住地盘就需要大量的人口。
为了鼓励人口生育,北极武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
***
“开会了!开会了!都去村社开会!”
正在田地里劳作的众人听到后,就放下手里的事情朝着村子里赶去。
王成和家里人一起扛着锄头,牵着马车带着耕具往回走。
“爹,有啥事要开会?”
王富贵走在旁边,看着前方黑压压的队伍回答说:“估计是朝廷的事情,不然今天春耕这么紧要的时候,哪里有时间听千户废话。”
王成小声说:“爹你要是当千户就好了。”
当千户其实也容易,就是报名去西域西亚,或者漠北辽东塞外耕种就行了。
王富贵不想吃这苦。
他算是很能吃苦的人了,但如今衣食无忧,儿孙满堂,实在是不想去冒险。
自古去边疆吃苦的人,子孙要么都断绝了,要么就又回来了。
几百年来都是如此,敢出去的都是年轻人,年纪大的,或者是家里人多点的,都不会出去。
3701生产队的一千户很快就都到齐了,有户口的在前面,其余人站在附近听讲。
一千户不止一千人,如今家家户户都是七八口人,有的多的十几二十口,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万五千人。
千户段忆山拿着报纸,站在讲台上对着众人讲话。
“朝廷报纸上说了,武王想到如今家家户户都有很多小孩子,原来的住房会住不下,很多人又不想出去,于是法外开恩允许每个生产队使用私田盖房子。”
王成立刻喊道:“私田怎么盖房子?不种地了吗?”
段忆山瞥了他一眼,高声讲道:“别插话!武王考虑的能不比你清楚?等我讲完!”
其余人哄笑起来了,嘲笑王成没事找事。
王成的脸色很不好,因为不识字的关系,再加上千户不给大家看报纸,导致缺少认字的机会。
王富贵的脸上也带着微笑,笑着看着前面,和周围人融为一体。
笑一笑也就过去了,千户段忆山继续传达北极武的指令。
“新房为背靠背房屋,以图案参考为主,等下大家传着看看这个屋子模样。”
段忆山顿了顿,继续说起了怎么盖房子的事情。
“盖房的时期为农闲时盖房,盖房的土地为征收,每个人都有武王给的田地二十亩到五十亩不等,武王要求这些土地全都用于村子里集体所有。”
“不管谁家的地,都要拿出来盖房子,今天用了你家的地盖房子,以后就用他家的地,从修路盖房到修建学校,再到该祠堂陵墓,总之所有私人土地归村集体所有,武王有处理权。”
“这是强制的命令,是为国为家的事情,各地千户首先拿自己的地出来,十亩地盖新房,五亩地修陵园。”
“新房主要是给各家作为预备房屋使用,解决人口拥挤和分家问题,也可当作储物地方。”
“每户可用长八米宽五米的占地面积,不得多,也不能少,土地测量好后自己修建房屋,不做干涉。”
“占用的土地,按照一亩地五两银子,由朝廷对各地千户发放补助,不得从百姓身上再行索要杂税,违者重罪处理!”
王富贵一家认真听着。
一家人是前些年走西口前往山农国避难的难民,因为山农人的收留熬过了灾年,又听从山农国的命令回到了家乡耕种,这才被编入了生产队。
如今一家人的户口类型是生产队农民,而不是千户领民。
这里的所有人,都是武王的奴仆。
***
115队的会议大屋内,四九八皱着眉头思考着事情。
“队长,我家的地在同州,这怎么办啊?”
金玉珍笑着说:“又不用你的地,你的地是武王的,一直都是武王让人帮着耕种,你就别想那个了,我们都是城里人,没有自己的地。”
旁边一个老人说:“四九八你家里就三个人,现在两个户口了,多盖两间房子也住不完,要不我给你钱,多的房子卖给我,咱们都是一个队的,肯定行。”
四九八连忙拒绝,“不行,我不缺钱,不卖!”
老人继续说:“那租给我,我家里人多,住不下。”
四九八还是摇头拒绝,“不租!武王给我的,我才不给别人!”
“什么别人?都是一个队的!”老人吹胡子瞪眼,看起来很吓人。
四九八倔强说:“就不租!”
金玉珍立刻道:“别吵架!欺负一个女孩子像什么话?我告诉你,咱们这里不许倚老卖老,别以为年纪大了就能当家作主,咱们这里不按年龄说话!”
其余人看着热闹。
四九八一家过的太好了,让很多人都非常羡慕。
别人家都是一大家子,赚到的钱也要养活一家人。
四九八就三姐弟加一个能干活的姑娘,四个人就拿了两个户口,生活水平远超其余人。
尤其是现在分房子也是按照户口分,别人一家二三十口人分一个户口房,四九八一家三口分到了两个房。
加上本来就有的一个房子,如今直接就三个房了!
附近一个坐着的年轻人询问:“新房子是在哪里?是在城里还是哪里?”
金玉珍笑着说:“哪有可能在城里,在城东十里外的地方,以后那里修路搞集市,专门用来安置我们这些公家人。”
小瓜听到十里地的距离,立刻说:“我半个小时就能跑十里地!”
对身体健康的少年少女来说,五千米确实是不远。
尤其是小瓜这种十多岁的小男孩,只要能吃饱又不觉得无聊,耐力和速度都极为的优秀。
金玉珍笑着说:“分房子是好事情,盖房子要自己花钱,地的事情武王出钱,盖房子的泥沙还有工人都可以找咱们生产队内部价格算。”
“咱们队统一出钱统一办,家家户户都有不少钱,别让人看不起了。”
“一层的房子30两,二层的50两,三层的60两,都是可以住几十年的好房子,房子坏了武王出钱补修,有钱的现在就给,没钱的以后从工资里扣。”
四九八立刻说:“我盖三层的!”
金玉珍好奇的看着四九八,“你卖了七八年报纸了,攒了多少钱?”
四九八回答说:“我先给我的六十两,四九六的那个先欠着,以后我们一起还。”
小瓜就是四九六,此时迅速说:“我去年前年今年卖了三十两的报纸。”
“怎么这么少?”金玉珍感觉太少了,“自武王给咱们照顾,允许多卖报纸和回收后,每年至少四五十两,你怎么两年才三十两?”
四九八回答说:“他上学要花钱,还要买各种东西,队长你帮我问问谁家十二三岁的要娶媳妇,我妹妹过几年就嫁人了。”
金玉珍连忙摇头,“咱们队有户口的孩子可不缺老婆,人家要娶也是娶你这种有户口的姑娘,你妹妹除非嫁给城外人,不然不好嫁。”
很快一群人看着四九八,都开始关心起了四九八的人生大事。
“四九八,你看我家二娃怎么样?”
“我家三娃更听话,长得也高,他要是敢不听你的话,我帮你打他!”
“我家小儿子和你一样大,会干活,也会疼人!”
一群大老爷们都眼馋四九八自带的户口,都想要兼并这个户口。
然而四九八可瞧不起这群人和他们的孩子。
每个朝代都有很多不结婚的女人,大部分都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不愿意随便。
北极武能把女俘虏和女罪犯都分配下去,但是还不至于把手下未婚少女也给分配了。
不结婚就不结婚,北极武也不稀罕这些人生那么多孩子让洛阳变得拥挤。
生育主力还是普通人,为此北极武加大了耕种面积,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务工队伍里赚钱盖房子。
贷款不行,农民真的敢不还钱。
去农村要账是极难的,北极武清楚人性,还是用干活发钱的方式帮助乡镇人盖房子。
至少干活两年就能在让全家吃饱的同时,也给三个儿子盖好婚房,这已经很仁慈了。
一家五口人半年务工,假设是一个父亲三个成年儿子和一个妇女,一天能得工钱150~200文。
一个月能赚3~4两,一般春耕开始到秋耕结束后能赚20~30两。
吃饭免费,也提供农舍住宿,除了一部分杂乱花销外,能存下20两左右。
冬天也可以找点杂活做,可以洗衣服做手工,也可以去修路修河道,或者去码头搬东西,造纸挖矿打铁,以及加入施工队搬砖头烧砖。
两年差不多就能筹集到一个三层楼的钱,解决三个儿子的问题。
儿子越多,干活赚钱盖房子的速度也越快。
因为血缘关系的存在,老大有了房子之后必定要扶持后面的弟弟。
如果家里儿子女儿多了的话,闺女可以留在家照顾年幼的孩子,其余人一家都出去干活赚钱。
生产队和百户一村的模式,可以形成有效的社区集体模式,共同抚养小孩。
虽然肯定无法做到一视同仁,但总归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模式了,比没人看管无法离开要好得多。
每年工作的地区和路线也都基本固定,除了新开垦的地区外基本上不会有变化,而且这事情属于武王安排的事情,一般只要不偷生产队的东西,生产队的人受制于纪律也不会没事找事。
公元八年。
大量汉官被派遣到各地进行教化工作。
大量山农人千户被集体安置到西疆西域西亚辽东南诏等地方。
超过九千万的农业人员投入到了农业、工业、建筑业、手工业等行业,为了子孙后代而努力赚钱。
主体人员依旧是北方,南方因为不怎么管的关系无法动员,但是在世袭制和免税免征的仁政保护下,各地的人口也在快速增幅。
北极武的功绩不光是超越了所有皇帝,最重要的是连续多年的免税免征政策,让很多人相信了山农人的仁政。
越来越多的山里人从山里走到平原地区,想办法混入了不要税还免费给地随便种的山农国领主手下。
各地的领主都需要人干活,朝廷会收购麦子水稻,而自己又不能干活,自然是希望手下人越来越多,越多越好。
一些心善的领主,也自己拿出了私田给子民盖房子居住。
北极武的福利政策没有波及到世袭领主的土地。
领主就和地主一样,需要和农民互相妥协,不然手下人都跑了。
官僚比地主更加可恨,地主需要农民种地,官僚不需要。
北极武的世袭制,制造的就是地主,只要领主还拥有土地当生产资料,就不能放弃那些干活的人。
而流官不会理这些,只会把锅甩给下一任。
地主肯定有不少坏人,但是流民就算没有自己的土地也可以依附在地主手下,一起对抗征税的官僚。
如今的世袭制单独不算什么好事情,只是配合多地太守和千户被杀而不被追究的事情,就让领主和农户们达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北极武传递的意思很明显,不会让官僚集团对地主集团造成压迫和剥削,不允许官僚集团随便灭别人满门,但也要求地主集团做点人事,老老实实的赚钱。
王道济分女人土地给手下人的例子不是单独一个,北极武用自己的手段,告诉地主集团应该怎么做事情。
谁不当人,就别活了。
文官集团,外戚
宗室集团,全按住了,北极武早就把北极勇贬为了平民,不允许他再姓北极。
士族门阀集团,已经被拦腰断了根基,没了土地产出价值和官员庇佑,迟早会衰落下去。
宦官集团,重新培训,从小开始管教。
文官集团,打服了。
外戚集团,都老老实实的,以前是王的还是王,以前是农民的还是农民。
地方豪强集团,替换为世袭千户。
宗教集团,换成了太监宫女。
军功集团,换成了轮值千户万户,不再世袭,所有兵源为各地接受过正规培训和家庭教育的良家子。
商人集团,已经分成了官商,外商(外国商人),州商(晋商徽商等区域集团),流动商人(负责各地领主和省城之间的区域性固定贸易)
少民集团,正在消除,全部同文同轨,不论模样出身皆为山农人,但是等到正式立功才会给山农人户口。
归农省三部都在汉化,说汉语的孩子越来越多,将来各族的语言都会消失。
除了少数顽固份子和别有用心的人,其余人都很愿意成为山农人。
这一年从春耕到秋耕,中间没有一个地方出现天灾,全国各地都风调雨顺。
就算是沿海的台风,也因为海边没有人就没有死多少人。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在提供了安全保障,解决吃饭问题、又解决最后一环住房问题后,山农国的人口以匪夷所思的速度火爆增幅!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5033_5033071/1111095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