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战略
公元十年,正月新春。
北极武在过年之余也要处理一些公务。
少年太监藤禾走了进来,将半米厚,像是作业本一样的公文报告放在了桌子上。
在放好需要的报告厚,藤禾安静的退到一边站好。
藤禾是入宫之前就被阉了的小男孩,造孽的是万家人。
和藤禾一样有着悲惨遭遇的还有很多小孩,在战争的过程中,北极武接收了很多孤儿。
自己制造的孤儿反而很少,山农国建立之前的时代,当兵的大部分都没有后代。
十多岁被拉去当兵的穷人数不胜数,替人当兵也是经常有的事情。
好男不当兵,那个时候当兵的确实都是一群强盗土匪,贪生怕死的垃圾。
好人在军队里可活不久。
北极武从来不后悔自己杀人的事情,别人也从来不说这个事情。
对这个时代的很多很多人来说,北极武不是杀神,是救世主。
他确实是杀了很多人,但是洛阳孤儿也好,同州孤儿也好,没有人会说什么杀父之仇。
被北极武杀死的人有上百万,被他救助的却有上千万。
藤禾还有四九八这种会死于天灾人祸的少年少女,都是因为北极武的存在,才顺利的长大成人。
北极武再不好,那也是秩序。
如今天下人的秩序太平,都在北极武的手下。
北极武也是众人心目中的圣人,是最不能出意外地那个一家之主。
“欧洲的小麦亩产只有50斤,富饶的地方能到150斤,如果开发得当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
北极武对着丞相李承仁和十多位执政官说话,这些人都站在四五米外好好听着。
“那边并非是不毛之地,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冬暖夏凉,而且有不少文化人可以使唤。”
“若不是我这两年还有事情,过去度假也不错。”
北极武微笑着看着众人。
李承仁等人却心惊肉跳,不敢回答。
京官的好处不必多言,李承仁刚当了几年丞相,还没有当够。
其余官员也都是一样,放着好好的京官不当,去刚被蛮子打下来的欧洲做什么?
放着温婉知情趣的女人不要,喜欢像是鬼一样叽里咕噜的短毛女人?
放着医疗住宿出行给购物都有迹可循的规范日子不过,去乡下欧洲当领主?
大家连江南的实权县令太守都不想当,只想着在洛阳做事情。
如今铁路刚通到兰州,距离西域还早着呢,更别说欧洲了。
在马背上颠簸一年到达欧洲,说不定真的马革裹尸了。
况且如今洛阳城有超市,有南方的水果,有用不完的冰炭,有世界各地的旅人使者。
这些年洛阳也不是第一次赶人了,出去的人都活的很不如意。
洛阳只会越来越好,没有人愿意离开洛阳去当世袭领主。
看到大家都不说话,北极武就直接说:“我购买的土地也是山农国的土地,如今这些地方若是没有人去治理,将来迟早生乱。”
“必须要有人过去传播教化当地民众,负责维持地方的运转。”
“如今,就是到了你们几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了。”
“我也不让你们都出去,你们退下自己商量一下吧,我也不强求,只需要六个有能力的人去北欧平原管理农业用地,负责在一起建立北平府。”
北欧平原,简称北平府。
“下去吧,商量好后把名单给我,大概十年左右会召回,待遇会提高一级。”
“如果明天之前确定不好,或者有人反悔,那就一起去。”
北极武不给这些人拒绝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自愿的人。
十一个大官里必须要选出六个自愿去外地出差的人。
这不是商量,是命令。
李承仁等人被这沉重的压力压弯了腰,大过年都开始忧心忡忡。
“臣等遵旨!”
哪怕是极度的不情愿,十一个人还是恭敬地告退。
北极武不关心那些人选择什么办法抽人。
这些年早就发现官员们的素质没多大的区别,大部分时候当官都是走程序,并不需要多强的能力。
就算是混蛋,官位也能当的稳稳的。
当官最重要的是机会,能力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有能力固然是好事情,可满朝文武说来说去,官位的高低都是看关系和资历。
正因为看清楚了这一点,北极武对立嫡长子这种普遍遵守的制度也有了新的理解。
对一个太平稳定的国家来说,稳定的权力传承确实是必要的。
北极武对手下官员也没有了早些年的尊重,这些人随便就可以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规矩不能乱改,谁当了官都要遵守规矩,都要按部就班的做事情。
这些年杀的官员也不多,任命和建立的职位官位反而越来越多。
倒不是随便乱搞,而是土地越来越大,人口也开始膨胀。
探测,监督,统计,巡视,驻守,研究……各种各样的分支机构都需要人管理。
不管是好还是坏,总之先把权力放下去,建立稳定的秩序。
很多职位都是应运而生,不是北极武瞎立。
就算自己不设置这个官位,也会有人兼职这个岗位,留一个专门的人员负责。
新购买的土地必须要有管理,哪怕有反叛的风险,也必须要安排人过去。
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很容易失控,但若是不派人过去当官,失控的只会更快。
北极武早些年的打算是让儿女当普通人,没有能力就别丢人。
可如今逐渐不想那么做了。
各个地方必定会诞生各种权贵,哪怕是一个小县城也会诞生各种世袭的上层群体。
既然如此,为何不给我的儿子?
如果欧洲中亚等地方将来一定会失控,给外人为何不给自己儿子呢?
虽然历史上不少皇帝给了皇子们封国,这些封国也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被灭了,也很少有互相帮助的情况发生。
但那也是自己死了以后的事情了。
给外人可以,北极武不介意把安南那种地方给打下来那里的刘景顺。
其余地方既然是买下来的,那就给自己儿子。
如果有那种几代人看着都顺眼的,异姓封王也可以。
除了刘景顺,北极武暂时没有找到有资格当王的外人。
天下是北极武自己打下来的,哪怕北极武没有亲自去打南诏西亚等地,但那里名义上的主人依旧是北极武。
就算是草原上最勇猛的勇士,也不敢在北极武面前居功自傲。
他们就算是打下来比山农国更大的土地,在山农人甚至是他们部落的男人女人看来,依旧是不值一提,比不上武王的一根毛。
北极武想把那些土地给谁,就给谁。
如今儿子都太小,看不出来有什么能力。
北极武也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未来怎么变化也不确定,如今还是把心思用在自己的兴趣上,提升自己的快乐。
打算给刘景顺的也只是万户,奖赏要一点点的给。
现在直接封王,以后就不好赏赐了。
刘景顺太年轻了,和北极武差不多的年龄。
安南那种地方地形复杂,就算是发展到飞机大炮时代都很难打,若是将来儿子里有愿意过去的,一个地方多封几个王也不错。
北极武不担心外国反叛,因为科学技术会一直掌握在山农国手中。
帝国只要打压其余地区,禁止其余地区的学者从事一些研究,那么就肯定能控制住科学的走向。
只有国家支持的科学,才能发展下去。
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事情,也是大势所趋。
如果统治者不允许一个地区发展科学,那么就肯定发展不起来。
哪怕是研究出来了蒸汽机和内燃机,统治者不允许推广,那就推广不起来,也不会有后续的发展。
单凭一个人的实力,很难研发出一套体系,也无法在封锁的情况下开设工厂,更无法盈利。
只要建立一套优秀人才只能前往帝都的机制,那么超过百年的统治轻而易举。
山农人认证,就是这套机制的核心之一。
北极武允许各地出现一些天才,也会给这些边疆地区的天才提供上升渠道,并且留在实辖范围内从事科学研究和运用。
如今的欧洲南亚东南亚都是一样,根本不存在批量制造枪支铁器的技术。
他们也不需要那么多铁器,维持统治是每一个地方统治者默认会做的事情,不论谁当总督都会减少民间武器和枪械的数量,防止手下人造反杀人。
刀枪会带来混乱,如今能维持稳定和秩序不是因为制度多么完善,皇帝多么仁慈。
主要还是没有任何势力能挑衅山农国,更没有人敢挑衅山农人皇帝北极武。
再仁慈大度的国家,也不会缺少敌人。
像是北极武这种谁不服就杀掉的人,反而敌人很少。
各大国家的使者贵族国王,都是送礼上贡,俯首称臣。
扶桑高丽都是很自觉地当起了小弟,恭顺到北极武都懒得打他们。
北极武作为大家长,也不想给儿子们留下麻烦。
因为清楚以后肯定会出现粮食和空间问题,所以北极武早早的搞到了红薯土豆玉米来应对二三十年后的人口问题。
提前安排人去欧洲,也是为了能够在二三十年内治理好欧洲,为今后的移民提供一个好去处。
治理一个地方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才能见效,也需要提前修建各种水利设施和城池建筑生活区。
北极武需要为山农国制定各种规划,防止山农国的人走弯路,浪费时间。
在查看了十几页报告后,北极武略微思索成功的经验。
印象中老一辈吃红薯吃到生理厌恶,足以说明红薯能够解决大部分人的吃饭问题。
西方则是种植土豆为主,印象中就有土豆灾害导致的大范围饥荒,足以说明土豆对欧洲的重要性。
红薯和土豆都是高产作物,也都比初期的玉米有着明显的优势。
那么为什么东西方侧重的农作物不同呢?
北极武思考着为什么,对印象中两个高产作物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
东方:迫在眉睫的人口危机需要一种能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热量产量的作物来“糊口”,红薯完美胜任。
人口爆炸式增长,但耕地面积有限(尤其是良田),导致了严重的人地矛盾。
传统的稻麦经常不足以养活庞大的人口,一遇天灾就大范围饥荒。
红薯的终极优势:单位面积产生的热量(卡路里)冠绝所有主要粮食作物,它能以最低的成本养活最多的人。
对种植环境的极致宽容,红薯非常耐旱,对土壤要求极低,山坡、沙地、旱地等无法种植水稻小麦的“边际土地”都能种植。
西方:农业危机和战争需要一种能提供均衡营养、易于储存的作物来“吃饱吃稳”,并支持军队和城市化,土豆是更优解。
土豆的最大优势是营养均衡。
它富含维生素C(可有效防治坏血病)、钾元素,并且蛋白质含量和质量远高于红薯。
欧洲人可以将土豆作为唯一的主食来源(如爱尔兰),而不会像只吃红薯那样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土豆非常易于储存,在地窖中可以存放整个冬天,这使其成为军队和城市人口的理想补给。
在对比土豆红薯的优势劣势后,北极武思索片刻后制定具体的农业战略。
红薯适合在高温高光的区域种植,耐贫瘠,最理想的种植区域是南方山区。
土豆喜欢凉爽的气候,需要更多的水,适合在平原省和山农归农两省的河套地区种植。
红薯适合南方膨胀的人口,适合小农经济。
土豆适合大平原农场,适合北方工业城市的粮食补充。
对未来北方同样爆炸的城市人口来说,经过历史考验的土豆非常适合作为工业化时代的平民主食。
南方继续种植水稻,在贫瘠山区种植红薯。
北方继续在大平原地区种植小麦,在贫瘠地区和塞外地区种植土豆,尤其是辽东部和西伯利亚等地区,都是种土豆的好地方。
作为山农国的皇帝,北极武利用自己的绝对权力减少了试错机会,也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北极武一个批注下去,南北几个地区的人就开始收拾土地给土豆红薯用。
等解决土豆红薯的种植区域后,北极武忽然又后知后觉的想起了玉米。
此时冷静思索后,逐渐想到了玉米为何能与土豆红薯相提并论。
三兄弟里一开始的老大是红薯土豆,但是当进入工业中期后,老大就成了玉米。
红薯在最贫瘠的土地上提供最低限度的生存保障,是热量之王,终极救荒作物,人口爆炸稳压器。
土豆则在凉爽地区提供了营养更丰富的选择,对土质要求是三者里最高的,但也低于小麦水稻,是营养均衡的营养之王,是菜也是粮,是军事和民用兼顾的主食。
玉米在条件稍好的旱地提供更多样的产出,适应范围极广,是能量之王,也是饲料和工业深加工的重要角色,是畜牧业和工业的能量。
三者共同填补了稻麦无法覆盖的农业生态位,使土地承载能力达到了极限。
未来发展路径也会出现差异。
红薯的救荒色彩最浓,其地位随着粮食危机的缓解而下降。
土豆一直在向“品质生活”和主食化方向转型,作为蔬菜零食的补充。
玉米的转型最彻底,它跳出了“人吃”的范畴,通过支撑畜牧业和工业,深刻地改变了自身的定位。
淀粉,糖,味精,酒精,燃料乙醇,医药……
北极武略微思索,很快要求各地世袭领主未来两三年后开始种植玉米,会由朝廷进行收购,不论种植多少都收。
如今种子还不够,等今年在良田沃土里种植两波之后,产出的种子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种植。
花了半个小时处理欧洲问题,又花了半个小时解决粮食战略,然后一个小时解决烦人的过年问候,然后每天两小时的上班工作就结束了。
当皇帝并不需要日理万机,北极武只是不想一直闲着。
一直闲着的话,就体会不到闲着的乐趣了。
山农国的很多战略就是在北极武不怎么上心的状态下制定。
土豆玉米红薯的战略方针,对农业工业商业和山农国南北政治格局的影响,就这么随意的定下了。
从战略角度上没有任何问题,北极武对三个农作物有着非常正确的理解。
但是南方不缺粮食啊……
南方北方都不缺粮食,南方北方的人都不想种地务农。
人口爆炸也不是现在爆炸,山里能种红薯也能种茶桑,实在不行还能挖矿采石。
如今武王在天南地北开工,稍微有点力气的都想着去干活打工,而不是在家种地。
官僚也好,平民也好,大家都只顾眼前,没有人愿意为后人吃苦冒险,都是逼着才肯动。
好在北极武有生产队和官僚群体做事情,他也没把一些人当成是自己人过。
反正等粮食不够吃的时候,自己就知道怎么选了。
如今只是推广,先提前过渡一下,提供足够的粮种和社会认知环境,距离人口大爆炸还有二三十年,足够慢慢推广下去。
北极武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宏图大略,只是不想给儿子们留下烂摊子。
工业科技的燃料底子都已经打好,文臣武将也基本就绪,世界也大致完成了一统。
工作是工作,兴趣是兴趣,北极武又去忙着设计奇观了,规划一座帝王山的布局。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5033_5033071/1111091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