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盛唐:刘建军今天要干嘛 > 第176章 缺人 布粥 “途径”长安的狄仁杰

第176章 缺人 布粥 “途径”长安的狄仁杰


李贤打算让刘建军再将李显送回去。

    只是刘建军最近还在忙着和那些商贾交易棉花,李贤也不确定他什么时候有时间,便抽了个空,到了他那小院子里。

    李贤到的时候,发现刘建军正躺在他那凉棚里,抱着一封信看着,脸上露出那种乐坏了的表情,他的面前是一只竹篮,放满了同样的信。

    见到李贤过来,刘建军向他招手:“贤子,过来,给你瞧点乐子!”

    李贤不解,走过去坐在了他对面。

    刘建军并未避险他,所以李贤轻易就见到了他那只竹篮里的其它信件。

    “突厥寇代州……”

    “韦方质同凤阁鸾台三品……”

    “广州都督王果讨反獠……”

    李贤瞬间了然,这应该都是上官婉儿给刘建军寄来的密信。

    李贤好奇道:“什么事儿,这么乐呵?”

    刘建军没说话,把手上那封信直接丢给了李贤,李贤接过来,展信:

    【太后修故白马寺,以僧怀义为寺主。】

    【怀义,鄠人,本姓冯,名小宝,卖药洛阳市,因千金公主以进,得幸于太后;太后欲令出入禁中,乃度为僧,名怀义,又以其家寒微,令与驸马都尉薛绍合族,命绍以季父事之。】

    【出入乘御马,宦者十馀人侍从,士民遇之者皆奔避,有近之者,辄挝其首流血,委之而去,任其生死。见道士则极意殴之,仍髡其发而去。】

    【朝贵皆匍匐礼谒,武承嗣、武三思皆执僮仆之礼以事之,为之执辔,怀义视之若无人。多聚无赖少年,度为僧,纵横犯法,人莫敢言。右台御史冯思勖屡以法绳之,怀义遇思勖于途,令从者殴之,几死。】①

    李贤盯着这段内容看了一会儿,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

    想了想,问:“你是笑……母后大兴佛教,又在洛阳修建寺庙?”

    “她爱修白马寺黑马寺跟我有啥关系?”刘建军憋着笑。

    那意思很明显,是让李贤接着猜。

    李贤没好气的接着问:“那……是太平举荐人给母后,让你觉得好笑了?太平虽然性子顽劣,但……”

    “不是,这事儿虽然跟太平有一定关系,但不是这方面的关系。”

    “不是这方面的关系……那是那什么冯小宝被赐名薛怀义?”李贤皱眉,疑惑道:“这种因出身低微被赐姓或名之人并不罕见,这有什么好笑的……”

    “算了,跟你说不通。”刘建军又是一阵笑,最后才强行压下笑意,说道:“看你脸上有事儿,是因为显子的事儿来找我?”

    李贤看着刘建军那副乐不可支却又故意卖关子的模样,无奈地摇了摇头,将手中的信纸折好放回竹篮。

    他此刻心中记挂着李显的事,实在没太多心思去琢磨母亲身边一个得幸僧人的趣闻。

    “确实是显弟的事。”李贤收敛心神,正色道,“我已与他谈过,他答应返回房州,此事宜早不宜迟,你看何时能安排人手,稳妥地送他回去?”

    刘建军闻言,也收起了戏谑的笑容,坐直身子,挠了挠头,脸上露出些许为难的神色:“送他回去……这事儿,眼下恐怕有点难办。”

    “难办?”李贤眉头一蹙,“为何?可是担心路途安危?或是武三思那边……”

    “没,主要还是我们缺人啊。”刘建军一耸肩,掰着手指头道:“你看,咱们现在还在长安的就这些人,苏良嗣得坐镇长安,薛大得给棉花厂那些人搞入职体训,我得张罗着薛讷那边的生意……

    刘建军忽然话音一转:“哎我说咱大唐姓薛的人还真多,刚刚太平那边还冒出来个薛怀义,可偏偏这几个人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儿去。”

    李贤没好气的看着他,道:“那不是还有王勃吗?刚好他不是奉了你的命令到处游历么,借着游历之名把显弟送回去……”

    “王勃不行,王勃已经被我派出去了。”

    李贤一愣:“派出去了?去哪儿了?”

    王勃又被派出去了?

    他不是前脚刚安排完那些商贾么?

    刘建军这是让他歇一天都不歇啊?

    “去北边,雁门一带。”刘建军解释道:“薛讷那边不是要大批棉布吗?光靠咱们现在这点产能,够干啥的?

    “我得让老王去摸摸底,看看能不能在当地,或者靠近边关的地方,想法子搞个分坊,就地生产,至少也得把初步的轧棉、纺线弄起来,不然这长途运输,成本太高,也容易出纰漏。

    “更是为了让咱们以后在北方有个落脚点。

    “当然,还有个更重要的事儿是让他顺道办的,你忘了我说的江南有咱们的人要赴任吗?”

    李贤点头,他当然记得这个。

    “现在可以告诉你了,狄仁杰。”

    李贤瞬间就瞪大了眼。

    狄仁杰?

    刘建军刚到长安的时候,李贤听他的话去结交过狄仁杰许多次,虽说狄仁杰的精于吏治给了李贤很深的印象,但他不是外放宁州做刺史去了么?

    “他跟江南有什么关系?”李贤好奇问。

    自从狄仁杰外放宁州后,李贤再没联络过他,甚至都快要忘了这个人的存在。

    刘建军朝着那一大堆密信努了努嘴,道:“最下面第二封,郭翰奉命巡察陇右吏治,届时会经过宁州,以狄仁杰的才干,回去后肯定会受到你母后的提拔。”

    他顿了顿,解释道:“你母后现在肯定也意识到朝中全是阿谀奉承之辈是行不通的了,会尽可能的招揽一些有才能的人,所以我说狄仁杰肯定会得到重用。”

    李贤点头,问道:“那……这跟他去江南有什么关系?”

    “因为扬州叛乱。”刘建军接着解释道:“虽然扬州叛乱已定,但这场战争终究是牵连了无数人,让无数人家破人亡,所以急需休养生息。

    “再加上如今整个关中大旱,两都粮价暴涨,而江南富庶,唯有借江南之鱼米,才能救关中之灾情,这事儿很重要,你母后一定会派一个有真材实干的人去办,可朝中现在哪儿有什么真材实干的人?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狄仁杰的身份。”

    “狄仁杰的身份?”李贤不解。

    “你自己都说了,狄仁杰之前只是个从六品下的小吏,现如今却已经成为一方刺史,所以在你母后眼里,狄仁杰就跟周兴、来俊臣一流人是一样的,都是她手把手从底层提拔上来的人,完全值得信任,所以你母后才放心把江南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他。

    “当然了,狄仁杰在你母后眼里区别于周兴、来俊臣之流的地方,就是他是那种有真才实学的人。”

    李贤恍然大悟。

    随后,陷入惆怅。

    的确,这样看的话,王勃现在要去做的事儿也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不容有失的。

    那李显……

    刘建军还在说:“所以我才说江南很快就会有我们的人,到时候让他安排棉花换成粮食的事儿……等会儿……”

    刘建军突然一拍大腿,道:“我知道谁去送显子了!”

    李贤一愣,但很快反应过来:“你是想……让狄仁杰护送显弟?”

    “对啊!狄仁杰很大概率会被任命为江南道巡察使、或者是某个关键州的刺史,总之,他必然要南下赴任。而从长安或洛阳南下,完全有机会‘顺路’经过房州附近……”

    李贤的眼睛也瞬间亮了起来:“让即将赴任的狄仁杰,偶然遇上一位需要返回房州的富家公子?以朝廷大员的仪仗和名目护送,确实比我们派自己人更安全、更不引人注目!武三思的眼线再厉害,也不敢轻易盘查狄仁杰的车驾。”

    “没错!”刘建军打了个响指,“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找个人快马加鞭追上王勃,然后让王勃跟狄仁杰通个气,这事儿我去安排!”

    说完,刘建军就风风火火的跑了出去。

    ……

    垂拱元年的冬季悄然而至。

    刘建军怎么去办这事儿的李贤没再过问了,他信任刘建军处理这种事务的能力。

    刘建军办完事情回来后,也只是给了李贤一个安心的眼神,便继续埋头扎进了棉花生态园。

    棉花生态园的棉布经由各地的商人兑换成了粮食,已经源源不断地运到长安各地的官仓以及沛王府、大义谷的几处私仓。

    这些来自大唐各地的商人虽然单个置换的粮食有限,但总量加起来也颇为可观。

    然而,就在粮食陆续到位,准备依计开设粥棚,平价粜卖以平抑粮价时,刘建军却单独找到了负责具体执行此事的大义谷管事和李贤。

    “等等,先别急着放粮。”刘建军拦住了正要去安排人手开仓的管事。

    李贤和管事都疑惑地看向他。

    刘建军搓着下巴,眼神扫过仓中堆积的粮袋,沉声道:“这些换来的,大多是精粮吧?”

    管事连忙点头:“回刘长史,正是。皆是上好的粟米、麦子,颗粒饱满。”

    “想办法,匀出至少三成……不,五成!”刘建军下定决心,“去市面上,尽可能多地收购麸皮、糠壳,还有那些陈年的、品相差的杂豆、黍子,总之,什么便宜、什么顶饱就买什么!然后,把这些精粮和那些糠麸杂粮混在一起!”

    “什么?”管事以为自己听错了,愕然道,“长史,这……这是为何?如今灾民饥肠辘辘,正需好粮果腹,若以糠麸混杂,岂非……岂非刻薄?恐惹物议啊!”

    李贤也微微皱眉,但他了解刘建军,知道此举必有深意,便示意管事稍安勿躁,问道:“建军,你的想法是?”

    刘建军叹了口气,脸上那惯常的嬉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罕见的凝重:“贤子,咱们的粮食看着多,但面对整个关中的灾民,还是不够,远远不够。”

    他抓起一把金灿灿的粟米,让米粒从指缝间流下:“全是这样的精粮,一人一天吃一升,能救多少人?若是掺上五成的糠麸杂粮,看起来虽然难看了,口感也差了,但同样一斗粮,就能多做出几成甚至几倍的饭食!就能让更多人活命!”

    他看向李贤:“咱们的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不被饿死,不是让他们吃上好饭,现在是活命的时候,不是讲究的时候!”

    管事张了张嘴,似乎还想争辩什么,觉得这有损王府声誉。

    刘建军直接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就这么办!对外就说,如今粮价腾贵,能筹措到这些已属不易,有得吃总比饿死强!真要有人骂,就让他们来骂我刘建军刻薄寡恩!骂名我背着,但多活下来的人命,值!”

    李贤看着刘建军,瞬间明白了他的考量。

    这不是刻薄,这是更深沉的、近乎残酷的慈悲。

    在绝对的生存危机面前,面子、口感都是最微不足道的东西,让尽可能多的生命延续下去,才是唯一的目标。

    他甚至想到了,掺杂劣质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可能出现的囤积和倒卖。

    毕竟有精粮谁还费劲倒卖这掺了糠的?

    “就依刘长史所言。”李贤一锤定音,对管事道,“立刻去办,要快,要隐秘,粥棚施粥时,也照此例,不必过于稠厚,但要保证每日供应不绝。”

    管事见沛王也发了话,不再多言,躬身领命而去。

    ……

    数日后,长安城外,官道旁,新设的粥棚升起了袅袅炊烟。

    施粥的第一天,李贤自然也是到场了的,只是却身着常服,跟刘建军一起,混杂在人群里。

    用刘建军的话来说就是:“当你穿着一身王袍的时候,看到的就只会是歌舞升平,这无关阿谀奉承和溜须拍马,而是因为你的身份本身,就和这些人隔开了一层无形的厚壁障……”

    长长的队伍缓慢移动着,灾民们捧着碗,大多沉默,间或有一两声因粥的粗糙口感而发出的轻微咳嗽声,但很快便被吞咽食物的声音掩盖。

    更多的是感激的低语:“有口吃的就行……”“谢天谢地,谢官府……”

    李贤心里很不是滋味。

    因为他今天早上出门的时候才吃了刘建军做的一道叫炸鸡的菜肴。

    可也就是这时,一阵不算浩大却透着威严的仪仗自官道另一端行来。

    几名骑士开道,护着一辆青篷马车,马车虽不奢华,但规制和护卫的精气神都表明,车内并非寻常人物。

    仪仗在粥棚附近缓缓停下。

    车帘掀开,一位身着青色官袍、面容清癯的半老官员走了下来。

    他并未急着前行,而是先环视了一圈粥棚前的景象,目光在灾民手中的粥碗和那几口大锅上停留了片刻,眉头微微蹙起,似是若有所思。

    李贤远远看到那人侧脸,惊讶道:“狄仁杰?他来了?可事前我们并未收到消息。”

    刘建军也眯起了眼睛,啧了一声:“老王动作也够快的啊……啧啧,他故意不告诉咱们,咱们当然也就不会收到消息了,这老货,怕也是看出了什么,想着偷偷摸摸过来考校你呢,得亏被咱们撞见了!”

    李贤不解,但刘建军没解释,只是好整以暇的望着狄仁杰的方向。

    见状,李贤也不再多问,学着刘建军的模样,望着狄仁杰那边。

    只见狄仁杰并未表明身份,只是缓步走向粥棚。

    他身侧的随从欲要上前清道,却被他抬手制止。

    他走到一口大锅旁,看着锅中翻滚的灰黄色粥液,又看了看旁边堆放着的、尚未倒入锅中的粮食袋子,那里面正是混合了糠麸杂豆的特制救灾粮。

    狄仁杰伸出手,从袋子里抓起一小把粮食,在指尖捻了捻,又放到鼻尖嗅了嗅。

    负责此地粥棚的小吏见这位气度不凡的官员举止奇怪,心下惴惴,忙上前躬身问道:“敢问这位明府是?”

    狄仁杰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指着锅中的粥,平静地问道:“此粥,一直是这般模样?”

    小吏摸不清对方来路,但看架势不敢怠慢,老实回答:“回禀明府,一直是如此,上头吩咐下来的,说如今粮食紧缺,能筹措到这些已是不易,让灾民们暂且果腹活命要紧。”

    他沉吟片刻,并未再多问粥粮之事,反而看似随意地问道:“每日施粥几何?可曾间断?”

    小吏忙答:“回明府,每日辰时、申时各一次,从未间断,每口大锅能出百余碗,虽不敢说让每个人吃饱,但总能吊着性命。”

    “嗯。”狄仁杰微微颔首,又指向远处隐约可见的几处类似棚子,“那些也是官设的粥棚?”

    “是,皆是雍州府衙与……一些善心人家合力所设,规制大抵相同。”小吏谨慎地回答。

    实际上这些底层的小吏也不知晓这些粥棚是出自沛王府,见长官发问,只能老实回答。

    但狄仁杰却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人群,再次回到那口大锅旁。

    这一次,他竟是拿起旁边闲置的一只空碗,伸勺也舀了半碗粥,然后在周围所有人惊愕的目光注视下,将碗中的杂粮粥喝了下去。

    皱眉,似乎是在思索着什么。

    不一会儿,脸上便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随后,对那小吏温言道:“如此安排,甚好,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活命乃第一要务,尔等辛苦了。”

    李贤不解。

    但刘建军却忽然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行了,咱们回王府吧,安排显子回房州这事儿稳了。”

    ……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5033_5033045/1111097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