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大结局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结局
“陛下……”
她下意识唤出旧称,随即又莞尔改口。
“太上皇倒是信心十足。只是不知,那些‘喘不过气’的大人们,究竟是如何个‘求’法?”
顾淮砚放下茶杯,指尖随意点着一旁石桌上散落的几封密信。
信纸用的是最普通的笺纸,封口却带着独特的暗记。
“左相门生王侍郎,前日廷议时力主增加江南赋税以充内库,言及国库空虚,新帝年幼,不宜大兴土木修缮水利。咱们的小陛下……”眼皮都没抬一下,却又是莞尔一笑。“比我想的更加聪颖。”
明时晚想象着那场景,一个六岁的孩童,用着最平和的语调,抛出最犀利的问题,稚嫩的声音压得满殿鸦雀无声。王侍郎那张老脸,怕是要涨成猪肝色了。
“还有这个。”
顾淮砚又点了一封。
“兵部那几个老油条,想用冗兵耗饷、军备老旧的理由伸手要银子,暗示户部新上任的李尚书不懂行。咱们陛下倒好,直接让他们把过去五年各卫所兵员名册、军械损耗明细、操练记录,连同采买的契约账本,三日内全部呈上御览。并且说……”
他顿了顿,眼中笑意更深。
“‘朕虽年幼,也知先皇以武定天下,军国大事不可轻忽。诸位爱卿为国操劳,想必这些账目早已烂熟于心,三日,该是足够了?’”
明时晚几乎能听到那几位将军额头冒汗的声音。那些账目,真要查个底掉,不知要拔出多少萝卜带出多少泥。小皇帝这一手“釜底抽薪”,哪里像个六岁稚童?分明是得了眼前这人的真传。
“最有趣的是刑部那桩旧案翻审。”
顾淮砚呷了口茶,语气带着几分戏谑。
“当年牵扯到礼部一位告老侍郎的清名,几个老臣联名上书请求陛下念其年高德劭,网开一面,莫要追究陈年旧事。咱们陛下,小脸一板,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法度乃国之纲纪,岂因年高而废弛?岂因旧事而掩瑕?若因一人之‘德劭’便可枉法,置当年被冤屈、被倾轧的百姓于何地?置朝廷法度威严于何地?尔等食君之禄,不思匡扶正义,反为私情请托,是何道理?’”
“他……比我们想象的做得更好。”
明时晚轻声道,语气里满是为人母的骄傲,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
这份早慧与担当,背后是多少父亲暗中运筹的心血,又是多少孩子本该无忧无虑玩耍的时光换来的?
顾淮砚的目光穿过亭檐,望向远处层林尽染的山峦。
夕阳的金辉为峰顶镀上一层暖色。他脸上的冷硬线条在暮色中显得柔和了些。
“是啊。雏鹰总要自己飞。他骨子里流着顾家的血,注定不会平凡。让他去经历,去摔打,才能真正长成撑起这片山河的帝王。”
他转过头,看向明时晚,深邃的眼中是卸下重负后的释然与平静。
“而我们……偷得浮生半日闲,看这江山如画,不正是当年所求?”
明时晚对上他的视线,嫣然一笑,眼波流转间,再无半分昔日的戾气与阴霾,只剩下历经风浪后的通透与满足。
她端起茶杯,与他轻轻一碰。“敬这浮生半日闲。”
茶香清冽,萦绕在二人之间。
亭外,山风渐起,卷起落叶无数,打着旋儿飘向远方。远处的农舍升起袅袅炊烟,勾勒出一派宁静祥和的烟火人间。
“那孩子。”
顾淮砚的目光再次投向京城的方向,
虽隔着千山万水,却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金銮殿上那个小小的身影。
“他需要的不是按部就班的答案,而是思考的方向,破局的勇气。那些‘锦囊’,是引子,也是磨刀石。他做得很好,比我预计的更早地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应用,甚至……去改动。”
他语气里带着一丝老父亲的欣慰与感慨。
看着儿子以自己意想不到的方式处理朝政,崭露出独特的锋芒,这种后继有人的感觉,比当年自己登上那至高之位时,更让他感到一种深沉的满足与释怀。血海深仇已报,江山承继有人,他终于可以放下那背负了二十余年的沉重枷锁。
明时晚安静地听着,心中亦是百感交集。
她想起多年前在明国公府废墟旁,她问他何时了却一切。
如今,他早已亲手了却,并将一个更清明的天下交到了下一代手中。
而她,也从满心仇恨的孤女,走到了他的身边,成为了如今能与他并肩看这山河静好的……明时晚。
夕阳彻底沉入山脊,只留下漫天瑰丽的晚霞。亭中光线暗了下来,侍立在不远处的阿瑞悄无声息地点亮了石亭四角的宫灯。柔和的灯光洒下,驱散了薄暮的微寒。
(https://www.02shu.com/5033_5033026/1111103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