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让你卖身当书童,你考个状元干什么? > 第154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154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一百五十四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周青川在心中无奈叹息,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

他看了一眼身旁吓得不敢动弹的王辩,又看了看大厅中那一双双或期待、或审视、或不怀好意的眼睛,最后将目光落在了钱耀祖那张复杂至极的脸上。

他缓缓地从王辩身后走了出来,来到大厅中央。

面对着几十位学问深厚的夫子和数百名新晋的童生,这个年仅八岁的孩童,身形显得格外瘦小。可他的腰背却挺得笔直,神情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他先是恭恭敬敬地对着所有夫子长长一揖,姿态标准,无可挑剔。

“各位夫子,小子周青川,年幼学浅,本不敢在诸位大儒面前妄言。”

他的声音清朗,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安静的大厅。

“然今日见各位夫子为学问之道而辩,小子心有所感,斗胆说说自己的浅见,若有错漏之处,还望各位夫子海涵。”

这番话说得谦恭有礼,既表明了自己不敢放肆的态度。

又点明了自己只是心有所感,将发言的动机归于对学问的敬畏,瞬间就让场中那股剑拔弩张的火药味淡了几分。

就连脸色最难看的陈夫子,此刻也只是冷哼一声,没有再多言,算是默许了他开口。

周青川站直身子,目光首先看向了以陈夫子为首的几位老者,缓缓开口道:“陈夫子方才所言,礼不可废,小子深以为然。”

此言一出,陈夫子和他身后的几位老夫子都是一愣,随即眼中露出几分赞许之色。

“《礼记》有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周青川的声音不疾不徐。

“我大夏朝立国百年,天下安定,靠的是什么?靠的便是这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纲常伦理,而维系这一切的根本,便是礼。”

“若无礼,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一旦混乱,人心便会思变,社会便会动荡,社稷何安?百姓何安?”

“所以,小子以为,陈夫子坚持礼法之庄重,非是固执,而是为国之根本,为社稷之安稳着想。”

“这繁琐的礼节,看似是束缚,实则是保护我等所有人的基石,基石若动,高楼必将倾塌。此乃大义,绝不可轻忽。”

他这番话引经据典,又将争论直接上升到家国安危的层面,说得掷地有声。

陈夫子和他身边的几位老学究听得是连连点头,胡须都跟着一翘一翘的,看向周青川的目光,已经从审视变成了欣赏。

而另一边,李夫子等人的眉头却皱了起来。

他们没想到,这个孩子竟然会完全站到守旧派那一边去。

就在这时,周青川话锋一转,目光又落在了李夫子等人的身上。

“然而。”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李夫子所言,礼之本意在于内心,小子同样深以为然。”

李夫子等人又是一愣。

“小子曾听过一个故事,数百年前,九尾之狐现世,乃是祥瑞之兆,是圣人君王在位,天下大治的象征。那时的人们,甚至会将狐狸的图样绣在衣物之上,以示尊贵。”

“可如今呢?”

周青川环视众人。

“我等一提到狐狸,想到的多是狐狸精,是狡诈、是妖媚、是迷惑人心的代名词。人人闻之色变,斥之为不祥。”

“诸位夫子请想,狐狸还是那只狐狸,可为何数百年前后,人们对它的看法,对它的礼,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因为时移世易,人心变了。”

周青川自己给出了答案。

“礼数,亦是如此,圣人制礼,是为了教化当时之人,可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很多事物的本意都会发生改变。”

“若我等只知死守数百上千年前的条文,却不知其本意早已随人心而变,那与刻舟求剑何异?”

“更何况,礼之根本,在于一个敬字,若一人对长辈行三跪九叩之大礼,姿态无可挑剔,可其内心深处,却对这位长辈充满了憎恶与算计。”

“诸位夫子以为,这还算是礼吗?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大的不敬,一种虚伪的亵渎吗?”

“所以,小子以为,李夫子强调内心的真诚,强调与时俱进,亦非放肆,而是探究到了礼的本源。”

“是为防止我等读书人,沦为只知形式、内心虚伪的伪君子。此乃学问之本心,同样不可不察。”

一番话说完,李夫子和他身后的几位中年夫子,也纷纷露出赞叹的神色。

周青川这番话,不仅精准地概括了他们的核心思想,更用狐狸这个例子,将其说得生动易懂,直指人心。

大厅里,彻底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被周青川这两段截然相反,却又各自听起来都极有道理的论述给镇住了。

他先是肯定了陈夫子,又赞扬了李夫子。两边都不得罪,却又让两边的论点都显得那么无懈可击。

这一下,问题又绕了回来。

周青川看着众人或迷茫、或思索的表情,微微一笑,再次开口问道:“那么,小子说完了,在座的诸位夫子,诸位同窗,你们觉得,到底哪一边,才是对的呢?”

是啊,到底哪一边才是对的?

所有人都被这个问题问住了。

他们看看陈夫子那边,觉得规矩礼法确实是国之根本,不容动摇。

又看看李夫子这边,觉得内心真诚、与时俱进也确实是学问的真谛。

两边好像都对,可两边又是矛盾的。

就在众人陷入沉思,不知如何作答之时,周青川的声音再次响起。

“小子以为,站在这事物发展的规律上来看,这种事情,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对错。”

“与其纠结于形式与内涵孰是孰非,倒不如想一想我们读书人入学时,先生教的第一句道理。”

他目光扫过全场,一字一顿地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八个字,如同暮鼓晨钟,重重地敲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上。

“陈夫子信奉千年礼法,无法苟同李夫子与时俱进之说,这不代表李夫子就一定是错的。”

“但是,如果陈夫子强行要求李夫子,要求在场的所有人,都必须按照他所认同的礼法来行事,但凡有半点不同,便是离经叛道,那便是陈夫子的不是了。”

“反过来,也是一样。”

周青川又看向李夫子。

“李夫子认为内心真诚胜过一切形式,若因此便鄙夷陈夫子所坚守的传统礼节,认为其迂腐不堪,并强求陈夫子也放弃规矩,那便是李夫子的不是了。”

“诸位。”

周青川最后对着所有人深深一揖。

“想法不同,不为过错,可强求别人认同自己的想法,那便一定是大错特错了。”

“今日之争,不在于礼,而在于心,在于我等是否能容得下与自己不同的想法,这或许才是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的真正含义。”

话音落下,整个大厅里,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呆住了。

所有的夫子,都像是被一道闪电劈中,愣在原地,脸上满是震撼与不敢置信。

茅塞顿开!

原来是这样!他们争了半天,引经据典,唇枪舌剑,争的是礼法,是规矩,是形式,是内涵。

却从未有人想过,这争论的根源,竟然如此简单,又如此深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啊,你可以不认同我,但你不能强迫我变得和你一样!这才是读书人应有的胸襟,这才是圣人教诲的根本!

“好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半晌,陈夫子才喃喃自语,他那张古板严肃的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他看着周青川,眼中满是复杂,最后竟对着这个八岁的孩子,微微拱了拱手。

李夫子更是抚掌大笑,笑声中充满了畅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受教了!”

钱耀祖站在人群中,看着那个站在中央,接受着所有人敬佩目光的瘦小身影,心中百感交集。

他既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无与伦比的骄傲,又为自己刚才的冲动和狭隘而感到一丝羞愧。

周青川看着众人的反应,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哲学,真是个好东西。

就是太累人了。

他再次躬身一礼,便默默地退回了角落,回到了王辩的身边。

王辩早就看傻了,他张着嘴,呆呆地看着周青川,仿佛在看一个怪物。

而经过了这场风波,谢师宴的气氛彻底变了。

夫子们不再争吵,学子们也不再拘谨。

陈夫子主动端起酒杯,走到了李夫子的面前,两人相视一笑,一饮而尽,前嫌尽释。

整个宴会,不再有人去强调那些繁文缛节,大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

或是探讨学问,或是分享喜悦,气氛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松与和谐。

宴会结束后,周青川今日在谢师宴上的那番惊世之言,如同一阵风,开始在清河县的读书人圈子里,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

而作为风暴中心的周青川,对此却一无所知。

他此刻正被王辩缠着,满脸无奈地应付着这位小少爷那充满了崇拜与好奇的十万个为什么。


  (https://www.02shu.com/5032_5032987/1111099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