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进宫(三)
人群当中,礼部主事齐泰,还有太常寺卿黄子澄以及方孝孺等人也都在众臣行列当中。
宏达宽阔的奉天殿内,数百名朝臣以及十几名亲王排列整齐站在奉天殿内的九根龙柱两侧。
两侧通往龙椅的阶梯中间,是一副九龙壁图。
再往上九个阶梯,便是象征着大明皇权的那张金色龙椅。
除了众臣还有诸王之外。
三日前刚刚从大同府领兵返回的蓝玉。
一众淮西勋贵的武人集团今日也都上殿早朝。
而被软禁的秦王朱樉,还有周王朱橚两人也都在殿上。
朱樉扭头看着身后不远处的朱桂,眼神当中透出的都是祈求。
朱桂看到站在那里的朱樉的手还在不停的颤抖。
看来在皇宫里是没少被朱元璋收拾。
而刚刚从大同府返回应天府的蓝玉,也侧头看了看一个多月没有见到的朱桂。
朱桂微微一笑。
朱允炆作为朱标的长子,也站在了亲王一排的位置。
早朝之前朱桂并没有在外面看到朱允炆的身影。
想必应该是被朱元璋叫到了皇宫当中居住。
因为此时的朱允炆正一脸春风得意的样子,好像是储君之位非他莫属了一般。
众人在大殿内等了有一会之后,朱元璋这才从奉天殿后缓缓的走来。
身后跟着两名太监侍卫。
众臣以及诸王立马跪地,然后高呼万岁。
朱元璋穿着稍显宽大的龙袍,手持玉如意斜靠在了龙椅上,面色疲惫,难掩苍老悲伤之色。
“众臣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司礼监的太监站在九龙壁下面大声的冲着群臣还有众多亲王高呼。
一时之间,大殿内陷入了寂静。
朱元璋双眼半开半合,目光看向了龙椅不远处的那张未曾撤去的桌案。
那里曾是太子朱标的位置。
朱元璋在不临朝的时候,朝政一直都是朱标在主持。
而朱标主持朝政的时候,也会坐在那张书案的后面。
“陛下,臣有本奏。”
翰林院大学士刘三吾从群臣当中走出。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挥了挥手,示意刘三吾说话。
“陛下,太子亡故乃是大明之伤,长君宽仁,治国有道,众臣信服。”
“但如今太子已然亡故,陛下需振作才是。”
“且国不可一日无长君。”
“太子若在天有灵,定然也希望陛下龙体安康,希望大明永盛不衰,百姓安居乐业。”
“所以,臣建议,当立储君。”刘三吾的一番话直入主题。
立储。
至于立谁为储君,刘三吾则是没有说。
之所以不说,不是刘三吾没有所指。
其实早在朱元璋立太子朱标为储君之后,为了日后避免麻烦,就已经立下了祖制。
立长立嫡。
只有长君还有嫡子才能继承大位。
太子朱标为长子,也是嫡子,被立为储君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现在朱标死了。
那么这个储君应该落在谁的身上?
按照道理来说,应当是落在秦王朱樉的身上。
可是秦王朱樉本身就问题很多,曾多次差点被废。
如今又深陷晋王被毒害的风波当中。
显然不能立为储君。
而朱樉之下便是晋王朱棡。
然而,晋王朱棡还没到应天就一命呜呼了。
如今剩下的还有一个燕王朱棣,一个周王朱樉。
立燕王?
也不行。
不管朱樉是不是有错,但最起码一点,朱樉还活着,这就不符合立长立嫡的制度。
朱元璋自然也深知,立储势在必行。
如今他已经六十有五,没准哪天就会撒手人寰。
但是大明朝还有诸多的后患没有解决。
他还需要时间为新君清理道路。
那么立谁?
这个问题朱元璋已经苦思了不止一天了。
“刘三吾,既然是你提出来的立储,那你说说,咱应该立谁为储君。”
朱元璋看向了殿下站着的刘三吾。
朱允炆站在众多亲王的最后一位,心中狂跳不正。
低着头的朱允炆脸上已经浮现出了喜色。
如今这个局面,朱樉不适合立为储君。
剩余的嫡子则是因为朱樉还在,都不符合皇位传承的制度。
那么按照之前齐泰等人给他的谋划。
如今唯一能够继承储君的,也就只有他朱允炆了。
“臣建议,储君之位应该按照陛下之前所定,立长而立嫡。”
“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
“所以,臣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继储君之位。”刘三吾说道。
朱桂站在最前排,听着听着刘三吾的话,并没有出乎预料。
事实上立谁为储君,这件事朱元璋也一直在纠结。
而最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就是有刘三吾的这一番言论。
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朱元璋的态度。
朱桂侧头看了一眼燕王朱棣。
发现朱棣正在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
其余诸王则是形色各异。
有嫉妒,有羡慕,也有一些毫无反应。
比起做皇帝,其实很多人都愿意做一个逍遥王爷。
在自己的藩地当中如同土皇帝一般,也没有什么不好。
只是这些藩王不知道,他们未来都将会成为朱允炆登基之后的第一块磨刀石。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没有说什么,只是看向了朱允炆。
随后又看向了燕王朱棣,说出了一番满堂皆惊的话。
“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朱元璋沉声说道。
嘶!
—瞬间,大殿内的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包括朱桂在内。
燕王,朱棣!
朱棣不管是在诸多亲王当中,还是在嫡亲亲王之中,都是最为出类拔萃的。
行军打仗也好,文治武功也罢,都是诸子当中最出众的那一个。
而且这些年朱棣的战功颇多。
为了表示嘉奖,朱元璋令朱棣军中小事即可自行处理,只有大事才用上报。
而且负责守边的塞王每逢春季都会出关集体狩猎残元。
诸王当中,当以燕王朱棣为首,进行统一调派。
从洪武十三年开始,朱棣一共发动过两次大规模的北征。
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
因此,朱棣在诸多亲王当中,战功最为显赫,且带领军能力也是最为出众。
诸王三护卫的兵力少则数千,多则六万。
但朱棣手中的兵马却超过了十万。
这样一位强藩,几乎没有任何人敢于招惹。
所以,当朱元璋说出要立朱棣为太子之后,大殿上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对的。
(https://www.02shu.com/5032_5032739/1111107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