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收获二十八臣子的我成为千古一帝 > 第280章 暴利!

第280章 暴利!


【“晒盐法”据说就是文帝于梦中而得,众所周知,自大梁统一七国以来,大梁的海岸线就增加了不少。

再也不是没有海的地方了,大梁的盐主要来源有三种,池盐、井盐,以及海盐。

其中海盐是牢牢占据首位,其次就是池盐。

海盐产量最大,分布最广。

其实这里还是得稍稍感谢一下我们发明了海盐的老大哥宿国,要不是他们咱大梁后来哪来的海盐,哪来的那么长的海岸线。

大梁提取海盐的方式煮海水,煮海水就不可避免的需要一个东西—柴火。

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第一位,就可知柴的重要性。

况且古代的冬季可不像是我们现在的冬季,像我居住在南方城市,冬季最低气温那也只有零下几度罢了。

但在冬季,南方也是相当冷的,况且在文帝登基之前也还未棉花,保暖主要靠棉衣。

这个棉衣可不是棉花的那个棉衣,像是富贵之人,棉衣里面填充的主要是“丝棉”

而平民百姓的棉衣填充物主要是麻絮、芦苇花、柳絮,稻草等等之类的。

每每冬季死伤无数那是真的,上山砍柴之类的也别想,在大梁有树木之山是属于大梁,私自砍柴乃重罪。

据说这棉花也是陛下“机缘巧合”得到的,很多的大家都曾猜测文帝到底是有没有梦见神明,或者是遇到神。

梁史上关于文帝梦遇神明其实不是文帝朝的史官所记载,是后来的史官给文帝加上去的。

算是光环的一种?毕竟从古至今皇帝也不少,但只有文帝“得遇”神?

盐啊,可是个好东西,更是暴利的好东西。

比之粮只会有过之而不及也,粮那是好歹有官府进行调控】

说到古代的冬季,秦泽是真的深有感触。

要不是他穿越过来的身份是个皇子,要是个普通百姓,说不定他冬季都被冻死了。

就算是冬季他穿着棉衣,那也是不敢随意的出去玩的,更不敢玩雪。

真的是老老实实的待在寝宫之中,半点不敢让自己受寒,不然依照他这小身板,受寒只有死路一条。

每每出去还得披上他的“貂毛大衣”

当然更让秦泽瞩目的是天幕提到的棉花,棉花虽说他们大梁应该也有。

但和后世那种产量高,品质优越,好种植的棉花可不同,后世的农作物都是经过培育的,选取各个优点。

而没有经过培育的可想而知,那简直是集缺点于一身。

就算是秦泽想起那后世的种种记忆,面对这种情况,真还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双手一摊,一点办法都没有!

“难不成未来的我真的有系统?不der,系统你丫的来的也太晚了点吧?”

秦泽吐槽,金手指这不靠谱啊,跟着宿主还能迷路了十来年?

吐槽归吐槽,秦泽是真怕这天幕也是狗系统搞来的,暂时还不知道有什么目的。

【景帝时期对于盐实行的政策是“不完全官府垄断”而且并没有制定与盐相关的职位,主要是由“治粟内史”统管。

民间也可自行生产盐,但由于大梁的税收比较重,一般人还真的轻易不敢生产。

至文帝登基之后大改税收,这自行生产盐所产生的税收自然也降下来。

商人最是趋利,他们都敢在大荒之年将粮食的价格抬高数倍,这盐之暴利自然也想要碰一碰。

从官府低价购买大梁的盐,商人再高价贩卖。

将文帝所收之商税转嫁给普通百姓。

从景帝始就开始有暗中偷偷贩卖盐,走私盐,商人走南闯北,结合朝中臣子,走私盐虽风险极大,但利润也是极大的。

一方提供钱财,一方提供庇护,蒙上之听。

而且海盐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在大梁都占据主要地位,煮盐法耗柴,成本不低。

盐,又为生活必须品,与粮一道,不买不行。

从上到下,盐,可谓是油水最为丰厚之地】

{后面的那些大盐商都是富可敌国的主,就连皇帝也不敢轻易动。

江南水最为深,必得朝中最有能力,不怕死得,最得皇帝信任的臣子才可去}

{以及后面的“南北之争”景文两帝王在位时倒是没有南北之争。

景帝那是属于没统一天下之前的祖籍之争,虽然都是大梁人,但在大梁没统一之前不是啊。

比如:王相,封相,这祖籍都不是一个诸侯国的}

{盐,这玩意古代是真的贵,毕竟柴贵,用柴煮出来的盐,更是贵上加贵,不吃还不行}

{还是现代好,一包盐几块钱都能买到,幸好我是生活在现在,不然以我的工资,怎么感觉到了古代连一点盐都买不到}

{不过文帝登基之后提出的“晒盐法”和改进汲卤工具,降低了盐的成本,引进市场,盐商竞争,价格就被打下来了}

{我记得当时文帝好像就揪出来一连串的走私盐的。

戏称“一个人贩子的大案”}

{文帝那上位是真的忙,即便是有王相这等老臣帮忙,也是熟悉政务很久。

又没有自己的人手,堪称空降到总公司的总裁。

名头虽有,但无人手}

{富的咱文帝都眼馋,咱文帝登基的时候那国库都能跑马。

深刻诠释了什么叫“兜比脸干净”}

景帝目光落在治粟内史身上,只见须发半白的老头子豆大的汗珠落下来。

“天幕,可真是害死我等啊”

“陛下,臣,臣,老臣无知,竟让这些奸逆之人钻了朝廷的空子,臣有罪,臣该死”

任由治粟内史哭的眼泪鼻涕一起流,景帝也没有半分动容。

景帝这人眼睛里极其容不得沙子,这人失职如此,还不知道有没有在其中伸手。

此人必不能留。

“臣觉得这治粟内史乃是九卿之一,归王相通管。

不过王相事务繁忙,小小盐之事自然是入不了王相之眼。

竟没想到这下面出了这么大的事情。

天幕显,我等才知,蛀虫竟已到这种地步”

没错,就是要搞你王相,这回一个失职跑不掉。

御史大夫站出来,感谢天幕送来的业绩。


  (https://www.02shu.com/5032_5032538/4429549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