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中科院首席才三岁?国家疯了吗! > 第96章 用算力抹平信噪比天堑

第96章 用算力抹平信噪比天堑


“一个数千吨重的庞然大物在深海中以八十节高速掠过,它不可能不留下痕迹。”

“这个痕迹并非声音,而是它作为实体存在,对整个水文环境造成的微弱但绝对存在的影响。”

钱秉文走到那面巨大的全息屏幕前,调出了复杂的深海洋流三维模型。

无数蓝色的数据流在屏幕上涌动,代表着温度、盐度、压力等复杂变量。

“当‘幽灵’穿过这片水域,它会排开海水,改变局部压力;它自身携带的温度,会与周围环境产生温差;它高速运动,甚至会引发水体介电常数的细微变化。”

钱秉文的手指在模型上划过一道轨迹,那道轨迹周围的数据流都产生了微不可查的紊乱。

“这些变化,就是它的‘足迹’。”

“我们不再需要去‘听’,我们只需要去‘看’,去看懂这片海洋的每一次细微变化。”

这番解释,让刚才还茫然的科学家们醍醐灌顶。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在眼前缓缓开启。

可吴刚院士,这位在水声领域浸淫了半个世纪的泰斗,却从最初的震撼中挣脱出来,眉头紧锁。

“钱院士,理论上我承认你的方向是正确的。”

吴刚的声音沙哑,带着专业领域最后的固执与审慎。

“但实践中,这根本行不通!”

他大步走到屏幕前,也调出了一组数据模型,那是南海区域的实时环境监测图。

屏幕上充满了各种颜色的噪点和波动曲线,混乱不堪。

“这是深海,不是实验室里的鱼缸!”

吴刚指着屏幕上剧烈跳动的数据,语气变得激动。

“这里有地热喷口引起的温度异常,有不同密度盐水团交汇形成的‘水下瀑布’,有鲸群迁徙造成的巨大水体扰动,还有无处不在的潮汐和洋流!”

“你所说的‘幽灵’留下的微弱扰动,相对于这些庞大的背景噪音,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另一位海洋动力学领域的专家,名叫孙立伟,此刻也站了出来。

他面色凝重,在自己的终端上操作了几下,将一份模拟报告投射到主屏幕上。

“吴老的判断没有错,这是我们做的初步模型,假设敌方目标是一艘直径十米,长度一百五十米的物体,以八十节速度通过。”

屏幕上的模拟动画开始播放。

代表“幽灵”的信号源在庞大的海洋背景数据中,就像一粒投入沸腾钢水里的沙子。

它激起的涟漪,在出现后不到千分之一秒,就被周围更强大的数据洪流彻底吞噬,了无痕迹。

孙立伟叹了口气,指向最终的结论。

“信噪比低于负五十个分贝,这意味着信号强度只有噪音强度的一百五十万分之一。”

“以我们目前最顶尖的传感器技术,想要从这种级别的噪音中提取有效信号,无异于痴人说梦。”

刚刚被点燃的希望之火,被这盆冰冷的现实之水瞬间浇灭。

实验室里的气氛再度跌入冰点,甚至比之前更加压抑。

从一个技术难题,跳到了另一个看似更加无法逾越的物理学天堑。

科学家们面面相觑,脸上满是挫败与无力。

他们知道吴刚和孙立伟说的是事实,是无法回避的冰冷规律。

这感觉,就像你明明知道宝藏就埋在山下,但整座山都是用无法撼动的钻石构成的。

钱秉文也沉默了。

他凝视着屏幕上那片混乱的数据海洋,大脑在飞速运转。

是的,信噪比,这才是最核心的难题。

就在这片令人窒息的沉默中,一阵轻微的鼾声不合时宜地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发现林天不知何时已经靠在钱秉文的怀里睡着了。

他似乎玩累了,小小的身子蜷缩着,脸上还带着一丝满足的红晕。

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出声打扰。

他们看着这个在睡梦中都显得无比纯净的孩子,心情复杂。

或许,只有在孩童的世界里,问题才总是那么简单。

忽然,林天在梦中砸了咂嘴,小手无意识地挥动了一下。

他用只有钱秉文能听清的音量,喃喃吐出几个字。

“好多好多听话的小耳朵……”

钱秉文的身躯猛地一震。

他低下头,难以置信地看着怀中熟睡的林天。

林天翻了个身,继续梦呓:“……连成一张网……”

小耳朵……

好多好多……

连成一张网……

这几个简单的词汇,像一道横贯天际的闪电,猛地劈开了钱秉文脑中最后的迷雾。

他的瞳孔在瞬间放大,呼吸都为之停滞。

一个疯狂而宏伟的构想,在他脑海中以光速成型。

天网!

是“织女”系统的天网!

那个由数万颗微纳卫星组成的,用于瘫痪“星链”的量子干涉网络!

钱秉文猛地抬起头,眼神中爆发出骇人的光芒。

他快步走回全息屏幕前,激动到几乎握不住手中的光笔。

“孙院士,你说单个传感器的信噪比不够,那如果不是一个呢?”

孙立伟愣住了。

“钱院士,你的意思是……增加传感器阵列?我们试过,就算部署上千个,对于浩瀚的南海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信噪比的提升微乎其微。”

“不,不是一千个。”

钱秉文摇了摇头,他的声音因极度的兴奋而带上了几分颤抖。

“是十亿个!一百亿个!甚至更多!”

整个实验室,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钱秉文这句石破天惊的话给震慑住了。

一百亿个传感器?那是什么概念?

钱秉文没有理会众人的惊骇,他的思维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领域。

他结合林天的梦话和“天网”系统的核心构想,在屏幕上写下了计划的名称。

“量子水文感知网络。”

“我们放弃追求单个传感器的精度,那是一条死路。”

钱秉文的声音斩钉截铁,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

“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在南海的关键航道、关键海域,部署数以亿万计的,尘埃大小的微型量子传感器。”

他挥动手臂,屏幕上出现了新的模拟动画。

无数微小的光点被播撒进深蓝色的三维海洋模型中,像一片璀璨的星河。

“这些传感器结构极其简单,只负责感知周围普朗克尺度内的水文参数变化,并将数据通过量子纠缠信道,实时上传。”

“单个传感器的数据是无意义的,充满了噪音。”

钱秉文的语速越来越快,眼神也越来越亮。

“但是,当一百亿个传感器的数据洪流汇集到‘天宫’量子计算机时,一切都将改变!”

他指向背后那代表着龙国最强算力的“天宫”标志。

“我们不再需要进行复杂的滤波和降噪,那是传统计算机的笨办法。”

“我们将用‘天宫’的算力,对整个南海的水文数据进行实时、完整的镜像建模,用算力暴力还原每一滴水的熵增轨迹!”

“‘幽灵’的信号再微弱,它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熵增源。”

“在‘天宫’面前,在亿万个‘传感器’组成的这张天罗地网面前,它那点微不足道的扰动,就像黑夜中的灯塔,根本无所遁形!”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孙立伟张大了嘴,呆呆地看着钱秉文,看着屏幕上那个宏伟到近乎科幻的构想。

用算力,去对抗物理规律的极限。

吴刚的身体在微微颤抖。

他不是在害怕,而是在激动,一种穷尽毕生追求,终于得见曙光的巨大激动。

“以数量,弥补质量的不足……以算力,抹平信噪比的天堑……”

他喃喃自语,浑浊的老眼中,渐渐涌上了一层水汽。

何等霸道,何等恢弘的构想。

吴刚缓缓地,缓缓地转过身。

他没有看钱秉文,也没有看屏幕。

他的目光,穿过人群,落在了那个还在钱秉文怀中安睡的孩童身上。

这位在水声领域执牛耳数十载,从未向任何人低过头的倔强老者。

他整理了一下自己那身一丝不苟的中山装,挺直了因年迈而有些佝偻的脊背。

然后,对着熟睡的林天,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闻道有先后,达者为师……”

吴刚的声音颤抖着,带着哭腔,却又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释然与敬佩。

“我为我之前的浅薄和傲慢,道歉。”

他直起身,目光灼灼地看向在场的所有同僚。

“我们这些老家伙,守着过去的经验和理论,确实已经落后了。”

“现在,请让我们拥抱这个属于量子的新时代,让我们开始吧!”

话音落下,孙立伟第一个站了起来。

紧接着,第二位,第三位……

整个“深海龙宫”实验室的科学家,全体起立,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炽热的火焰。


  (https://www.02shu.com/5032_5032248/5035606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