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铜符启秘,故纸藏声
“林晓,你快来看!这铜符背面的纹路,拓下来竟能拼出半张地图!”胡小满举着张拓片冲进修复室,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动,拓片边角还沾着未干的墨汁。
林晓正用软毛刷清理那枚陨铁铜符,闻言抬头,鼻尖沾了点灰:“别慌,先放桌上。昨天刚清理完锈迹,可别给我蹭花了。”她放下毛刷,小心翼翼地展开拓片,“哪来的纹路?我记得背面只有些模糊的云纹……”
“是用特殊光源照出来的!”胡小满指着修复台的紫外线灯,“老周说这叫‘隐纹’,得用紫外线才能显形。你看这曲线,像不像咱们上次在暗河发现的水道?”
林晓凑近细看,拓片上的线条果然与暗河勘探图高度吻合,末端还有个小小的“藏”字。她猛地想起什么,翻出那本《成德藩镇事记》:“你看这里——‘铜符藏秘,水脉引途’,原来不是瞎说的!”
“啥好事这么热闹?”王小宇拎着个工具箱进来,里面叮当作响,“我刚从库房取了新的测年仪,刘队让给那批竹简测年代。”他凑过来看拓片,突然一拍大腿,“这不是‘七星沟’的水道吗?我上周刚去那边勘测过,有段暗河早淤塞了,当地人说底下有‘老东西’。”
胡小满眼睛一亮:“难道王绍鼎在暗河藏了东西?”
“可能性很大。”林晓翻开《王氏家语》,指着某页批注,“你看这句‘文籍易毁,金石难销’,他可能把重要的东西铸进了金属器,藏在暗河附近。”
正说着,老周背着个大包进来,满头是汗:“可算找着你们了!张教授让我把这个送来。”他掏出个密封袋,里面是块巴掌大的青铜残片,“这是在七星沟淤塞处挖出来的,上面的花纹跟铜符一模一样。”
“残片?”王小宇拿起放大镜,“边缘有明显的切割痕迹,不像是自然损坏。”
林晓突然想起什么:“《事记》里说‘分铜为七,合则为图’,难道还有六块残片?”
胡小满赶紧翻拓片:“你看地图上标了七个点!每个点旁边都有个小符号,像星星又像字母。”
“刘队的电话!”王小宇接起对讲机,听了几句后神色一振,“他说博物馆收到个匿名包裹,里面是块青铜残片,还有封信,说‘七星聚,文脉续’。”
“走!去博物馆!”林晓抓起拓片,“说不定匿名包裹里还有线索。”
四人赶到博物馆时,刘建国正坐在轮椅上研究那块新残片,旁边放着封信。“你们看,”他指着残片上的符号,“跟铜符隐纹是一套的,这符号对应‘斗’宿,我查了星图,正是王绍鼎时期的北极星方位。”
胡小满把拓片铺在桌上:“七个点对应北斗七星!每个点的符号都是星宿名。”
“信里说啥?”林晓拿起信纸,字迹古朴,像是刻意模仿古人笔法:“吾乃王氏后人,先祖遗训,铜分七片,藏于七星沟七处,得之可寻‘文脉窟’。窟中不仅有孤本,还有他修订的《藩镇志》,补正史之缺。”
“文脉窟?”王小宇皱眉,“《事记》里只字未提啊。”
“未必,”林晓翻到《事记》最后一页,指着空白处,“这里有淡淡的压痕,像是写了字又刮掉了。老周,能复原吗?”
老周掏出紫外线灯照上去,果然显出几行字:“窟在七星交汇,水穷处,以铜符为钥。”
“水穷处……”胡小满对照地图,“七星沟暗河的终点是个地下湖,早就干涸了,当地人叫‘死水潭’。”
“备车!去七星沟!”刘建国拍板,“既然说了‘文脉续’,咱们就得找着这文脉窟,不然对不起老王家人的苦心。”
赶到死水潭时,夕阳正往山下落。王小宇用探测仪扫描,发现潭底有金属反应,分布正好是北斗七星的形状。“七个点都有反应!”他兴奋地喊,“深度不到三米,能挖!”
老周带来的工程队很快清理出七个坑,每个坑底都有块青铜残片。胡小满将残片按拓片位置拼合,正好组成个圆形,中间的凹槽与铜符完美契合。“咔”的一声轻响,铜符嵌入凹槽,地面突然震动,潭底裂开道石门,露出台阶。
“下去看看!”林晓举着手电,率先走下去。石门内是条甬道,两侧石壁刻满文字,都是王绍鼎的批注,从《论语》到《孙子兵法》,甚至还有他写的《劝学诗》。
“这才是真东西啊,”刘建国摸着石壁,“史书说他‘不习文墨’,全是瞎写!”
甬道尽头是间石室,中央摆着个铜匣,上面刻着“文脉永存”四个字。林晓用铜符打开匣盖,里面是一摞泛黄的竹简,还有几本线装书。“是《藩镇志》!”她激动地翻开,“这里写着他如何兴修水利、创办乡学,还有与其他藩镇的书信,根本不是‘割据’,是‘保境安民’!”
胡小满拿起本孤本,是《韩昌黎文集》,里面有韩愈的亲笔批注,比现存版本多了三篇佚文。“这要是公布了,文学史都得改写!”
王小宇发现石室角落有个木箱,打开一看是堆陶罐,里面装着种子,标签写着“藏书阁防火用,遇火不灭”。“是防火种子!”他惊叹,“古人的智慧太厉害了!”
刘建国拿起《藩镇志》,手抖个不停:“我就说嘛,一个建了四十八所乡学的人,怎么可能是军阀?这些东西,得赶紧整理归档,让所有人都知道真相。”
林晓看着满室的典籍,突然想起信里的话:“王氏后人说‘文脉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让被埋没的历史重见天日,让好的做法传下去。”
胡小满掏出手机拍照:“我要发个朋友圈,配文‘原来千年前的人,也在为我们守护文脉’。”
“别光顾着拍,”王小宇笑着抢过本竹简,“快来帮忙整理,今晚怕是要通宵了。”
刘建国看着忙碌的年轻人,又望向满室典籍,突然笑了:“王绍鼎要是知道,千年后还有人找他的东西,还把他当回事,估计能笑醒。”
林晓闻言抬头,正好对上胡小满举着的手机镜头,她笑着摆手:“别拍我,拍竹简!这才是主角。”
“主角是它们,也是我们。”刘建国的声音带着感慨,“找着它们是本事,传下去才是本分。”
胡小满把镜头转向石壁上的《劝学诗》,轻声念道:“薪火传不尽,书香满人间。”
王小宇接话:“那咱们就做这传火人呗。”
夜色渐深,石室里的灯光亮如白昼,与千年前埋下的铜符微光交相辉映,仿佛真有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典籍与人心间流转不息。
(https://www.02shu.com/5032_5032244/5039038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