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我的时代1979! > 第138章 《人日》评论和大卖

第138章 《人日》评论和大卖


9月30日,四中胜利闭幕。

    大会进一步肯定了家联产责任制的改革方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也展示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推动农村体制改革的决心。

    其本质是改革开放初期对“三农”问题的一次关键政策聚焦,为农村题材文学突破桎梏、回归现实关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语境与创作空间。

    而一些农村改革题材的作品,吃到了第一波政策红利。

    已经被当做内参的《谷仓》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文学作品,满嘴流油。

    10月1日,《人日》发表评论文章《文学当为时代立照——从《谷仓》看农村改革的精神先声》,肯定了《谷仓》在农村改革文学中的地位。

    “在全d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刻,一部扎根安徽农村大地的文学作品《谷仓》,以其对农村改革脉搏的敏锐捕捉、对农民主体诉求的深刻洞察,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由凤阳知青许成军创作的作品,不仅以鲜活的文学笔触记录了农村变革前夕的真实图景,更以超越时代的预见性,呼应了四中《决定》中“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激发农村活力”的核心精神,成为文学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范例。

    《谷仓》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跳出了以往农村题材文学的叙事窠臼,将目光聚焦于黄土地上最朴素的生存诉求与发展渴望。作品中,谷仓保管员许老栓攥着刻有“1958”字样的铜钥匙,二十年守着集体粮仓却在仓壁刻满漏麦量的“正字”;返乡知青许春生带回小岗村分地消息,用仓底漏麦在荒地试种,父子俩在“守旧”与“求变”中的拉扯,恰是农村改革前夕亿万农民心声的缩影。这些细节并非虚构的文学想象,而是作者扎根凤阳农村、亲历生产实践的真实提炼。当四中明确提出

    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穿透时代的表象,捕捉历史的必然。《谷仓》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1979年农村的真实面貌,更在于它以文学的自觉,呼应了.的思想路线。作品中,许春生用科学方法试种、许老栓从守仓到分地的转变.

    这种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变革紧密相连的创作,让文学不再是脱离现实的“象牙塔产物”,而成为反映时代、服务时代的“精神桥梁”——正如四中所强调的“要深入农村,倾听农民呼声”,《谷仓》正是用文学的方式,把农民的心声传递到时代的聚光灯下。

    当前,农村改革的春风正吹遍神州大地,从江淮平原到华北沃野,亿万农民正以精神为指引,在土地上书写新的希望。《谷仓》的创作实践启示我们: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扎根现实土壤、倾听人民心声,既要成为时代的“记录者”,更要成为改革的“先声者”。让我们以《谷仓》为镜,深刻领会四中加快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尊重农民首创、激发农村活力,让文学与改革同频、与时代同行,共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文章一出,文学界对于《谷仓》的诸多争议烟消旗鼓。

    尤其之前文学界差点打出猪脑子的题材敏感争议不复存在。

    从疑似否定集体化到变成了呼应改革探索。

    武大一讲师眼前一黑。

    南大某教授深夜吐血。

    四中政策基调直接为《谷仓》的题材正名。

    作品中农民对生产自主权的追求,不是否定集体,而是对僵化生产模式的合理突破;许老栓的布账与试种,恰是全会所鼓励的农民首创精神的文学写照。

    《人民日报》发文进一步强化这一认知,称《谷仓》用麦粒重量说话,昭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将作品定性为改革萌芽期的真实记录。

    总的来说,就是国家为许成军背书。

    这篇文学作品好,我赞成,谁反对?

    谁敢反对?

    许成军的文学地位正在进一步提高,他在来到许家屯第一时间埋的芽正在这个时代的茁壮生长。

    踩在时代的鼓点上,每一步都是隆隆作响。

    毫无疑问地,《谷仓》成为了许成军的代表作。

    10月2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文章表示:“许成军精准把握改革脉搏的农村叙事新锐,填补了伤痕文学向改革文学过渡的题材空白。”

    10月3日,曾经发表过许成军散文的《解放日报》,更近一步,发表评论文章,用一句话将许成军未来的文学高度再上一层楼。

    “此后,提及  1979年改革文学的早期实践,《谷仓》将与蒋子龍《乔厂长上任记》的工业改革形成工农双璧,许成军已经成为改革文学开拓者。”

——

    全会闭幕与《人日》为《谷仓》“树金身”的热潮,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让刚刊发在《清明》创刊号上的《红绸》瞬间获得了跨越式的传播动能与价值背书。

    其影响从市场反响到文坛定位全面铺开,呈现出与普通新作截然不同的热度曲线!

    借东风啦!

    这就跟某点大神作家写新作自带流量一样,《红绸》本就实力、热度都不缺,又搭上了《谷仓》的东风。

    在全国范围内可谓是一炮而红!

    市场上。

    《红绸》直接承接了《谷仓》带来的读者红利与文学饥渴时代的阅读热情。

    原本《清明》创刊号因矛盾作序已引发关注,而随着许成军被《解放日报》与蒋子龍并称为“改革文学开拓者”。

    各地报刊纷纷加入转载行列。

    几日来,《清明》一连数到数封关于《红绸》的转载请求。

    更热闹的是。

    魔都、京城等地的刊物资讯刚发布便出现脱销,编辑部不得不紧急加印数次,街头报亭前甚至出现读者排队抢购的场景。

    许多读者抱着“读懂《谷仓》作者另一部作品”的心态翻阅《红绸》。

    将对农村改革叙事的认可延伸至战争题材的阅读中,使这部原本聚焦个体命运的小说,意外获得了远超同类题材的关注度。

    东风中学。

    许志国正上着课,教育局吴大姐急匆匆地把他拉出去:“不得了啦!老许!你儿子火大发了!”

    “是嘛?”许志国一脸莫名其妙,“他火他的呗,跟我有啥关系?”

    “你儿子作品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啦!”

    许志国:“啥玩意,不是火了么?咋还批评上了!”

    吴大姐一拍自己嘴:“你看我这嘴。批评说多了,不是批评!被表扬了,好大的声势呢!现在大家都在议论你儿子的《红绸》和《谷仓》,不简单啊!”

    “那跟我啥关系,课还没上完呢!”

    许志国一脸莫名其妙。

    但是!

    他面上说着没关系,嘴角却已微微翘起。

    好家伙,今晚又能找老梁喝点小酒,顺便给他讲讲《谷仓》的故事,《红绸》也得讲讲。

    “那咋没关系,晚报要采访你!说你作为校长和家长怎么为祖国培养出这样的文艺界人才!”

    “快走!快走!记者等着呢!”

    “诶,多大点事,我先上个厕所!”

    老许没去厕所,赶忙回到办公室,找个猪油罐抹了把头发,又在柜子里翻出了自己烫好的中山装。

    中山装什么时候烫的?

    老许能告诉你他时刻准备着?

    文学界一系列变化让许成军眼花缭乱。

    此前有零星声音质疑《红绸》“偏重人性刻画,与时代主潮疏离”。

    但因为刊发时间还短,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发酵。

    在《谷仓》被定性为“改革先声”后,评论界迅速调整视角,将两部作品视为许成军创作谱系的互补两面。

    《光明日报》的评论延伸解读称,《红绸》中黄思源与春燕的命运纠葛,实则是“大时代中个体尊严的文学注脚”,与《谷仓》对集体变革的书写共同构成“改革初期的精神图谱”。

    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高校研究者与资深评论家纷纷撰文。

    态度那叫一个严谨。

    《文艺报》编辑那叫一个新奇,一天收到了上百封对于《红绸》的文学评论。

    新人?

    不!

    这叫改革旗手!

    评论者们从“历史叙事中的人性温度”“传统比兴手法的现代转化”等角度挖掘其价值。

    使《红绸》快速脱离“新人新作”的评价范畴,直接进入“新时期文学重要实践”的讨论序列。

    许成军看到后,难免撇了撇嘴,这分析视角依然没摆脱对古典文学分析的窠臼。

    我那么多设计、文学笔法!

    小日本子看见了,你们都看不见是吧?

    装聋作哑!

    不过,官方与出版界的资源倾斜则让《红绸》的传播路径更加顺畅。

    中国作协将其纳入“改革文学研讨”重点篇目,邀请研究者专题解读。

    《收获》《十月》等顶尖文学期刊主动联系许成军,提出连载《红绸》续篇或刊发相关创作谈的邀约,打破了以往刊物对新人作品的考察周期。

    《清明》更是想要趁热打铁,启动《红绸》单行本的编辑工作,将矛盾序言与《人民日报》对《谷仓》的评论一同收录,强化其“时代印记”属性。

    陈主席多少还是没被热血冲昏了头,现在这个趋势,单行本必然要发!

    但是刚上市一周,你就搞什么单行本?

    眼下的资源聚合效应,使得《红绸》在刊发后短短半月内,完成了从“期刊作品”到“文化现象”的跨越。

    火大发了!

    1979年文学刊物年人均占有量不足0.5本。

    《清明》创刊号因矛盾作序已引发关注,叠加许成军“工农双璧”的舆论标签,形成“现象级新作”效应。

    上海、BJ、合肥三地新华书店出现凌晨排队购刊现象,甚至出现“一刊难求,复印传阅”的盛况。

    陈邓科看到《清明》的销售数据嘴笑的都快合不拢!

    报表上“130000册”的数字被红笔圈了三圈,边角还沾着他早上没擦干净的馒头屑。

    《清明》首印  5万册,加印3次,紧急追加8万册,覆盖全国28个省市新华书店。

    规模空前!

    比预期的10万册,已经领先一大截。

    他突然一拍桌子,报表“哗啦”飞起来,又被旁边的严阵伸手接住。

    这一拍,把桌上的搪瓷缸都震得跳了跳,里面的散装白酒洒出几滴,落在桌布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13万!真他妈  13万!”

    陈登科的嗓门比煤炉上的水壶还响,“我之前跟印刷厂拍胸脯说‘能卖  10万就烧高香’,现在倒好,加印三次还不够!上海新华书店刚才打电话,说今早排队的读者把门板都快挤掉了,让咱再加急发两千册!”

    严阵把报表铺在桌上,拿起搪瓷缸给陈登科倒满酒,酒液晃着泡沫:“老陈,你可别忘了,当初还有人说‘许成军太年轻,《红绸》撑不起创刊号’,现在呢?

    安徽本土就卖了2万册,凤阳那边的供销社,连仓库里的样刊都被老乡抢空了,要让孩子沾沾凤阳的文曲星!”

    王英琦抱着刚拆封的样刊,笑得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她从帆布包里掏出袋供销社买的水果糖,往桌上一撒:“刚才楼下传达室大爷说,

    有个首都来的老作家,坐火车来合肥开会,就为了要本带矛盾序言的创刊号,排了俩小时的队,说‘回去跟学生讲,这才是新时期的好东西’!

    还有咱安徽作协的同志,刚才送来了锦旗,说咱《清明》‘为安徽文坛长脸了’!”

    编辑部的人都看向陈邓科。

    陈邓科尴尬的咳嗽一声,挥了挥手。

    作协和文联啥关系,他们不知道?

    老小子玩这一手是吧!

    说话间,编辑部的小年轻们抬着个铝制饭盒进来,里面装着刚从食堂打回来的红烧肉,油星子还在盒盖内侧凝着。

    “陈主编!严老师!咱庆祝庆祝!这肉是食堂师傅特意多给的,说‘沾沾《清明》的光’!”

    陈登科抓起块肉塞进嘴里,油汁顺着嘴角往下淌,他也不擦,指着报表上的数字跟大伙说:“你们等着!《红绸》单行本咱马上启动,就凭现在这热度,印20万册都不愁卖!到时候咱再请许成军来合肥,开个读者见面会,让那些说咱‘小刊物办不出大动静’的人好好看看!”

    严阵喝了口酒,突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摸出张皱巴巴的纸条:“对了,刚才一个叫藤井省三的日本人从上海打电话来,

    说东京大学想订500册创刊号,还说什么想要翻译《红绸》日文版——咱这刊物,这就卖到国外去了?”

    办公室瞬间安静。

    大家大眼瞪小眼。

    啥玩意?

    要干啥!

    1979年,内地还处于一个相对闭塞的地位。

    80年代谁的作品能漂洋过海出国,那就真好比国足进了世界杯!

    这话一出,办公室里瞬间炸了锅。

    大家不断讨论着出海的可能,严震也是一脸感怀,一个还不到21岁的年轻竟然实现了他们这代人努力半辈子的成果。

    后生可畏!

    后生可怖!

    王英琦忙着给各地书店回电话,小年轻们围着报表数数字,煤炉上的水壶“噗噗”喷着热气,把每个人的脸都烘得通红。

    陈登科靠在椅背上,看着眼前的热闹,手里攥着那杯酒,突然觉得眼眶有点发潮。

    从筹备创刊号时的忐忑,到现在销量爆火的欢腾,这一切,都比他预想的还要滚烫。

    “叮铃铃——”

    桌上的电话又响了,王英琦接起一听,立刻笑着喊:“陈主编!首都《人民文学》的同志打来的,说要跟咱约《红绸》的创作谈,还要转载茅盾的序言呢!”

    陈登科猛地站起来,酒都忘了喝:“接!赶紧接!跟他们说,创作谈咱让许成军好好写,保证让他们满意!”

    说完觉得不对,“慢慢说!咱现在属于优势地位!”

    这么下来。

    未来《红绸》的单行本也让陈邓科有了更多信心。

    他提笔给许成军写信,关于销量、单行本以及译著的事。

    10月7日,许成军收到了一封特别的读者信。

    来自NJ军区。

    NJ军区作为华东军事文化建设的前沿。

    正亟需符合“二为”方向的优秀作品充实部队精神生活。

    《红绸》的出现恰好补足了这一环。

    要知道,NJ军区覆盖安徽、魔都、江苏等《红绸》与《谷仓》传播的核心区域,报刊发行网络与地方文化系统联动紧密,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工农双璧”“改革文学开拓者”等舆论热点。

    最重要的是,老山战役NJ军区也有不少战士参加。

    许成军一大早拆开邮递员老王带来的信封。

    说实话,他还是不习惯这样的沟通方式,实在低效。

    但是,电话在中国逐渐开始普及是在20世纪90年代。

    在此之前,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极低,1978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38部/百人。

    1982年11月,中国第一套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在福州开通,1984年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成立,推动了电话事业的发展。

    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家庭用固定电话开始真正进入百姓家并慢慢普及。

    拆开信封,熟悉的红星映入眼帘。

    “(79)政文函字第18号

    许成军同志:

    您好!近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对您的作品《谷仓》《红绸》的评论与报道,已在我军区广大指战员中引发热烈反响。作为扎根安徽农村、兼具知青与创作者双重经历的新锐作家,您以敏锐的时代洞察与鲜活的文学笔触,既在《谷仓》中捕捉到农村改革的萌芽脉动,更在《红绸》里刻画出战争年代军民相依的人性光辉——这种“扎根大地、观照人心”的创作追求,与我军“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度契合,也为新时期部队文艺建设提供了宝贵范本。”

    扫到这,许成军大概知道对方想要做什么了。

    但是无疑他得同意的。

    别说给钱,不要钱也得上啊。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5032_5032235/1111101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