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退位让贤 > 第六百一十五章 朝议!风暴!

第六百一十五章 朝议!风暴!


顾盼君知道这是正理。

皇帝的旨意,发到政务处之后,通常并不是马上下发的。

特别是涉及到国政方针的事。

比如说,皇帝说要推行义务教育,可具体怎么推行呢?

这需要一个很详细的执行方案。

并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否则,下面接到圣旨的各级官府,就会乱搞一通了。

诸如,以地方财政紧张,没钱为由,置之不理。

或者只装装样子做一下表面功夫,招几个学生应付一下,实际上根本上不落实下去。

就算上面问起来,他们也可以答复,没钱我怎么办?

又或者,以办义务教育为由,向百姓加征教育税之类的。

实际上却是借机模征暴敛,大肆敛财。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尤其是有了圣旨当挡箭牌,那更是会群魔乱舞,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下面各级官僚机构做不出来的事。

所以,在发放圣旨,尤其是发放涉及国政方针的圣旨之前,一定要细化,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以便约束下面的各级官僚,更好的进行管理。

不过,今日的情况不一样。

顾盼君道:“马上就发下去,一分钟也不许拖延。”

“在下发的同时,可以注明,这是大纲。”

“后续朝廷还会下发具体的实施方针。”

“此外,还要让各级官府传达陛下的旨意,张贴告示,让大明的每一个老百姓,都知道陛下祭祀圣人的祷文里说了什么。”

她顿了顿,又接着道:“不仅政务处要发,军务处也要发。”

“要让全军所有将士,都知道这是陛下的旨意。”

“除此之外,《大明日报》要将祷文全文在头版头条刊印,大肆宣传。”

“尤其是要让陛下确立新学的旨意,深入人心。”

杨士奇微微有些错愕。

虽说传达皇帝祭圣的祷文,是理所应当的事。

但也不必这么急吧?

莫非出什么事了?

不过,他行事素来谨慎,尤其是成了政务大臣之后,更是如此。

绝不会随意多说一句话。

当下拱手道:“臣遵旨!”

旋即令人去传令,让电报机房里的人,赶快将祷文发给下面的各级官府。

此时,蓝玉出列道:“皇后娘娘,本朝律法,后宫不得干政。”

“虽然皇后尊贵无比,但止管内宫之内,外廷政务,虽片语不得耳闻,更不许置言。”

“况且,皇后娘娘此前还被陛下降了明旨,禁足于坤宁宫中。”

“今日皇后娘娘公然抗旨,擅自离开坤宁宫,已是大罪。”

“来这勤务殿,对朝廷政务、军务,指手画脚,更是不该。”

“臣敢问皇后娘娘,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为何来此干政?”

他一连串质问,直接压了下来。

言语咄咄逼人,对皇后公然干政,极为不满。

问完之后,又接着道:“刚才收到有驻军发来的消息,言及陛下在曲阜发紧急电文,让他们立刻带领全军,赶往曲阜文庙。”

“蓝玉私以为,陛下早定了规定。”

“凡是调动军队,必经过军务处。”

“况且如今电报往来方便,往军务处发一封电报,再让军务处传达调兵之令,又有何妨?”

“为何要绕过军务处调兵呢?”

“再者,陛下在山东曲阜祭祀圣人,好端端的,怎么会紧急调兵前去呢?”

“这其中甚是不合情理。”

“微臣只恐其中有诈。”

“或有人假传旨意。”

“毕竟只是电文,究竟是不是陛下的旨意,难以核验。”

“皇后娘娘,您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顾盼君看了眼气势汹汹的蓝玉,而后目光又缓缓扫过在场的所有政务大臣,军务大臣,方开口道:

“没错,本宫今日确实是违旨出来了。”

“因为皇帝在山东曲阜,遭遇逆贼作乱,已然身陷险境。”

“眼下朝中又无人监国。”

“本宫身为皇后,不得不出来主持大局。”

此言一出,下方的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皆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顾盼君又拂地一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盯着蓝玉道:“你刚才问,绕过军务处调兵,是不是有人假传旨意?”

“本宫现在就可以回答你,是随驾的贵妃徐妙锦以陛下的名义,下发的调兵旨意。”

这番话有若惊雷炸响,蓝玉都被惊得愣在了那里。

听到下面的军队上报突然接到调兵的旨意,他们一干军务大臣只是觉得奇怪。

但并没有人往造反这方面去想。

更不会想到,有人敢谋害陛下。

毕竟,如今是太平盛世。

大明国力正蒸蒸日上,朝内安定,海宴河清。

这时候,如果说有一二逆贼,做行刺陛下的事,他们还能相信。

大明这么大,总会有些不怕死的逆贼。

天下治理得再怎么好,也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满意。

比如说,被清剿的山贼,被压制得不得消声匿迹的白莲教余孽等人,他们看到大明越来越繁荣,只会越来越恨大明天子。

其中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做下行刺之事,也有可能。

可若说起兵造反,且到了需要派兵去镇压的程度,那无论是政务大臣,还是军务大臣,都不太相信。

首先,民间百姓造反,需要拉拢一大批人马。

总不可能一两个人造反吧。

但如今大明国泰民安,百姓都安居乐业,谁会听别人的忽悠去造反呢?

好好活着不好吗?

造反这种事,往往是活不下去了,才会铤而走险去做的。

很显然,如今的大明,并没有这样的基础。

其次,官员或者将领造反,那也不可能。

自陛下登基以来,对外横扫四海八方,对内治理得国力蒸蒸日上,陛下的威信正如日中天。

许多官员和将领眼中,陛下都是真正的神明,不容置疑的真龙天子。

皇威未坠,任何人若试图挑衅皇权,都是死路一条。

故而,他们并不担心有这种事情发生。

哪怕突然接到下面军队上报的调令,也只是狐疑。

还有人认为陛下或许是又发现哪个贪官了,要调兵去抄他的家。

可此际,这番话从皇后的口中说出来,却又不得不让他们相信。

顾盼君又接着道:“徐贵妃之所以没有给政务处和军务处发电,是怕政务处和军务处人多口杂,骤然传出这等消息,只恐引起朝野震动,令天下不安。”

“又甚或有人与逆贼勾结,走露消息,耽误了救驾大。”

“故而才先给本宫发电。”

“本宫此时来勤政殿坐镇,也正是为此而来。”

杨士奇焦急问道:“陛下身边可是有天枢司的护卫护着,虽然人数并不多,但他们都有火枪在手,且山东的官府衙门,也会派人护卫陛下的安宁。”

“究竟是什么人,竟敢做下此等叛逆之事?”

“陛下此际身在何处?”

“又是如何陷入险境的,还请皇后娘娘明示。”

一众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也同时望了过来。

显然,大家心中所想,皆是如此。

顾盼君道:“陛下此刻就在曲阜文庙之中。”

随即,她将王守廉洁等人行兵谏,逼迫陛下废黜新学之事,迅速说了一遍。

不过,并没有提及有宗室成员参与之事。

“王守廉这个奸贼,身为山东巡按,竟敢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蓝玉咆哮如雷,大声喝道:“那还等什么,马上发电报调兵,将王守廉等逆贼全部给剿了。”

“徐贵妃已经调了几路大军过去。”顾盼君道:“这些兵马,就是灭掉十个王守廉也绰绰有余。”

“可眼下最重要的,是陛下还在文庙里面。”

“为了陛下的安危,我们难免投鼠忌器。”

政务大臣王佐出言叹道:“臣早就劝谏过陛下,不能随意北巡,纵使要北巡,也应调集大批兵马护卫。”

“翻开史书,皇帝外出巡视,无不调动大军随行。”

“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毕竟,天子一身系社稷之重,绝不容有任何闪失。”

“可陛下不听。”

“组建了一个天枢司,以为了有了火枪火器,便不需要大批人马护卫。”

“现在好了,陷入险境了。”

“但凡陛下随身带的人马多一点,文庙里的护卫,再怎么样也轮不到外人。”

“何至于让那逆贼王守廉找到下手的机会呢?”

他的话音刚落,另一名政务大臣詹徽当即道:“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眼下最要紧的,还是赶快想出一个法子,将陛下救出来。”

政务大臣王佐则出言问道:“陛下被王守廉控制在文庙里面,那封能过电报传来的昭告天下的祷文,又是从何而来?”

“祷文是前几天就写好了的,徐贵妃看过祷文,手中还有文稿。”顾盼君解释道:“在得知陛下受困于文庙里面,遭遇兵谏,逆贼欲逼迫陛下废黜新学之后,徐贵妃便当机立断,先将祷文发了出来。”

“此祷文,陛下已在文庙里,当着圣人的牌文念过。”

“昭告天下,就宣告王守廉等人的阴谋再也不可能得逞。”

王佐却拱手道:“臣以为,此举不妥。”

“眼下陛下受困于文庙之内,此时将这样的祷文昭告天下,无疑会大大刺激王守廉等逆贼。”

“万一因此而让陛下有什么闪失,则悔之晚矣。”

“臣以为,那篇昭告天下的祷文,应先暂且押下不发。”

说完,他转头吩咐外面的侍卫,道:“立即去政务处,军务处传统,陛下的那篇祷文,先不要通电给下面。”

顾盼君眼内精芒一闪而过,怒道:“王佐,你是要向逆贼王守廉屈服吗?”

王佐拱手,毫不退让道:“皇后娘娘,臣只是为陛下的安危着想。”

“陛下的安危,高于一切。”

“什么新学旧学之争,都可以暂且放到一边。”

“保陛下平安归来,那才是重中之重。”

“眼下的局面,朝廷不能意气用事,置陛下的安危于不顾。”

他环视左右,又道:“再说,万一陛下同意了王守廉所请,那这祷文却已经通告天下,就反而会让朝廷进通两难,让陛下的颜面扫地,威信一落千丈,此中,还请皇后娘娘明鉴。”

顾盼君冷冷道:“难道陛下被逼着下圣旨,向逆贼屈服,就不会颜面扫地,威信一落千丈吗?”

“那不一样!”王佐振振有词,道:“只要陛下平安归来,那时候要杀王守廉,只须一道圣旨。”

“杀了这些逆贼,陛下的颜面和威信自然也就保住了。”

“外人谁也不能说,陛下和朝廷是被迫废黜新学。”

顾盼君反问道:“若旨意一发,以后就不可能再兴新学了,你的意思,是要用废黜新学,来换取陛下的平安。”

王佐道:“臣以为,这未尝不可。”

“新学旧学之争再怎么重要,也比不上陛下的安危重要。”

“皇后娘娘,难道您就不担心陛下的安危吗?”

“难道您要置陛下的安危于不顾吗?”

一顶大帽子直接压了下来,顾盼君却不为所动,道:“王守廉虽是兵谏发起者,但他只是一名文官,那些兵将并不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人马。”

“只恐怕兵谏一起,王守廉自己也难以控制局势。”

“这时候,朝廷就算同意他所请,又有何用呢?”

王佐立即接言道:“皇后娘娘此言有理。”

“臣以为,陛下出京之时,没有交待由谁监国,便是大大的年失误。”

“而今陛下身陷险境,朝廷却不能无人主持大局。”

“无上皇又离开了西征军的大营,急切间电报联络不上。”

“如今之计,还是宜从大明的宗室皇亲中,找一个人出来监国。”

“如此,人心方可安定。”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王佐在此时说,从宗室皇亲里面找一个人来监国,等于说,万一陛下有什么不测,就由这个人来继承皇位了。

但他说的偏偏又是正理。

皇帝被困住的情况下,朝廷确实需要一个人来主持大局。

可谁都知道,陛下还没有儿子。

而成年的皇室宗亲,又都派往海外了。

那王佐话中所说的人,又是指谁呢?

……


  (https://www.02shu.com/16_16537/4417589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