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第798章 冲击力不行就用大炮冲击

第798章 冲击力不行就用大炮冲击


农民军的攻击能力不足,其实也是个老问题了。唐赛儿自己,在之前的战斗中,就深有体会。

    对此,在出征之前,其他人也帮她进行过分析。

    按照郭康等人的看法,这其实是一种不得已的取舍。他认为,对这些“民间兵法”进行整理的,肯定是个非常懂行的人物,甚至可能不是单个人,而是一个很有战斗经验的群体来完成的。所以,他们针对这种需求,专门进行了简化和特化。

    按照经验,最基本的士兵,就是步兵。所以,在处境非常窘迫,训练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军队会以大量的步兵为主。

    比如,按照紫帐汗国的经验,草原上的很多游牧民,虽然号称叫“马背上的居民”,但大部分人是步行作战的。因为他们的马匹太过低劣,不足以担负战斗任务,人员的训练和彼此之间的配合,也没法允许进行高机动的作战。因此,虽然平时可能骑着个小马跑来跑去,但在上战场的时候,他们反而是步行的。

    金帐汗国当年的历次战争,都是像这样,拉一大群草原步兵当炮灰。同样,当地的斯拉夫人流民团,虽然经常饲养牲畜,但作战时,也都是以步兵为主的。

    甚至,别说这样的不知名部落了,像当年突厥汗国复国的时候,也只有七百个人,其中三分之二是骑马作战的。剩下的人,连合格战马都凑不出来,只能步行跟着。后来全靠武则天送的好,他们部落才算得以翻身。可以说,这是情况最糟糕的时候,大家的普遍选择了。

    稍微好一些的部落,就开始准备骑兵了。骑兵的下限,其实也很低。有一批能跟上主力的马,有一张能打猎的弓,然后拿着个平时干活用的斧头、锤子,就是个“骑兵”了。长矛这种武器,反而要更加“高端”,因为很多地方的草原都缺树,木材是比较稀缺的资源,尤其是那种够结实的长条木头,反而是很难得的。在紫帐汗国的统计中,这种骑兵才是绝大多数。

    唐赛儿对此没有什么印象。郭康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原那边战斗烈度太高,这种长矛都买不起的“垃圾兵”,一般都不会被视为正规军队。哪怕武装起来入寇,往往也不会被当做“敌军”,而是被归入那些日常来偷抢东西的“盗贼”一类。

    ——之所以叫偷抢,是因为,按照他们总结的经验,很多游牧部落,甚至都不敢硬抢。他们一般都是分散成十几人、最多几十人的小队,寻找警戒线上的漏洞,然后趁着巡逻队不注意,赶紧溜进去。然后,再寻找那些防御薄弱、最好没有什么武装人员看守的村落。

    但是边境地区,这种偷抢行为非常常见,有时候还是相互的。因此,边民也往往十分彪悍,基本上是个成年男子,就都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有时候,连妇孺都会参加战斗。因此,为了减少损失,游牧部落一般也会寻找时机,趁守卫们因为劳作、服役、节庆之类的原因不在,赶紧冲进去,拿了东西就跑。相比于抢劫,可能都更类似于偷盗了……

    在整理正规军战术的时候,大家恐怕也不会把这些事情,专门考虑进去的。

    当然,如果有能力,骑兵也会重装化。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和时代,这种情况都很常见。草原上,有点野心和实力的大部落首领,有条件都会给手下亲信置办铠甲,攒出一支披甲骑兵来。在欧洲这种地方,尤其是法兰克王国解体、欧洲腹地彻底陷入黑暗与混乱之后,也是优先集中资源,武装骑士们,作为军事骨干。魏晋南北朝时期,甲骑异军突起,骑兵的重装化程度甚至超越了初唐时期,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分析下来,应该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重骑兵比较有利于集中发挥力量,而且对数量占绝对多数的“垃圾兵”步骑,确实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通过机动性寻找弱点,然后凭借自己的素质,以较低损失,尽快击溃他们。

    而听起来可能比较反常的是,军事水平发展到最高级别,大家又会开始着手发展重步兵了。

    重骑兵要形成战斗力,只需要一些军事贵族或者门阀。但重步兵要形成战斗力,需要的是广泛而可靠的动员能力,完善的军事和民事组织,以及普遍而有效的军事传统。那些好勇斗狠的民族,可能会涌现出一批传奇的武士,但只有真正的“战争民族”,才能让战争机器完全运转起来,源源不断地输出合格的重步兵,而不是一次性的炮灰。

    如果说,维持重骑兵需要的是大量的金钱,那么维持重步兵所需要的,则是国家的合法性,以及整个族群的向心力和军事传统。这些东西虽然不要钱,但认真算起来,比钱可要值钱多了。

    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族群,在整个历史上都少之又少。郭康他们干脆直言,天下能称得上“知兵”的,唯有汉与罗马罢了。其他人,无非都是些土鸡瓦狗。略微学到一点皮毛,都足够出人头地了。

    按照紫帐汗国的观察,一个草原部落,要是有一支重骑兵,那么就能在当地称霸;如果有一支可靠的重步兵,那么就有了打出草原的实力。蒙古人崛起的时候,虽然给欧洲这边留下的印象,都是来去如风的骑兵,但在真正激烈的中原战场,有众多硬仗,就是靠下马步战完成的。单靠骑兵,没法实现战略目标。而等蒙古人不再会下马打仗,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其他军队,他们也就成了蒙古军队里最弱的一环了。

    而且这个情况,也不是蒙古人独有的。按郭康的说法,早在匈奴的时候,就是如此了。

    中原和草原其实是个对立又统一的体系。当中原实现大一统的时候,草原上也开始形成统一的游牧帝国。冒顿和秦末的诸位豪杰,都是在秦二世元年起家的。匈奴灭东胡、逐月氏,也和汉朝的统一几乎同步。

    早年的时候,匈奴的军队多是骑兵,打硬仗的能力很差。到老上单于之后,军队实力也和汉朝一样,进一步发展起来。在汉朝人留下的绘画和描述中,匈奴方面已经出现了列队持戟作战的重步兵,和使用蹶张弩的步行射手。

    相比于天天被汉军骑兵追着戳的骑射手,这些能够列阵和汉军对战的重步兵,才是单于本部军事力量的最好体现,也是他们压制其他部族的底牌。毕竟,从安息到朝鲜,大半个亚欧大陆,基本上也就这帮人能跟汉军正儿八经打打野战了。其他那些,更是经常连一回合对射都撑不住……

    后来匈奴离散,郅支单于只剩下上千人逃到西域,当地人都不敢得罪他。郅支性情残暴,动辄残杀贵人,凌虐部众,然而周围的康居、乌孙人,坐拥上万骑兵,都不敢违逆他。直到汉朝消灭郅支,匈奴的影响才消失。可见这威慑力有多大。

    所以,在看待战术的时候,就容易给人一种“穷人才玩骑兵,有条件的都去准备重步兵了”这样的感觉。哪怕紫帐汗国自己这边,也经常这么看,觉得骑兵不稀奇,而拥有良好训练,能够进行土工作业和工程施工的重步兵,才是军队现代化的标志。

    而唐赛儿他们的问题,也就在这里。

    之前,她自己也说过,义军在战斗中,经常面临冲击力不足的问题。而郭康他们也早就指出,问题的关键,是正规化的水平不足。

    农民军虽然也会进行训练和整编,有条件也会招揽正规军的士卒,乃至中下层军官,但相比于明军正规军,他们的组织还是太草台了。因此,也只能使用“丐版”的战术,没法真正发挥骑兵的冲击力。

    而李玄英分析了一套之后,大家发现,不仅是骑兵有问题,他们这边,步兵的缺失也是个非常要命的情况。

    可能是为了以弱制强,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与官军周旋,唐赛儿她们这派,传下来的兵法里,着重讲的都是如何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尽可能四处出击,让官军疲于奔命。说得难听点,其实就是传统军事理论中,草原游牧民那个定位。只不过,是借助民间乘畜,乃至驴骡这些,在朝廷腹地进行流动作战的“游牧”战法。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先把敌人拖累、拖死,才是最好的动手时机。

    在元末,这一套思路其实很好用。然而,唐赛儿她们起事的时候,碰到了最难缠的对手。朱文奎他四爷爷,不但军事才能出众,指挥经验丰富,而且最擅长的就是捉打游牧势力。所以唐赛儿碰上之后,就更加憋屈了……

    讲明白这些之后,唐赛儿接触了另一个视角,也开始理解了。

    而这段时间的作战,也验证了他们的一些想法。比如,之前的观察和推测确实有道理。她这个训练方式和阵型安排,还是过于简单,效果很难保障。

    这个骑兵大阵在进攻时,非常依赖前排老兵的引导,需要指望他们发现关键目标,大家好一拥而上。这其实,属于正规军事人才严重不足的时候,采用的最“省人”的战法。而且,为了尽可能提高冲击力,唐赛儿早在出征之前,大家商议布阵思路时就提出,要直接排出几个楔形阵,把所有人都塞进去,甚至没说怎么留预备队。

    对此,连朱文奎这样不太专业的军官,都非常惊讶,觉得像这样动不动全家老小一起冲,要是缺口找对、时机把握准了还好,如果冲不动怎么办?唐赛儿则表示,冲击也不是随便发起的,而是等前线做出判断,大家才会出动。如果敌人聪明到连这些前线老兵都能哄过去,那上当也是没办法,因为主阵里的那些“骑兵”素质和经验还要糟糕很多,换谁都会中计了……

    像这些,可能就是之前指挥义军的经验,带给她的影响。毕竟,她之前面对的困境,就是农民军冲击力不足,因此只能堆人。按照惯用的战略构想,决战之前,应该尽可能“遛”官军,让他们疲惫。如果这种被削弱的情况下,连全体一起上都冲不动官军,那么这一仗也就注定没法打了。

    所以,能冲赢了最好,冲不过那就只能愿赌服输。大家本来就是活不下去才造反的,因此,说难听点,本来就没怎么把自己的命当命。毕竟就算打输了,效果也和没造反一样。那还不如赌一把呢。

    其他人一度觉得,这些经验恐怕没什么用。按意大利人的话说,就是她所学的战术流派,有点过于剑走偏锋了。不过,几次实战下来,大家发现,唐赛儿觉得自己的军队冲击力不行,那是跟东方人比。在欧洲,她临时拉的这些人,已经能和波兰-立陶宛骑兵打个难分难解了。达到这种程度的话,思路偏一点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

    而唐赛儿自己,则一直在寻找解决之路。这次,她灵机一动,决定换一种方式,在骑兵队中间夹快速炮兵,看看能不能提高突破能力。

    孤儿军骑兵先行行动。这些人数量不多,一直以来也缺乏大规模骑兵战的经验,但纪律和士气都很不错,是一支少而精的队伍。他们的执行能力也很出色,得到命令之后,立刻开始行动,绕过己方交战中的骑兵,向侧前方出击。

    前方的一众骑兵立刻前来堵截。这些人都是立陶宛宫廷从东欧招募的轻骑兵,数量不少,作战方式也很灵活。发现孤儿军骑兵战斗力超出预期,立刻开始呼朋引伴,让更多的人集结过来。

    而唐赛儿立刻指挥炮兵上前,在距离敌人只有二十多丈的地方,几乎贴着自己人队列的后面停下。郭康给他们设计了这种六马拖拽的小炮车,卸载十分方便,甚至能跟着骑兵队跑起来。卸炮、装填之后,她就挥动旗帜,让前方的人散开。

    孤儿军骑兵立刻向两侧脱离,绕回到阵列最后,敌人没有想太多,立刻进行追击。而几门停在半路的火炮,则迎着对面正在展开和逼近的敌人,当头就是一轮齐射。对方阵列瞬间被撕开几道口子,后续的人大为震惊,连忙停下看看是什么情况。而趁着这个功夫,原本在后队的唐赛儿本部骑兵,越过大炮快步向前,径直冲过还未散尽的硝烟,对着还是错愕的敌人,发起了冲锋。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16_16523/11432734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