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大约巴列奥略王朝的确死了
不过,在郭康他们这个世界,随着元朝残余势力的加入,形势进一步发生了变化。
明朝原本可以通过垄断“高科技产品”,稳稳控制整个西洋的外交活动。因为这会儿的世界上,有太多东西,只有塞里斯能够生产了。
基于生产力优势和技术垄断,来控制贸易体系,并不是个难以理解的概念。别说古人了,就算郭康那会儿的蛮夷,也是有点这个概念的。当然,蛮夷在这方面的水平,比大明还是差多了,根本没能维持多久就出问题。其他蛮夷,包括蛮夷化的汉人,也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可能因此,才会出现大家理解不了明朝的控制力这种事情。
不过现在,各个元朝残余势力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的局面。
别的不说,哪怕郭康自己,都更喜欢和元朝人做生意:因为他们更加“自由贸易”,只要给钱,什么都敢卖。相反,明朝即使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垄断很多技术和产品,依然还是喜欢端着架子。所以,还是跟大元的士绅们做生意更舒服。
现在,元明两方经常交替控制南洋的几个港口。土人一开始还十分惊慌,看到大军过来就跑路;后来时间久了,跟双方都混熟了,甚至懒得再逃跑了。
唐赛儿给郭康说,她坐船西行的时候,路过满剌加,去过一个土王的宫殿。土王见他们有孙氏、张氏的家丁护送,觉得他们肯定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就热情招待,还拿出账本,说自己是大元的好伙伴,常年给他们提供木材。如果又有大生意,可不要忘了他这边。
但唐赛儿等人看了看账目,却发现上面记录时间,用的都是“洪武”、“天平”一类的年号。黎利连忙提醒他,应该是拿错了。土王大为窘迫,连忙找人换了一本,推脱说,都是自己临时招募的仆人水平太差,也不识字,所以取错册子了。
黎利给唐赛儿解释说,这边很多土王、头人,都同时和元明双方做生意。一开始还有人管,久而久之,两边都麻木了。所以,他们的账本,乃至当地的牌楼、旗帜,都是双份的。知道实情的人,也都默契地不提这件事。
果然,随行的元人,对此也见怪不怪,甚至没有责难他,只是嘲笑了一番,说他这个宫廷太草台了。
他们离开宫殿之后,黎利带着唐赛儿去了港口,给她指那边的牌匾,说这东西的布置,肯定和他老家是一样的。唐赛儿好奇,于是掀了一下,发现牌子居然是双面的,现在正面是大元给的行省,背后则是大明的宣慰司。黎利解释说,这是因为当地会刻汉字的工匠不多,因此,既然已经雇了人,干脆直接把两个都刻了,这样不但省钱,用着也方便……
在这种背景下,明朝就算有心建立垄断控制,也没有办法落实了。
尽管如此,大家还是能感觉到,明朝依然有点不甘心。只要有机会,还是想维持一下面子,证明自己和“蛮夷王朝”有所区别。
虽然看起来很麻烦,但如果真想做生意,这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交易的时候,不怕对方开价古怪——只要有利润,价格再逆天,也会有商人乐意去做生意的。比较麻烦的,是对方不开价,就像明朝那些小钢炮(字面义)一样,根本不卖;而最麻烦的,则是一天一个价、随口乱改。遇到这种瞎搞的蛮夷,那真的是蒙古人都遭不住……
而明朝要求的附加价值,也就是个面子而已。这可就太简单了。
紫帐汗国虽然地处遥远,但他们有“大秦国”的招牌——虽然说起来,也只是个招牌,但在遥远的汉地,反而很好使。
当年,朱元璋刚称帝没多久,就专门找到了一个滞留在中原的商人。此人名叫尼古拉,元末的时候到这边,结果因为战乱,回不去了,一直滞留到洪武四年。于是,朱元璋就写了封信,让他带回去。
朱元璋的书信,在两地都留下了原文。说:“自从宋朝丧失天命,上天终结了它的国运。元朝兴起于北方大漠,入主中原一百多年后,上天也因其昏聩淫逸而断绝其天命。”
“中原地区动乱持续十八年之久,当各地豪雄刚刚崛起时,朕本是淮西一介平民,为拯救百姓而发起义举。承蒙上天垂青,赐予朕文臣武将,向东渡过长江,在江南练兵蓄力十四年。西面消灭汉王陈友谅,东面生擒吴王张士诚,南面平定福建、两广,收复四川地区,北征攻克幽燕之地,稳定华夏秩序,恢复我中华原有疆域。朕受臣民拥戴登基为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至今已四年了。”
“现在,已经派遣使者,通告四方各国,只有你们拂菻国远隔西洋,尚未送达通知。现特派遣你们国家的百姓捏古伦,携带诏书前往告知。朕虽然不及古代圣明君王那般,能使万邦感念恩德,但必须让天下皆知朕统一四海的心愿,因此特颁此诏书告知。”
在郭康过去那个世界,明朝方面的记录说,拂菻国之后果然派遣使者,回到这边朝贡了一次。但从此便“后不复至”,似乎直接消失了一样。因为洪武四年已经是1371年了,这会儿东罗马都没几年了,而且还在内乱,能派个使者,都已经挺不容易了。
至于后来,在明朝视野中完全消失,时间点倒是不太确定。不过可以猜测,明朝史官表达疑惑的时候,巴列奥略王朝大约的确已经死了吧……
不过在如今这个世界,收到这封来信的,是刚刚兴起的紫帐汗国。
尼古拉本人倒是有些感慨,毕竟他离开老家的时候,那边还是几个希腊国王在内战,而回来的时候,君士坦丁堡都已经改名了。不过,他还是把诏书给了现在唯一还能接收这封诏书的人,算是完成了任务。
而之后,汗廷就召集了能找到的所有文化人,开始对朱元璋的诏书,做阅读理解。
最后,在郭盖等人的主持下,他们大概理清了几个重要的方面。
在郭盖看来,这份诏书不仅仅是是一份外交照会,更是一份精心构建的政治宣言和合法性声明。其受众不仅是遥远的东罗马,更是天下人——这个“公开信”,不仅是给罗马人看的,也是给国内民众、周边邦国,乃至后人看的。
因此,它的核心目的,就是确立明朝政权的“天命”合法性。信里,首先就强调宋、元两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失去了“天命”,是上天主动抛弃了它们。而他自己的成功,则被归因于“荷天之灵”——大概就是“承蒙天父眷顾”这类说法。借此,他试图说明,明朝的建立不是偶然的军事胜利,而是上天的意志和安排。他从“被统治者”变成“起义救民”,再到被“推戴”为帝,这一整个过程,也都是顺应天意的行为。
当然,如果只是这部分,倒是很好理解了。毕竟这种君权神授的思路,全世界都差不多。但除此之外,朱元璋明显也很在意民族情感问题。
他在信里,特意点出,元朝起源于“沙漠”,掌握天下的方式是“入主”。对于郭盖这些老文人来说,这就属于经典的“微言大义”,通过几个专门用字的区别,就给元朝做了定性。
在此之前,紫帐汗国对明朝的了解很少,因为他们崛起太快了。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击败陈友谅,这才在第一次在元末各路诸侯中,一跃成为最声势浩大的一方。而短短五年后,1368年,朱元璋就称帝建元,同年明军就一举攻克了大都,驱逐元廷。就算在中原,都已经算非常迅速了,更何况遥远的罗马。
虽然,通过一些逃亡的士绅,他们了解了一些相关的只言片语,但对于具体的情况,大家还是两眼一抹黑。所有人都知道,一个新的中原王朝,在所有方面,都注定会影响全世界,因此不关注也不行。但明朝到底是什么来路,想要做什么,大家是真不清楚。
在元绅们口中,朱元璋就像发了疯一样。一会儿到处表态,说自己也怀念大元,不是有意要消灭它,只是天命流转,不是人能决定的,拒绝也不行。还畏惧元朝的余威,主动向元朝遗老遗少示好。但另一些场合,又到处迫害士绅,对蒙古人、色目人执行歧视性的政策,表示和戎狄势不两立。搞到最后,大家都弄不懂,明朝那边到底在想什么了。
紫帐汗国其实也是个新兴政权,和之前那几批蒙古人的汗国,其实不是一个概念。打蒙古招牌还是打罗马招牌,其实都行。而且,欧洲人一向畏惧蒙古,所以这个名号还是挺好使的……
但是,从这封信件表达的态度看来,朱元璋更希望把元朝定位为一个外来政权。相应地,明朝的功绩是“北定幽燕,奠安方夏,复我中国之旧疆”——幽燕地区本来就是元朝的首都,可见这“复”的“中国”里,应该是没有他的。
那么,在之后和明朝打交道的时候,恐怕就不能强调蒙古属性,得主打大秦这个招牌了。甚至,紫帐汗国自己,都可以学一学朱元璋的口号和行事。
朱元璋专门花了不少篇幅,详细介绍自己如何统一中原,光复故土。这样一方面彰显了实力,一方面也给大家强调自己对统一的重视。而且,这个统一,不仅是中原地区的统一。在华夏一系传统的“王者无外”的思路下,实际上也是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世界秩序的统一。
所以,朱元璋才要专门说,世界各国都已获知,只剩最远的罗马人不知道了。通知罗马人,也是为了表现体系的完整性,表明大明作为新的“天朝上国”,负有的告知和管理天下的责任。而在最后,他干脆直接说,自己有“平定四海之意”。明军当然不可能真的把全世界都打一遍,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他要建立新的天下秩序了。
虽然看起来,这言论很有侵略性,在非中原人眼里,有点霸气过头的味道。但实际上,罗马人还就吃这套……
在郭盖等人看来,朱元璋是将自己塑造成了中华文明和疆域的光复者,因为这种方式,让明朝进行了一次“升华”,不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改朝换代,而是一次民族的解放和文化的复兴。显然,这能极大地增强政权的正义性和感召力。而且,这也是罗马人多少年来,都心心念念的理想。
和明朝的差别是,你别管朱元璋怎么吹,人家就是做到了。而君士坦丁堡城里,此时才刚刚从内乱中稳定下来没多久,前途如何还不好说呢。所以,这感染力,不仅针对汉人,甚至也能针对罗马人。这种影响,可能朱元璋自己都没有想到吧……
事后看,这封信果然流传出了宫廷,在民间也极受欢迎,甚至让朱元璋本人在罗马都成了“偶像人物”。希腊人和保加利亚人给小孩起名,都有直接叫“洪武”的,大概是直接当成了某种圣人了。考虑到当年他们也有不少取名叫“拔都”什么的,倒是也可以理解……
而紫帐汗国对明朝的外交布局,也在摸清朱元璋的态度之后,基本定形了。
不久之后,汗廷就派出了希腊贵族格雷戈里·萨米奥提斯为首的使团。萨米奥提斯极为能说会道,抵达明朝之前,就在不断造势。
他们也看出了这个书信的另一层意思:既然是针对所有人的公开信,那么为什么要专门给罗马人写?“拂菻国”距离遥远,汉唐时候,大家就知道了。书信送过去,既不能和汉朝拉人夹击匈奴一样,建立军事同盟;也难以和唐宋时期那样,直接确立贸易往来。因此,这件事的目的,肯定还是政治上的。
简而言之,就是罗马对于中原,其实也有一些特殊意义。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16_16523/11432730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