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笔迹
皇帝的脸色肉眼可见的一点点沉下来。
朝堂之上一时间安静的落针可闻。
盛国公昨夜一夜未眠,今日原本打算称病,但北伐在即,他身为武将,若此时不上朝,必然遭受非议。
其次,他也害怕盛君意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自己却来不及阻拦,只万万想不到,盛君意竟然胆大到在这个节骨点上敲登闻鼓。
眼瞅着朝堂上的动静,盛国公的冷汗都滴了下来,却不敢在陛下出声之前贸然表态。
许久,皇帝盯着跪在下方的盛君意,意味不明的开口,“盛二郎,容卿一案,昨日已经定案,剩下的事情,朕已交由大理寺处理,你若有疑问,自可向大理寺递交。今北伐在即,你敲响登闻鼓,搅乱朝会,意欲何为?”
盛国公瞅准机会,急忙跪下请罪,“陛下,臣教子无方,请陛下恕罪。”
“好一个教子无方,盛国公,朕这朝堂,可不是你盛国公府的后宅,给朕出去跪着!”皇帝沉声斥责。
“是,臣领命!”盛国公不敢再辩驳,急忙起身退了出去。
皇帝再次看向盛君意,“将你所谓的证据,交由大理寺,大理寺自会处置。”
“陛下,”盛君意捧着书信,仰头看向皇帝,“北伐在即,容王一案若有疑问,如何告慰三军?草民斗胆,请陛下彻查伪造书信一事,否则日后引人效仿,何人还敢领兵作战?容王为国战死沙场,其家眷却因这几封通敌的书信遭到连累,满门皆亡,若不查明此事,何以告慰容王在天之灵!”
“大胆!”皇帝冷声道,“你这是在质疑朕吗?”
跪在盛君意旁边的盛氏族长已经被吓得魂不附体,伏在地上不敢抬头。
盛君意直面皇帝龙威,“草民不敢,但草民以为,北伐在即,容王一案更不容有疑点,还容王清白,还其家眷公道,方能鼓舞士气,稳定军心。”
盛君意当然知道,此时不是揭露此事的好时机。
在朝堂之上当众告发父亲,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此事背后牵扯到汪大人,而汪大人是皇帝的心腹,书信的事,萧国公知道,陛下也知道,但谁都没有提,因此父亲才能置身事外。
握着证据,纵然日后他也会有机会揭发此事,但他不想赌,不想她带着遗憾离开,害死她全家的人,却依旧逍遥法外。
她没有完成的事情,他来为她画上句号。
应循也适时站出来,“陛下,臣以为盛二公子所言有理,臣查阅卷宗记录之时,记录上明言当初容王一案,有容王通敌书信为证,此事臣已审问过案犯萧崇,他并未见过书信,此书信在大理寺无故遗失,如今却与盛国公有关,若是不查明此事,岂不是在藐视我大昭律法?”
大理寺里堆积着不知道多少重案大案的卷宗,牵扯过多,失窃也是常有的事情,此事许多人都心知肚明,但是若将此事放到明面上来,那便是藐视大昭律法,若人人担心将来被翻案就去偷卷宗,那大昭律法威严何在?
应循此话一出,不少朝臣倒是站出来声援,“应少卿所言极是,陛下,臣以为此事决不能姑息,势必要查明盛国公与此案的关系,以证我大昭律法严明公正。”
“臣附议。”
皇帝盯着下面说话的朝臣,没有说话。
外面传来通报,“太子殿下到!”
宗榷身穿太子冠冕,走进太极殿。
朝臣们急忙行礼,“参见太子殿下!”
宗榷给皇帝行过礼,踩上台阶,走到龙椅下首的椅子上坐下,面向朝臣。
朝臣们见此情形,一时间都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皇帝与太子同时临朝的场景。
皇帝若有所思的看向宗榷,“太子不是召见东西大营的将领去了吗?”
宗榷两日之后就要离京,不光要召见东西大营的将领,还要在这两日内尽可能的调集粮草,以及调兵并非是将东西大营的全部驻兵都调走,如何安排,也要立刻就拿出章程来,别说是来朝会,就连他们父子叙话的时间都没有。
偏宗榷此时却赶来了朝会,目的显而易见。
宗榷也没有兜圈子,直接说道:“容王一案,罪魁祸首萧崇已经认罪,但伪造书信,捏造证据,致使容王满门受牵连之人并未找到,既有证据,那便请父皇与诸位大臣鉴别一二,为容王极其家眷主持公道,以证律法,稳定军心。”
宗榷一开口,那些拥护他的朝臣自然立刻追随,请皇帝鉴别证据。
皇帝只得点了头。
宗榷直接吩咐道:“将书信呈上来,再将容王与盛国公的笔墨一并呈上做对比,笔迹可以模仿,但做不到没有破绽,这一点,大理寺与翰林院都有经验,几位大人一起看看吧。”
笔迹在刑律中作为证据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大理寺在这方面有专门来鉴定笔迹的人,还有翰林院负责编撰,起草诏书等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熟悉各种笔迹,鉴定笔迹对他们来说也并非难事。
宗榷点了几个人,很快就将盛君意所呈的书信与盛国公和容王的笔迹都进行了对比,几人商量之后,也很快就有了结果。
“回禀陛下,太子殿下,可以确定这些书信,并非容王的笔迹。”
“这些书信上的字是通过描红的方式,将容王的笔迹复刻之后,重新书写的,看似是容王的笔迹没错,但组合起来的字迹会忽略习惯上的偏差,若此信当真是容王所写,那么他不可能在给人写信的时候,如此刻意,且有几个字,明显与容王的落笔不同。”
对于擅长书法,或者能想到复刻旧字迹来伪造字迹的人而言,仿造出一份字迹相似度高达八九成的书信并不难,但想要让这封信的每一个字都有迹可循,却是有些困难的。对方拿了容王的字迹来伪造书信,一千个字里面,不可能刚好每一个都找到样本,而就算都找到了样本,组合到一起的时候,因为书写习惯的原因,也会出现偏差。
所以可以肯定是,这些书信,绝非容澈所写。
宗榷又问,“那与盛国公的笔迹有几分相似?”
“从书写习惯上来对比,至少有六七分。”
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可能,这些书信,是出自盛国公之手。
(https://www.02shu.com/14_14401/1111027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