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黄巾起义?十万大军攻破洛阳! > 第833章 汉军的虚实(中)

第833章 汉军的虚实(中)


皇甫嵩手下的四万汉军,才是汉军之中的精锐之师。

他们历经无数次战火洗礼,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

而董卓麾下的五万汉军,同样也是大汉这些年来精心训练和打造的劲旅。

这些士兵们装备精良,战术娴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此外,洛阳周遭的三万兵马也是大汉的重要军事力量。

他们负责守卫京城及其周边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还有卢植手中的两万兵马,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同样也是精锐之师。

他们在卢植的指挥下,这半年来连续平定了两处叛乱。

综合来看,大汉真正的精锐兵马数量大约在十四万左右。

但由于需要应对来自各方的威胁,这些精锐兵马不得不分散在各地,无法集中使用。

最终,只能拼凑出两万中央军,并联合四洲之地那些心向汉室的忠臣义士,组成了这支有些不伦不类的二十多万大军。

这支军队的构成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其真正的战斗力令人难以捉摸。

在没有真正交手之前,很难确定这二十多万大军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正能够作战的。

就像袁愧从关西战场调拨回来的孙坚,他所率领的一千精锐居然能够与并州军的两千精锐打得难分难解,这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如果卢植早知道自己手底下有如此能干的将领,恐怕早就将孙坚带在身边,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了。

也绝对不会如此轻率地采取行动,最终不仅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反而还损失了一半的兵力。

如果袁愧事先了解到孙坚如此英勇善战,想必也一定会对他委以重任,而绝非仅仅让他担任一个默默无闻的军司马。

事实上,孙坚这些年来自从遇到李渊之后,他的运气确实欠佳。

他的官职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始终徘徊在军司马这个位置上。

唯一的区别仅仅是从假军司马转变为正式的军司马,也就是从临时军司马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军司马而已。

可以说,他的职位根本没有丝毫的提升。

尽管皇甫嵩对孙坚颇为赏识,但在东汉末年这个逐渐显露出后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端倪的时代,军司马已经是孙坚这样出身于扬州的小豪强所能企及的最高官职了。

若是想要更进一步,获得晋升的机会,那就必须要有真正的权贵来加以提拔才行。

显然,皇甫嵩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资格。

正因如此,孙坚才会决定向袁氏家族投递拜帖。

而孙坚在这个时候采取行动,也是他恰好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大汉决定北伐,收复失地。

袁愧正需要一些善战的将领,以助力袁氏家族建立功勋、成就大业。

皇甫嵩向他举荐了孙坚,正中袁愧下怀,袁愧考虑到皇甫嵩的推荐,决定将孙坚安排到袁术麾下任职。

若是在平常时期,以袁愧那高高在上的司空身份,作为大汉三公之一、四世三公的名门之后,他绝不会特意从关西战场上提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军司马。

孙坚是有着一定的运气成分。

毕竟,他好歹也是东吴大皇帝的父亲,身上自然不可能没有几分气运加持。

再看这整个北伐汉军,就如同一个松散的联盟一般。

卢植虽然身为总指挥,但他的职责仅仅是下达一些大致的命令,比如指挥各支部队从何处发起进攻,为大军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等。

实际上,卢植从未将击败并州军的希望寄托在这北伐的二十多万汉军身上。

毕竟,这二十多万大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其中真正装备精良的甲士不过四万而已,而且这四万甲士还分散在各个地方。

至于骑兵,更是少得可怜,仅有五六千骑而已。

装备所带来的巨大差距,使得卢植对于汉军能够在正面战场上击败并州军这一可能性,几乎完全不抱任何期望。

他之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北伐,其实是有着深层次的考虑和战略意图的。

在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之后,卢植注意到并州军已经东出大半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几乎将所有能抢的、不该抢的都已经抢夺一空。

如今,剩余的粮食和钱帛等重要资源都集中在各个城池之中。

这意味着,除非并州军下定决心去攻打这些城池,否则他们将很难再从汉朝的土地上获取到足够的粮食供应。

基于这样的形势判断,卢植认为并州军现在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选择攻城,要么选择退兵。

如果并州军真的打算攻城的话,那么他们早就应该采取行动了。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目前被并州军所占领的河北以及中原地区,除了常山郡被明确地由并州军掌控之外,其他各个郡的情况都颇为复杂。

具体来说,在这些被占领的区域内,只有少数县城真正落入了并州军的手中,而大多数县城仍然掌握在大汉的官员们手中。

从这一点可以明显看出,并州军根本就没有攻掠整个河北和中原地区的意图。

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进行劫掠,抢夺财富和人口,并将这些财货以及人口带回并州。

卢植在出兵之前,经过深思熟虑,与他的谋臣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商议和讨论。

他们仔细分析了并州军的各种可能意图,并对局势进行了全面的推测。

如今的李渊,已经几乎完全占领了并州的九个郡,其中还包括一个重要的河东郡。

据卢植的估计,李渊统治下的人口大约有两百万之多。

但李渊手下的兵卒数量竟然多达二三十万!

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对于一个仅有两百万人口的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无论从哪个角度计算,李渊都难以维持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

因此,在李渊入主并州后的三四年里,他一直勉力支撑着,但最终还是无法承受这种压力。

为了解决钱粮和人口的短缺问题,他不得不向外扩张,掠夺其他地区的资源来弥补并州的不足。


  (https://www.02shu.com/14_14388/4415731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