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第二遍听到大虎两个字,朱元璋愣了一下,然后看了看门外矗立的二虎, ,因为朱元璋此刻想到的是二虎的亲哥哥,因为他也叫大虎。
朱元璋接着问,“你们出去玩儿,把人家孩子带回来是怎么回事?”
“是这样的”, 朱标也不卖关子,“爹,今天马良他们……………”。
朱标就把刚刚马良和他说的事情,还有张大虎的遭遇,以及那名里长,和句容县令的惩处,全都跟朱元璋说了一遍。
朱元璋同样说了一句,“里长该杀,句容县令更该死”。
不过张大虎遇到的这种情况,却让 朱元璋发现军户制度出现了漏洞,因为地方里长对士兵家属的欺负,会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
军户制度有一个核心政策叫做役不外索。
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人有一个人去当兵了,那么这一家除了需要承担兵役之外,其他所有徭役都会被免除, 而他的家属也会被朝廷优待。
这样做的目的,就为大明提供稳定的兵源。
可是这名里长的行为,是对大明的兵役制度进行破坏,会让在外作战的士兵,时刻担心家里人是不是会被欺负,那样的士兵又怎么会有战斗力。
当士兵担心家属被欺负,从而就有可能出现逃兵。
而在座的人里面,马良对这项情况最清楚,因为这样持续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大明朝中后期那种情况,士兵在卫所被军官欺负,克扣士兵的粮饷。
而在家乡,亲属又被地方里长欺负盘剥勒索,整个家庭雪上加霜。
继而为了生存,士兵就会进行逃亡,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大明的兵源会枯竭。
当然官府还有一个手段就是勾军,如果士兵本人逃亡,朝廷为了补充兵员就会勾军,也就是会抓捕同族亲戚,或者其他后代替他们从军,但这样又会继续被地方敲诈勒索。
然后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士兵逃亡,继而勾军勒索,然后士兵继续逃亡,最终卫所的名单上全是吃空饷的。
因此地方里长对于大明军户制度的破坏是最严重的,不光是因为道德层面上的破坏,而是因为他们直接从最根基的地方进行破坏。
从而让大明的军户制度成了一个摆设。
所以明朝中后期不得不进行募兵,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
朱元璋设计之初,是想让士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吃自己家的粮食,不花一分钱来养百万兵。
而募兵制度,就需要大明朝廷提供军,装备赏赐等东西,对大明朝廷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到了明朝末年,辽饷,练饷,剿饷,又都开始急剧膨胀,继而成为拖垮大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先不论朱元璋设立的军户制度好与坏,但他设立的军户制度有一个好处,就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这样可以防止将领拥兵自重。
要不然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因为蓝玉案,大肆屠杀这群淮西勋贵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进行反抗,一是他们没想到朱元璋能对他们大肆屠杀。
还有就是他们这些淮西勋贵将领,因为军户制度的原因,根本就不可能指挥士兵进行反抗,因为士兵不会听他们的指挥反抗皇帝。
而募兵制度就会形成另外一种情况,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明末李成梁手下的家丁兵,士兵的忠诚对象就会从皇帝变成了将军本人。
(https://www.02shu.com/13_13647/2241154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